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龙
《小石潭记》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作为一篇精妙的游记散文,教师可以选择的教学点有很多。
我力图在散文的情感表达、游记的文体特质和文言的结构技巧这三者之间做一个平衡,在教学中兼顾作者由乐转忧的情感变化、灵活多样的观察视角和起承转合的结构手法,同时穿插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对重点字词句的解释与翻译。
目前,我校正在进行古诗文教学中融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打算在梳理第二小节时,适度勾连庄子的哲学思想,将传统哲学教育渗透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文言文《小石潭记》。它的作者是谁?
生(齐):柳宗元。
师:谁来介绍一下柳宗元?
生:他是唐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唐宋八大家”指这八个人在什么方面的成就?
生:应该是散文吧。
师:对,是指这八个人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请一位同学读一下PPT上对柳宗元的简介。(生诵读)
师:《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特别出名的一篇。如果我们在这篇散文的题目里加一个字,可以加什么字?
生:加一个“游”字。
师:这是一篇游记散文,“游小石潭记”“小石潭游记”“小石潭记游”,都说得通。
师:我们准备读课文,文中有一些字音要读准。课前同学们已做了预习,请一位同学读一下PPT上的生字词。
生:篁竹、清冽、为坻、为嵁、参差、披拂 、佁然、俶尔、翕忽、寂寥、悄怆、幽邃。
师:注意“披拂”的“拂”读“fú”而不是“fó”,“悄怆”的“悄”读第三声。“翕忽”是什么意思?
生:轻快敏捷的样子。
师:预习很充分。“清冽”的“冽”,偏旁是两点水还是三点水?
生:两点水。
师:两点水的“冽”和三点水的“洌”在字义上有什么区别?(现场沉默)
师:请做好记录。两点水的“冽”侧重于冷,如凛冽;三点水的“洌”侧重于水清。
师:同学们读文言文一定要放出声读。现在我们齐读课文。(生齐读)
师:大家总体读得比较熟,但语速偏快,散文还是要读得舒缓一点才有味。而且,这篇散文虽短,用词却很典雅,尤其是四字短语很多。请同学们再读全文,勾画出文中的四字短语。(生自由读文,勾画短语)
师:大家把勾画出的四字短语读一读,看看在这些短语里,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我感觉有变化。作者开始挺开心的,后来悲伤了。
师:你从哪里看出作者开始挺开心的?
生:比如“如鸣珮环”,像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很清脆,这就体现出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
师:用原文中的一个字表述,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齐):乐。
师:从哪个短语开始,作者的心情发生变化了?
生:是“斗折蛇行”吗?溪水像蛇那样爬行,让人感觉不舒服。后面的几个短语,“明灭可见”让人有种不确定感,“犬牙差互”的溪水岸边也没有美感。
生:“斗折蛇行”前面的几个短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都充满了美感,有一种生命灵动感。
师:说得非常好。从“斗折蛇行”开始,作者的情感出现了变化。这个短语出现在文章的第几小节?
生(齐):第三小节。
师: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前两个小节,作者愉悦,我们读得欢快;第三小节,作者的情感出现变化;第四小节,作者的情感如何用一个字表述呢?
生(齐):忧。
师:第四小节,我们要读得深沉。(生再读)
师:你刚才哪几句话读得最深情?
生: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如何翻译?
生:静悄悄的没有人,令人感到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师:书下有注解,你关注到了。为什么这几句读得最深情?
生:这是柳宗元情感的最低潮,显得很忧伤、悲凉。
师:你能不能告诉我,柳宗元为什么忧伤?
生:小石潭的景色虽然美,但太幽静了,这使他联想到自己被贬官的遭遇。
师:说得真好,情感的变化跟柳宗元的遭遇有关。小石潭的美景让作者动容,但快乐是短暂的,石潭周边清幽的环境触发了他的愁情,“忧”才是全文情感的基调。
师:我们一起读PPT上柳宗元在永州期间写的一首诗《江雪》。(生齐读)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这首诗里,哪两个字直接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生:“孤”和“独”。
师:“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寥廓、冷清的背景下,有一个孤独的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被贬官永州的柳宗元。
师:刚才我们着重探讨了作者的情感变化,抓住了情感,就抓住了散文的灵魂。只是,无论乐与忧,情感的表达都要依附于对景物的描写。下面,我们一小节一小节地读课文,看看每一小节里写了哪些景物。(生齐读第一小节)
师:第一小节中写到了哪些景物?找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写到了篁竹、小潭、青树、翠蔓。
师:连续以“为”开头的“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在写什么?
生:写各种形状的石头。
师:对,是写小石潭底各种形态的奇形怪状的石头。这些石头给作者带来什么感触?
生:作者觉得这些石头挺美的。
师:按照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来看,我们现在喜欢观赏的太湖石,就有一种自由的、不对称的美。我还想问问大家,作为游记散文,作者的行踪在第一小节中是如何体现的?(现场再次沉默)
师:作者行踪的起点在哪里?
