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董莉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常规习惯的培养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饮食习惯、卫生习惯、上课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道德行为习惯等。一个班级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就会消耗更多的精力去维持规则,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必须要抓好幼儿的常规教育。特别是大班幼儿,由于即将进入小学,面临社会要求的提高、生活制度的变化、师生关系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化,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常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在年龄小时,习惯易被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习惯若被发现也易于纠正,幼儿时期是常规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
从幼儿园起,老师就开始引导幼儿在学习活动时要注意力集中,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进而内化为自觉行为。但幼儿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往往活泼好动、爱表现、爱插嘴,在教学活动中很难能够保持安静并专心听讲。针对这一类问题,我在教学活动中为幼儿讲述了一篇小故事《多嘴的小麻雀》,通过委婉的方式启发幼儿,让幼儿自己认识到上课时不要做“多嘴的小麻雀”,懂得尊重别人,知道安静倾听别人讲话,其实就是尊重自己。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成人应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形成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
因此,幼儿在园期间,教师会多为幼儿提供整理书包、自主进餐、当值日生、学习正确叠放衣物和收拾活动器材的机会。教师可以多举办一些类似于“我能行”的活动,给幼儿渗入责任意识并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我们班上有位幼儿喜欢捡地上的东西放在嘴巴里,提醒过多次还是无效,于是,我便利用餐前游戏时间引导幼儿们观看了一部关于讲卫生的动画片,并将该幼儿(匿名)不讲卫生的行为编成了小故事讲给大家听。自此以后,该名幼儿变成了讲卫生的好孩子。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培养幼儿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也是幼儿园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每周一幼儿园都会举行升旗仪式。教师教导幼儿在国歌奏响、国旗升起时,应该停下脚步,面对国旗行注目礼,这是对国旗最基本的尊重。在幼儿园里,幼儿每天都可以看到走廊过道间的一些文明标语,这些标语为幼儿创设了礼貌用语的良好氛围。教师还积极组织游戏和活动,帮助幼儿培养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如区角游戏时间,教师在表演区演绎老人摔倒的情节,引导幼儿搀扶老人并说出“奶奶,我来帮助您”;在过渡环节进行谈话活动“说说我们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在主题活动中增设“本周文明礼貌之星”墙面等。
幼儿善于模仿,而父母则是他们模仿的首要对象。班里有名幼儿冰冰,大家都叫他“迟到大王”,当我问他为什么经常迟到时,他对我说:“因为妈妈每天都是这个时间上班,就顺便把我送来了。”原来冰冰的妈妈是根据自己的上班时间送冰冰上学,却忽视了对冰冰守时习惯的培养。因此,我利用离园时间与冰冰妈妈约谈,一番沟通交流后,冰冰妈妈意识到应为冰冰树立正确的榜样,并承诺每天做到按时送冰冰入园。从此,冰冰“迟到大王”的称号也就不复存在了,冰冰也更加喜欢上幼儿园了。因此,当教师发现幼儿的不当行为时,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及时沟通与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家庭与幼儿园默契配合,保证教育的一致性,才能为幼儿常规习惯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幼儿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良好的常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我们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的成长需要,循序渐进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使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并能持续稳定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