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亚媛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今的初中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迷恋网络、电子小说……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若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除了学校的德育课程和班主任的常规教育之外,如何充分利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抓住德育的契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启发,也是每位教师值得尝试的。下面笔者结合南宋政治家朱熹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这句话,谈谈自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些理解和做法。
案例1.在某次期末考试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书香校园”活动中,某校同时购买了甲、乙两种图书,已知两种图书的购书款均为360元,甲种图书的单价比乙种图书低50%,甲种图书比乙种图书多4本。甲、乙两种图书的单价分别为多少元?
全班 39 人,24 人全对,1 人计算错误,其余14 人都犯了同一个错误——审题出错,将条件中“甲种图书的单价比乙种图书低50%”转换成数学语言时出错了。这本该是全都做对的一道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生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呢?试卷讲评分析前,我与几个做错的学生交流了一下,给出的原因都是:“我以为这是我们考前练习中做过的题目,没有细看!”
如何让学生今后尽量避免类似的错误发生呢?在试卷讲评的时候,我没有因为这个题目不难但是差错率太高而责备他们,责备只能让做错的学生知“一时之痛”,对其他学生是没有教育意义的。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自的审题过程,然后再请做错的学生交流错在哪里,为何出错,再由一名做对了但在列式中差点犯错的学生讲讲他是如何避免错误的。这时就有学生感叹道:“出题的老师真刁钻啊,一不小心就把我们‘套路’了!”我窃喜,紧跟着道:“是啊!同学们,正是你们的这种似曾相识就不仔细辨认的毛病给了命题老师‘套路’你们的机会啊!每一道考题,都来自命题老师的精心设计。老师的套路之一就是和你套近乎。请你们记住,考试不可能考原题,一定要仔细辨别重点字词和符号!你们若是能用数学解题中的这种明辨慎思的习惯来看待人和事,今后就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最后,每个学生的试卷上多了一句总结:仔细辨别、慎重思考会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完美!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经常能抓住学科教学中的育人点,比如将辨析数学问题的这种明辨态度用到对人对事上,长期熏陶,养成习惯,我们的学生将来定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立足社会。
我在教学中一直要求学生注意错题整理,要求学生先在原题上订正,必须认真分析答题过程,从中找出错误的原因。一开始简单地写,比如概念混淆、计算错误、审题不清、思路不清晰,熟练后就要具体写出来,如计算错误,要写清楚是哪一步错,为什么错。最后一定要写上自己的总结:数学知识点、数学方法、题型归纳。
刚开始,大部分学生都是敷衍了事,写几个字就算完成了,因为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也不急,好习惯是要慢慢培养的,机会也是要等的。在七年级下学期的期中阶段测试后,机会来了。我在试卷分析时,挑选了班级里两个错题整理做得好、成绩进步又明显的学生,用投影把他们的错题本仔细地展示了一遍,美美夸赞并点评了一番。我把他们进步的原因归结为坚持努力做好错题分析,做到犯错必究,凡纠必思。看到有些学生流露出了羡慕的眼神,我继续跟进:只有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该如何去应对,才能理解条件,理解问题,理解题目。最后我指出,遇到题目,就要有弄个明白、一探究竟的精神,这正是今后明明白白做人的根本啊。让学生在总结错误中不断感悟,不断成长,既能提高他们解题的正确率,还能使他们学到做人的道理。今后处理事情的时候,希望他们也能时常回看前车之鉴,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
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形式是多样的,也是具有策略性的。如果能做到把握时机,自觉渗透,更能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和主动性。只要有心,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必定能达到学科教学和立德树人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