生:小丘,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
师:然后听到了什么?
生:听到潺潺的水声。
师:水声好听吗?
生:好听。清脆,像珮环碰撞的声音。
师:然后作者干什么?
生:砍伐竹子,踩出一条路来。
师:开辟出小路以后呢?
生:就看到了小石潭。
师:请问,这用了什么手法?这是我们在写游记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
生:游览顺序。
师:我们用一个更专业的词——“移步换景”。随着脚步的移动,景色也在变化。学习游记类散文,我们一定要注意体会作者的观察视角。
师:我们来读第二小节,看看第二小节写了哪些景。(生齐读)
师:第二小节写了什么景?
生(齐):鱼。
师:写了鱼的哪些情态呢?
生:有游动的,“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
生:“佁然不动”,一点也不动,这是静止状态的鱼。
生:“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突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这又是动态的。
师:这叫动静结合。再问大家,第二小节仅仅是在写鱼吗?
生:也是在写水,用鱼儿衬托水的清澈,“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能直照到水底,鱼儿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师:阳光明媚,潭水清澈,鱼儿像在空中游动。想象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齐):乐。
师:作者乐,他却说鱼儿“似与游者相乐”。鱼儿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乐,鱼儿到底乐不乐呢?
生:鱼儿乐,鱼儿无忧无虑地游动,显得逍遥自在。
师:是鱼儿逍遥自在,还是作者觉得鱼儿逍遥自在?
生:是作者的感觉。
师:作者把自己的快乐投射到鱼儿的身上,认为鱼儿也是快乐的。这让我想到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时,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请看PPT 上的原文和翻译: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师:濠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它们快乐吗?
生:不知道快不快乐,这是鱼儿原本的状态。
师:那到底谁在乐?
生:是庄子在乐。
师:庄子追求无拘无束的绝对的精神自由。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可能也在取法庄子,想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我看到有资料上说,学完《小石潭记》,多年后也许只记得原文中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生:皆若空游无所依。
师: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傍也没有,多么无拘无束啊。这一句话和庄子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非常契合柳宗元此时的精神状态。
师:现在提问第二小节的最后一个问题。这一小节里,作者的脚步移动了吗?
生:没有移动,作者站在潭水边欣赏美景。
师:这又是一种观察视角,叫定点观察。
师:现在齐读第三小节,看看第三小节写了哪些景。(生齐读)
生:写了溪水,岸边,还有源头。
师:能具体描绘一下这些景吗?
生: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溪水两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溪水的源头很幽深。
师:这一小节里,柳宗元笔下的景色变得幽深、不可捉摸。他的心情还很愉悦吗?
生:心情肯定有变化,岸那么曲折蜿蜒,溪水又看不到尽头,他一定会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想到自己前途未卜。
师:非常赞成你的推测。第三小节情随景变,那么,作者的脚步挪动了吗?
生:没有,作者还是在原地,向西南方向望去。
师:“潭西南而望”的“望”是什么意思?
生:远远地看。
师:远眺,这是第三小节的观察视角。
师:我们也来读一读第四小节,看看写了什么景。(生齐读)
生:写到了竹子和树木。
师:竹子和树木多吗?
生:多,竹子和树木环绕、包围着。
师:这是什么观察视角?
生:环视。
师:作者环视四周,看着清幽的景色,不禁触景生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四个小节,四种观察视角,是这篇游记的一个精妙之处。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观察视角的变化这么丰富,非常难得,体现了游记的文体之美。同学们要记住,有观察视角意识的游记才是真正的游记。
师:除了观察视角的独到之外,这篇游记的结构也很美。古人常常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技巧,这篇文章的前四个小节就分别有所对应。请问,作者的游踪“起”于哪里?
生:起于小丘,听到水声,伐竹取道,见到小石潭。
师:又如何“承”的呢?
生:第二小节承接前文,细细描摹小石潭中的鱼儿。
师:第三小节宕开一笔,转而去写远处的溪水、源流。文章又怎么“合”的呢?
生:第四小节环视四周,回到眼前。
师:作者的手法真是高妙。最后一小节是不是多余的呢?我们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我感觉,第五小节照应了文题中的一个字。
生:是“记”字。
师:对,第五小节在结构上也有作用,照应文题中的“记”字,点明这是一篇游记。古人非常重视文章的谋篇布局,题目中的另三个字“小石潭”在文中都有体现。“小”体现在哪里?
生:石潭小,景色是一小片景,文章也短。
师:全文仅有240字。“石”体现在哪里?
生:潭底是整块石头,有一部分还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生:像狗牙一样交错的溪水两岸也是石头的。
师:这三个字的落脚点是“潭”字。能用原文中的字词概括潭的特点吗?
生:是“清”字,“水尤清冽”,潭水格外清凉。
师:“清”在文中不止出现了一次。
生:“以其境过清”中也有,解释为凄清。
师:好一个“清”字,它已经不是纯粹的写景了,而是饱含着强烈的情感。找到了“清”这个关键字,我们就架设起了和柳宗元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