二级学院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策

2020-12-18 19:03昆明医科大学郑昌博张诗琴王家平钱云霞
亚太教育 2020年21期
关键词:专业型导师研究生

昆明医科大学 郑昌博 张诗琴 王 娜 王家平 钱云霞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条件,结合国内外形势,依托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立足我国教育条件现状之下,只有继续完善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而提高研究生培育质量,才是高等医学院校为“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有效方法。

一、二级学院专业型医学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贴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满足人民对身心健康服务的更高需求,医学研究生从规模和类型及层次上都在不断扩大。随之出现了研究生在年龄、思想、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同,以及学习生活特殊性和学业压力、生活负担、婚恋压力等因素,给研究生管理培养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基于专业型医学研究生对临床实践的具体要求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规合一”的培养模式特点,目前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对专业型医学研究生的培养逐渐下移至二级学院,部分院校甚至自开学报到后就基本上由二级学院负责,但又并未完全脱离大学(一级学院)研究生院的统筹。二级学院并没有培养管理自主权,对专业型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制度不系统、培养模式不完善,相应地呈现出了很多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型医学研究生培养架构本身的矛盾

2015 年以来全国逐步推行的“四证合一”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双轨合一”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提高了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增加了研究生的就业优势,减轻了用人单位的培养负担。不过在近5 年的实践中也慢慢显露出这种培养模式与教学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导师科研项目多但精力有限,经常“召回”在其他科室临床轮转的研究生,造成“重科研、轻临床”的问题。另一方面,导师自身的临床科研任务繁重,难于定期对在外轮转的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指导,最终出现与单纯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相差无异的问题。再者,专业型研究生在科室临床轮转的培养时间与培养目标相冲突,很多科室对轮转的专业型研究生重使用、轻培养,出科考试“形势化”,轮转质量评价和监督作用失效。以上培养架构本身的矛盾导致“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优势难以体现,甚者出现临床技能不及规培生,科研能力不及学术型研究生的“两不像”局面。

(二)二级学院管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

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培养采取的模式是研究生院统一负责、二级学院具体实施的两级培养模式。二级院系主要在研究生院的宏观指导下根据相关通知要求开展具体的教育培养工作,其中二级学院的管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专职管理人员少,导致容易出现监控缺位的现象。再者,同一医科大学附属的各个二级学院管理系统平台和权限存在一定差异,二级学院研究生教学资源不同,部分医学图书资源、信息化教学平台和科研仪器设备等条件不能及时有效地改善,直接制约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三)导师队伍师资薄弱,导师责任制管理模式单一

导师在二级学院里是实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中坚力量,导师的个人素养以及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部分导师缺乏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双轨合一”的专业型研究生因培养目标的需要,师生双方的互动性有限,甚至有少数导师懒于进取,导致招录的研究生长期处于“放羊”状态。虽然各大院校对研究生导师资格遴选制度进行了完善,但入选后缺乏定期考核和监督,直接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此外,当前绝大多数二级学院研究生管理采用单一的导师第一责任制培养模式,而相应的学院管理职能部分只是辅助和传达一级学院的通知要求,临床科室缺乏对本科室研究生统一管理的责任人,以上诸多因素均不利于研究生的监管。

二、二级学院专业型医学研究生培养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现行二级学院在专业型医学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瓶颈,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培养模式和管理办法的创新,不断优化专业型医学研究生培养架构,逐步完善研究生导师责任制、导师培训制措施是提高专业型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国家卫生健康事业输送高层次医学领军人才的必由之路。

(一)解决“双轨合一”模式壁垒,优化专业型医学研究生培养架构

认真分析当前形势下专业型医学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针对目前专业型医学研究生“双轨合一”模式存在的壁垒,二级学院应把握专业型医学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培训者和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主要特点及区别,明确培养目标,积极汲取这两种医学人才培养经验,充分发挥“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的优势,引导专业型研究生从临床实践中发现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自主思考、主动创新,兼顾临床技能培训和科研思维训练,避免“重科研、轻临床”或“重临床、轻科研”的极端。充分发挥医教协同元素的培养特点,提高临床轮转质量,加强基地带教师资培训。医学院校和附属医院应联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时掌握导师培养状况和带教教师教学进展,完善临床科室对研究生规范化培训的带教培训及考核机制,构建规范有效的带教教师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同时统一规范各个轮转科室对专业型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和考核标准,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建立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等。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可适当延长学制、增加专科化培训,缓解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时间方面的冲突。

(二)深化研究生教学改革,完善二级学院管理机制

结合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现状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二级学院应深化医教协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二级临床医学院职能,建立规范、可行、科学的专业型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体系,推进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二级学院应在学校和学院、导师和学生联系的纽带与桥梁作用上主动作为,为研究生的生活学习创造培养条件,实现全方位、全服务的培养模式,做好各项教学科研保障工作。同时兼顾各学科、各专业特点,坚决杜绝“一把抓、一刀切”,助力PBL、TB 等医学教育方式的推行。搭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理工文等多学科背景下的研究生导师小组平台,培养思维发散、努力创新、主动思考、积极作为的新医科多学科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二级学院在医学图书资源、信息化教学平台和科研仪器设备等硬件保障领域也需逐步加强。建立研究生参加学术研讨会的长效机制,例如举办学术讲座、开展学术沙龙等,营造活跃又不失严谨的科研学习氛围。

(三)加强导师队伍师资建设,创新以导师为主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负责人,是专业型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具体践行者,因此导师队伍的师资建设尤为重要。二级学院应结合一级学院的政策要求逐步建立完善的导师培养遴选长效机制。遴选研究生导师时杜绝论资排辈恶习,同时配套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导师分类评价考核,健全导师管理制度。导师分类评价体系可以综合考量以下方面,包括研究生在校期间以及毕业后对导师的反馈评价、同行和管理人员评价和导师在培养研究生和学位授予环节履职情况等,作为导师招生指标名额分配、职称评审、岗位任用、评奖评优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要看到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生教育必须要紧跟时代变化,做出改革创新。二级学院应顺应时代对医学发展的新要求,主动对接国家卫生健康战略、坚持“四为”方针、努力探索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改革。结合专业型医学研究生培养特点创新培养理念、瞄准医学领域科技前沿需求优化培养模式、重塑人才评价标准、提升导师队伍水平、深化产教融合学科交叉,为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多领域需要的新时代高层次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型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V eraW an g
导师榜
分析创新专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