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陆佳艺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行,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认识到,想要推动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轻装上阵。《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题组教学方法的适时引入,给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摆脱了重复劳动,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该如何搞好题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受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往往有限。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与原题目描述方式、展现形式等类似的题组,通过学生对题组内题目的比较找到题目间的内在联系,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由某一道题目拓展到某一类型的题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设计了如下题组:
(1)小明家有20 只母鸡,公鸡比母鸡多10 只,小明家一共多少只鸡?
(2)小明家有20 只母鸡,公鸡比母鸡多50%,小明家一共多少只鸡?
(3)小明家有20 只母鸡,母鸡比公鸡少50%,小明家一共多少只鸡?
从题目可以看出,这三道题目的第一个已知条件和问题都是相同的,只是第二个已知条件的描述方式有变化。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百分数,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的题目(1)中没有给出百分数,而在题目(2)和(3)中,一个“多”,一个“少”,但是“公鸡”和“母鸡”的顺序也发生变化了,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找到差异,更好地理解这一类型的题目。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在课堂中设计同类型题组,能让学生在分析、判断、比较中理解题意。学生能够通过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发现题目中条件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丰富了学生的解题经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递进型题组是指将几道有着内在联系,同时表达意义上又更进一层的题组编为一组。借助递进型题组,教师可以系统地向学生展示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方法。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现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递进型题组,将存在内在联系又在表达上层层递进的题目编成一个题组,通过题组训练,让学生了解题目的基本含义、题目发展的过程以及如何解决这一类型的题目。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逐步突破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总结水平。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课程后,教师根据所教内容设计了题组:
(1)一个长10 厘米、宽6 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
(2)一块玻璃长2 米、宽1 米,每平方米玻璃20 元,买这块玻璃需要多少钱?
(3)如果将一根长为32 厘米的铁丝围成长是10 厘米的长方形,面积?
这一套练习题从长方形基本面积开始,逐步加深难度,第(1)题仅需要知道长方形面积公式就可以计算,第(2)题稍有变化,可以运用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第(3)题难度进一步加深,需要灵活运用周长公式、面积公式,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在课堂中设置由易到难的题组,让学生由基本公式入手,逐步加深难度,帮助学生巩固了知识,让学生思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突破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小学阶段有很多相似的数学知识点,如果学生忽视这些区别知识,极容易出现理解错误。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应采取正确的态度,找到纠正错误的方法,设计对比性题组,可以把内容相似或相近的知识综合在一起,找到知识点间的差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课程中,为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教师设计了对比性题组:
(1)学校原来有图书50 本,现在的图书是原来的3 倍,现在有多少本?
(2)学校原来有图书50本,现在将图书增加3倍,现在有多少本?
(3)学校原来有图书50 本,现在将图书增加到原来的3 倍,现在有多少本?
这三道题目虽然看似相同,但是答案却完全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不同,找到差异,深刻理解问题。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在课堂中设立对比性题组,让学生通过比较找到题目间的差异,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犯错”概率大大降低,拓展了学生思维。因此,对比性的题组练习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弄清问题差异,提高思维灵活性,提高解题效率。
总之,题组教学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题组,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让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