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 陈 娴
校本课程既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也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然而,在当前校本课程建设中,教师面临课程开发意识淡薄、课程编制技术不足、课程评价能力欠缺等困境。为更好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笔者重新思考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强化课程意识、提升编制技能、建立评价系统等途径加以改进,以期引导教师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主力军,其对课程的认识将直接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目前教师专业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最大阻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何谓课程意识?指的是教师从体系视角对课程实施整体性的根本认知,从架构视角对课程生成性资源的根本反应,从开发视角对课程实施合理性的基本观照。然而,当前不少教师课程开发意识淡薄,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大部分教师缺乏主动参与课程开发的观念,习惯将自己当作校本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虽然教师可以自主根据地方特色、学校特点、学生特质设计校本课程,但是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仍流于形式。
其二,不少教师有错误认识,认为课程开发是课程设计者的事,其实不然,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每一位教师都应着力于校本课程开发,建构属于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现自身价值、实现育人理想。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定位应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和评价者。但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普遍存在经验不足、缺少课程编制技术和行动研究力,具体表现为两方面。
其一,国内教师培养方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任职前的教育,重在传授教师如何教授知识,但少有传授与课程研究相关的内容;二是任职后的培养,重在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但在教育理论等方面涉及较少。
其二,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理应承担相应的课程责任,但现阶段教师面对突然扩大的课程自主权,没有做足准备,自身素质难以适应课程建设需求,导致校本课程开发难以顺利进行。
校本课程评价的主体是教师,但由于受现实场域的影响,教师在参与程度、参与效果、评价现状等方面不尽如人意,其面临的困境可归结如下。
其一,教师的评价主体地位未得彰显。原因在于相关主管部门没有严格监管、学校未能树立正确的课程评价观,教师只能被动地根据外界制定的标准进行评价,无法充分发挥其评价主体作用。
其二,教师的保障支持系统尚不完善。如学校无法提供充足的进修条件,导致教师课程评价专业素养缺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导致课程开发、实施及评价的配套措施不完善,等等。这些支持系统的不完善制约了校本课程评价的有效落地。
教师的理论支撑和专业水准,将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建设的品质。因此,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教师的编制技能、建立稳定的评价系统,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
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是教师可根据地方、学校、学生的不同需求,确立适应发展需求的课程目标。具有强烈课程意识的教师,会把学习、生活中的相关信息统整建构成校本课程;会以课程编制者的视角组织教学,发现各因素间存在的问题并自觉地做出调整。
下面以笔者构建的“田园种植”校本课程为例,说明课程意识的重要性。“田园种植”校本课程是根据我校办学理念而开发的课程,通过统整活动、季节活动、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推进,课程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让教师得到迅速成长。笔者在“田园种植”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找到了专业成长的方向,在参与该学科的技能大赛中,因课程理念新颖深受好评。指导学生撰写《酵素施肥真神奇》《环保除虫我能行》等研究性学习报告均获厦门市市级比赛一等奖,另有270 多人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田园种植”校本课程先后被评为厦门市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特色课程、福建省首批百个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特色课程。举这个例子,笔者想说明的是,只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有自主开放的空间,教师就能建构深受学生喜爱、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
“田园种植”是我校校本课程的一个缩影,在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架构下,我校近年陆续打造出一系列精品校本课程。“快乐观鸟”校本课程广受媒体关注,“童声雅颂”校本课程为学生创建展现自我的舞台,“云雀之声”校本课程厚植雅致的艺术情怀……这种以校本课程建设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有别于以往名师专业成长的模式,谱写出新时代教师专业成长的华美篇章。2020 年11 月,《中国教育报》还对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做了专题报道。
为了促进专业发展,教师还应掌握课程编制技术,即要经历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等过程。课程开发,是指规范化地处理课程的计划、标准、内容,微观化地研制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本土教材,精准化地确定课程的模块范围、实验方案。课程实施,是指将备课方案付诸教学活动,制定教学目标、选用教学设备、选讲重点内容、呈现材料信息。课程评价,是指专家对所开发的课程产品进行验证,以评估目标是否合适、计划是否可行、方法是否适切等。只有学校站在课程编制的高度,才能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有全方位的理解,让教师形成基于校本课程建设的专业素养。
1.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以校本课程教研为途径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引导教师开展基于日常的实践研究,将“学习—实践—反思”落到实处,促进教师主动发展;引进各种资源并加以合理运用,如校际交流、名师资源、家长资源;在注重培养教师技能与素养的同时,多创造互动交流的机会,如组织课程编制技能竞赛,建设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主动发展,实现团队同生共长。
2.建立“校本课程研修小组”。以“主线+抓手”为研修模式,解决校本课程建设中的痛点。“主线”指以问题为主线;“抓手”分别指课程开发、反思和研究。课程开发是指研修小组经过问题梳理,帮助教师将方案付诸实施、对信息进行检验等。课程反思是指研修小组引导教师将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批判等。课程研究是指研修小组指导教师统整地方、学校、学生资源,有效推进教师研究技能的形成。
为有效促进校本课程评价活动的常态化实施,满足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需求,应赋予教师课程评价的权力责任,构建教师课程评价的保障体系,彰显教师在课程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建立教师参加课程评价的支持系统。
1.构建教师校本课程评价的保障体系。如组织保障,成立课程评价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工作,下设课程评价工作小组、课程评价项目中心,落实教师参与课程评价培训活动的相关事宜。制度保障,由培训制度、激励制度、考核制度组成,是学校为推进教师校本课程评价而制订的方案。资源保障,由时间保证、场室保证、经费保证等内容组成,是确保校本课程评价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2.彰显教师校本课程评价的主体地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是教师参与评价的基石,学校应组建一个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团队,应切实关注教师需求,考虑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建设过程的影响因素,寻找解决策略,促进专业成长。
3.建立教师参加校本课程评价的支持系统。教师校本课程评价支持系统的建立可从校内和校外两层面着手。校内层面可考虑两方面:其一,学校领导给予有力的支持,不断提升教师校本课程评价的专业素养;其二,学校视情况为教师举办系列化的课程评价专题培训,及时提升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各阶段所应具备的评价素养。校外层面可考虑两方面:其一,社会应为教师营造和谐的评价环境,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其二,教育行政部门可邀请专家根据各校特点进行个性化培训,以加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评价素养。
总之,校本课程的建设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辟了实践渠道,教师的专业成长反过来又为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了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拓展了教师的课程编制技术,提高了教师的课程评价能力,从而建设了全新的课程形态。经过校本课程建设的磨炼,教师在建设高效校本课堂方面将拥有更多的教育自觉,也将最大程度地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