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城市峄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273501)
生物安全是一个有效控制动物疾病所有途径的综合系统工程,以畜禽传染病学为基本理论,综合兽医卫生学、环境学、建筑学、设备工艺、生态和微生物学、饲养学、营养学等多门学科,涉及生产过程切断疾病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造成防控失败。不难看出,这是当前规模化养殖场在生物安全方面做得不到位、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养殖人应改变原来“以治为主、治大于防、忽视营养”传统观念,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结合”的节能环保防疫理念。
转群、密度、疫苗接种、不良的通风、粉尘、拥挤、潮湿、低温、高温、有害气体含量超标、药物治疗、营养失调和饲料转换等都会给畜禽造成应激,导致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显著损伤T 淋巴细胞,同时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加循环抗体IgG 的分解代谢,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下降。
养殖舍温度控制要随畜禽生理、生产需要科学设定,不能因季节、天气、昼夜等自然环境限制而受影响,特别是产舍、育雏舍等,一般每周温度变化不得超过2℃,防治因温度变化太快群体受凉,引起冷应激,诱发呼吸道疾病。在傍晚外界温度冬季开始下降、贼风骤起等引起温度下降;夏季下午进入高温时段会造成舍内温度上升,一定要做好24h 值班制,确保舍内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最好结合环保节能,采用增温、避阳、湿帘、通风等环境控制设备来保持适宜温度。
密闭舍饲,通过横向通风、过渡通风的模式改善舍内环境,使舍内的O2、CO2、NH3、CO 的浓度不得超标。一般情况下,空气质量要求O2>19.6%、CO2<0.3%、NH3、CO<10ppm,悬浮灰尘<3.4mg/m3,如果达不到这些条件,最好要增加通风量。
(1)加强对饲料中病原微生物的控制,禁止使用动物源性饲料等病原微生物含量高的饲料原料。
(2)做好种源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有效杜绝垂直传播。对马立克氏病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等禽类疾病,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等牲畜疾病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是控制其流行的有效方法,特别种群免疫,因为种群免疫能让后代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从而在低日龄得到被动保护,防治畜禽出现早期免疫抑制感染,可有效防治疾病发生。最好配合目前省、市、县等疫病净化工程,逐步实行种群免疫抑制病性疾病及其免疫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免疫无口蹄疫的净化。
在遵循镇村规划的基础上融入生态环保理念,突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山川、树林、植被等天然防护屏障,筑牢防控疫病的基础。
养殖场作为特殊生产单位有必要进行封闭生产,实行“全进全出”。先从基础建设入手,一定要配套建立生物防护网、隔离区、生产区(生产内区:饲养;生产外区:饲养辅助为等)、生活区、办公区、净污道、无害化处理区等彻底隔离;同时抓好场区外隔离带和场区内绿化带建设,各区、各栋舍间规划建设绿化带,在不影响整体布局和生产的情况下,科学实施“见缝插绿”工程,积极提升绿色植被覆盖率,建设生态牧场。
消毒是当前切断疾病传播途径最有效发方法,科学有效的消毒可将养殖场、交通工具和被污染物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减少到最低或无害程度,防止病原微生物带入养殖场,相当于养殖场的第二道防御线。建立健全消毒设施设备、消毒制度和方案措施基础,大门口设立消毒池、各圈舍增设消毒垫和消毒盆。各功能区之间设立消毒间,前期基础建设越科学,环境就越好,生产条件越好,后期管理投入就越小,防控动物疫病就越有利。老养殖场可结合上诉意见进行科学改造。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证执行到位,杜绝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生产区,切断外来人员和车辆携带病原微生物入侵。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最起码做到单圈舍全进全出。各生产单元独立生产,严禁工作人员串岗、生产用具混用,工作人员尽量不外出,确需外出的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养殖所需饲料、兽药、生产设施用具由养殖场自备车辆转入,且要经严格消毒,转入饲料、兽药需存放30d 以上方可使用。与养殖生产相关外来所有车辆需在距场区1km 外装载,并严格执行消毒。养殖生产尽量封群,减少引种,引种需办理检疫证明,生猪引种要进行非洲猪瘟监测,到场后执行隔离制度。对怀疑或确诊患传染病动物,立刻进行隔离或处理,并配合严格的消毒,防控非洲猪瘟时“拔牙式”做法就很好,可清除传染源,降低环境微生物含量,有效控制疫病流行和传播。养殖生产产生的病死动物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进行严格消毒。养殖场生活不要食用与本场生产相关的动物及产品。
建设防鸟、防鼠、防兽、防蚊蝇、防软蜱等设施,定期开展灭鼠、灭蚊蝇、灭软蜱活动,有效预防动物携带病原微生物入侵。
养殖场死淘畜禽、废弃物、生产中的污水是危害自身、周边环境最大的病原集中地,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微生物带出污染养殖场。
疫苗免疫可预防病原微生物再感染,特别是预防病毒性疾病的感染,通过免疫接种激发畜禽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使易感动物转化为非感动动物,在预防疾病中起其他防控措施达不到的作用。首先根据当地流行病学调查和母源抗体基础确定该批畜禽的免疫程序,并根据市场调查定购疫苗种类和数量;其次,根据该批畜禽生理健康状况加强饲养管理,规范免疫操作;最后,根据免疫疫苗要求按时(一般弱毒疫苗免疫后7d,油苗免疫后21d)进行抗体检测,对免疫抗体不合格的畜禽进行补免。
风险评估是指通过识别和分析风险发生概率和可能发生的后果确定风险级别,并决定哪些风险需要控制及如何控制。是实现“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主要对本场传染病种类、流行情况、本场职工对生物安全措施的接受情况、实际执行情况,所有到场人员、物质等及离开该场的人员、物质等是否受到污染进行评估。经常对生物安全体系进行评估和检测,及时排查和修补生物安全体系漏洞,不断修改完善生物安全体系,确保病原微生物不带入和不带出。
周围养殖场有无病种、流行情况;周围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状况如何,做到预防为主,防止病原菌传播到自己场内。
规模场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监测程序来指导养殖生产管理。监测体系包括消毒效果监测、环境监测、抗体检测、病原检测和药敏试验;通过掌握的监测数据制订消毒、免疫和营养等程序。
建立信息平台,及时了解周边地区和国内外疾病流行情况,适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免疫接种;了解每天的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对养殖场温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防止气温骤变给畜禽造成应激,避免养殖风险。
完善养殖场备案制度,及时填写引种、生产、饲料、兽药、免疫、检测、诊治、消毒、无害化处理、销售等记录,以备查询。
当前,防控形势异常严峻,老病出现新变化,生物安全防控能力滞后,环境变化、大流通都为防控动物疫病带来巨大困难。只有用生物安全防控的理念找短板、强措施、重落实,加快推进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筑牢生物安全防控防线才能确保规模养殖健康持续发展,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动物产品的稳定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