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动物卫生技术工作站 741020)
本病的病变通常局限在猪颈部和肠系膜淋巴结,病灶大小不等,从较小的、黄白色干酪样、直径仅数毫米病灶到整个淋巴结的弥漫性肿大均可见到,这种病变可局限于组淋巴组织,也可能波及整个消化道。下面作者就猪结核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机理、病理症状、鉴别措施和预防方法进行介绍,旨在加深养猪户对猪结核病的认识。
结核菌为整齐直形或略弯曲的多形杆菌,两端钝圆,没有荚膜,运动性差[1]。人型结核分枝杆菌、禽型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均能感染猪,3 个型结核分枝杆菌在培养特性和致病性方面不同,两个哺乳动物型间的关系要比禽型之间的关系密切。目前已发现30 多个血清变种的禽型结核分枝杆菌,但只是血清变种1 和2 对禽类有致病性,但在猪结核病灶中可以分离出禽分枝杆菌血清型4~6 和8~11 型。
人型结核分枝杆菌最具有特异性,很少引起非人类灵长动物外的低等动物发病,偶尔引起犬和鹦鹉感染。禽型结核分枝杆菌(血清变种1 和2)不仅对禽有致病,但对猪、牛、绵羊、水貂、犬、猫和一些冷血动物也具有致病性。
猪场一般不做结核菌素试验,所以,猪结核病的流行情况和地域分布方面的信息一般都来源于肉品检疫记录。但猪结核病的肉品检验主要依据眼观病变诊断,存在一定数量的结核病,感染病例由于无眼观病变而被漏检,所以源于肉品检验记录的猪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与实际感染病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在牛发生结核病的地区,由于饲喂了未经消毒的牛奶和奶副产品而使猪感染。肺结核病牛的粪便可能含有活的结核杆菌,这对猪牛同圈饲养的地方非常危险。猪在活动场内的密切接触或与结核病禽接触,为结核病在猪间传播提供了机会,肠道病灶的发生使猪粪中的结核杆菌得以传播。
猪结核病的发生取决于结核杆菌在宿主组织内增殖及其诱异的免疫应答能力,虽然结核杆菌进入体内后首先遇到颗粒性白细胞和体液成分的作用,但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在机体抗分枝杆菌的保护反应中具有更加重要作用。禽分枝杆菌产生渐进性疾病的能力可能与其细胞壁中存在的某些复合性脂质成分有关,如位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肽脂质。仔猪人工接触禽分枝杆菌或牛型结核分枝杆菌14~28d,出现致敏淋巴细胞和可检测到的分枝杆菌抗体。
猪感染禽分枝杆菌病例的淋巴结肿大,但无分散性脓灶,或存在一个或多个边缘不清晰的软的干酪样区域,很少发生钙化。病灶切面呈赘生物样外观,上有几个干酪样病灶,虽可能有弥漫性纤维渗出,但几乎没有形成包囊的倾向,可能出现较大面积的干酪化,有的偶尔波及整个淋巴结。禽分枝杆菌引起的病灶一般不易形成核。由哺乳动物源性结核杆菌引起的感染病灶往往能形成较好的包囊,易与周围组织剥离,此外,通常也有明显的钙化,有的病灶形成明异的弥散性干酪化。
猪的全身性结核病变通常不常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牛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但也可能见于禽分枝杆菌的感染。猪全身性结核病的范围和特征不同,从一些器官出现小的病灶,到肝、脾、肺、肾和许多淋巴结发生广泛的结核结节均可见到[2]。
猪结核病的临床诊断大多是推测性的。一般结核性病变仅局限于消化道淋巴结,这种非进行性病灶所引起的症状经身体检查很难发现。全身性结核性感染出现的症状可能预示着一种传染性疾病,但症候和机体变化都不是结核病特异性诊断的主要依据。禽分枝杆菌感染的病猪用ELISA 方法进行检测,在实验性感染猪和自然发病猪中均已观察到ELISA 阳性反应,这是一种能自动化,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快速检测方法。猪结核病病灶中有抗酸菌,这是诊断本病的重要特征和基础,但只有在病原分离、生化鉴定和血清学试验等细菌学方法,或分子生物学检测后才能确诊本病。
加强引种时猪疫病检疫工作,防止潜在感染分枝杆菌的猪只进入养猪场[3]。搞好人结核病预防、饲养员的检疫,早期治疗及畜禽结核病的检疫、隔离措施对消灭和杜绝猪结核病的发生十分重要,患结核病的病人禁止饲养和接触猪群。猪场一旦发生结核病,病畜应彻底淘汰,并用5%戊二醛、5%癸甲溴氨溶液按1:1000 比例兑水稀释后带猪喷雾消毒,猪舍、过道等环境及器械设备进行冲洗、浸泡,这样才能彻底清除和杀灭土壤、猪舍及器械上存在的分枝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