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打好学生生命底色

2020-12-18 14:04文丨
教育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研学剪纸论语

文丨

传统文化教育旨在培养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使青少年成长为人格完整、心灵润泽、刚健质朴、美善相谐的一代新人。体现新时代特征,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造学生生命底色,一直是青岛三十九中人不断探索的课题。学校近几年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实践研究。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学校陆续开发、实施、完善了知识学习类、思想教育类、展示实践类、项目研学类四大类别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知识学习类课程:打通传统文化知识与中学生的语言系统

在学习内容方面,学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在重编《青岛三十九中传统文化教材》的高、初中学生读本时,侧重选取那些具有生命力、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句子和文段,供学生学习诵读,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校在基础年级开设传统文化课,每个年级按照“青岛三十九中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纲要”实施课程,如初中以学习《弟子规》和《论语》中简单的语句为主,高一以学习《论语》《孟子》为主,高二以学习《大学》《中庸》为主。每天早自习开始时,学生齐诵文化经典句段;每周一课时,由语文教师主讲;学校微信公众号每周一期“39经典在读”,面向全体师生推送经典句加释义和当今价值的阐释,以及配套的书法作品。

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其中。一是“穿越时空”的访谈教学,学生“访谈”历史文化名人,让孔子、孟子、老子等圣师先贤与现代人“对话”,用先贤名言解答现代人的疑问和困惑;二是情境再现的教学,师生们把《论语》中的对话片段编排成“论语情景剧”,一场场短小有趣的情景剧演下来,《论语》的经典句子学生张口就来;三是编创表演教学,学生自编自演《入则孝,出则悌》等小话剧,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展示与长辈、兄弟姐妹相处的不同表现,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敬重长辈、善待兄弟姐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对传统经典的学习不再感到陌生,并且加深了对经典的理解。

思想教育类课程:打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在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只靠背诵是不够的,青岛三十九中决定从抓文明礼仪规范做起。学校指导学生研究岳麓书院等5个著名书院的学规,师生共同制定了《青岛三十九中文明礼仪规范》和《一日常规三字经》,新制定的规范和常规既体现传承又富有时代特征,简洁上口,如“文明礼仪”中的“言必诚恳谦逊,莫论他人短长”,“一日常规”中的“基础课,勤发问,领精髓,多动脑;实践课,要动手,养习惯,最重要”。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加深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中“法治”“文明”“和谐”的理解,学生的文明礼仪、遵规守纪变得更加自觉。

学校间周开展一次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用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把传统文化引入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班会,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民族情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让学生具备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崇德重义的优良风范、兼容天下的宽厚胸怀。有的班级开设传统文化学生讲坛,让学生登台讲“仁义礼智信”;有的班级开展“周末自省”活动,引导学生养成定期梳理、自我反省的习惯;有的班级让学生轮流上台讲汉字,体会汉字的魅力,如“本”“末”造字的精巧,“武”字高超的辩证思维。

展示实践类课程:打通国家课程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组织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元宵节的“猜灯谜”活动,中秋节的“诗词朗诵比赛”“飞花令”等系列活动,把学习的语文知识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高一年级以“诗词飞花令”大赛,来检测各班学生“每天诵读一首诗词”的成果。比赛第一轮为单字飞花令淘汰赛,抽签定出的单字分别为“雁”“雨”“红”“楼”“年”,班级两两对决,进行了五场比拼;第二轮为双字飞花令排位赛,抽出的双字分别为“杨柳”和“人生”。经过激烈的比赛,评委老师鼓励同学们争做“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中华好少年,学生群情激昂,“每天诵读一首诗词”得到更大的普及。

学校开设的剪纸课程,把中外剪纸艺术、中国民间传说故事融合到课程中。我国的民间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是剪纸的主要题材,如“染色剪纸脸谱的装饰美”一课,通过对“三国”“西游”“水浒”“杨家将”等故事中的人物轶事和性格特点的分析,结合对中国传统色彩的象征意义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随类赋色”的用色理解,然后应用到学生自己的作品创作中。一门剪纸课程,把美术欣赏、语文阅读和民间艺术等融为一体,学生要读故事、选人物,设计形象、裁剪、拼贴、配色,还要做好空间处理。通过一枚小小的剪纸,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学校的剪纸课程,作为学校的名牌课程走出学校、走出国门,与友好学校进行课程交流。

项目研学类课程:把学习传统文化变成学生自己的事

我们尝试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进行传统经典著作的整本书阅读。让学生重读《论语》,建立“整本书”的概念,完整、系统地掌握古代先贤的思想。

首先,教师把《论语》的全部内容分为十大专题类,如孔子“论仁”“论治学”等,每个学习小组基于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再细读相关语录。其次,设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任务,以《论语》中的人物来导入阅读,如“你最欣赏孔子的哪一位弟子?结合《论语》的相关语录以及你所搜集的资料,说说你欣赏他的原因”。最后,创设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把《论语》学习与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实现传统文化学习的当今价值。

学生围绕所选专题,系统阅读相关语录,小组对该专题深入研讨,教师引导学生将思考和认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让经典与学生的生活发生联系,学生从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这种系统阅读的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的影响非常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

把传统文化教育与研学结合起来,带着课题去研学。学校的“齐都漫步,阙里从游”研学,历时5天,一个年级12个班级全部参加。为力避走马观花式的研学,学校制订了完整科学的研学方案,编制了研学手册。手册中明确了“了解和探究齐鲁文化、儒家思想、礼制营国思想、蒲文化、陶瓷琉璃艺术传承等”的研学目标及研学课程安排、课程知识链接和研学任务。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全部活动围绕“研”字展开,最后要有研学报告和结果评价。

出发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立研究课题,自由组合课题研究小组,并先行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写出开题报告;学校组织专家团队,以答辩的形式对学生的开题报告进行审核。课题通过审核后,研究小组再根据分工进入研究阶段。研学过程中,除完成课题小组的研究任务,还要根据研学课程,完成15个公共研学题目,如“尝试说说姜太公与管仲有哪些共同点”“在三孔中,你找到哪些体现封建礼制的建筑”。经过研学前准备、过程中的研究考察、归来后的分析总结提炼,学生对齐鲁历史、儒学文化及孔孟思想的探究,从书本到实践,再回到书本,疑问增多了,积累丰富了,研究能力提升了。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的精神血脉中,传承和理解传统文化是基础,但仅此是不够的,只有把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用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打通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把学生作为传统文化学习的主体,搭建古今文化联系的桥梁,才能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植学生思想中,传统文化教育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研学剪纸论语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研学旅行活动要做到三个“延伸”
剪纸
研学之旅
剪纸
剪纸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