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招远市大秦家畜牧兽医站 付艳
羊肝片吸虫病又名羊肝蛭病,是由肝片吸虫引起的羊最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该病常发生在夏秋两季,6 ~9 月为高发季节,各种年龄、性别、品种的羊均能感染,羔羊和绵羊的病死率较高。肝片吸虫属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片形科片形属,成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肝脏和胆管内,为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可造成肝脏和胆管炎症,该病危害性大,严重阻碍畜牧业的发展,农业农村部将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肝片吸虫属雌雄同体,外观呈扁平叶状,形似柳叶又称柳叶虫,具口腹吸盘,体表有皮棘,活体呈棕红色,死后灰白色。肝片吸虫的发育过程需要中间宿主锥实螺的参与,寄生于胆管的成虫产出虫卵,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而后在水中孵化成毛蚴,侵入锥实螺体内,并发育成尾蚴并从锥实螺体内逸入水中。尾蚴进入水中后形成囊蚴,牛羊因食入或饮用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和饮水而感染,囊蚴在十二指肠逸出,渗透并穿过小肠壁进入腹腔,经肝被膜进入肝实质,后进入胆管内发育至性成熟并排卵,随胆汁进入肠腔,再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期间对肝脏和胆管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虫卵在体外按照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的发育史发育,进而导致该病持续循环发生。
临床症状主要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夏末和秋季容易发生,尤其是绵羊更容易发生,主要是由羊较短的时间内摄入大量的囊蚴而引起。宿主体内的虫体在不断移动过程中,会导致存在于移动途径上所有的器官发生损伤甚至出血,特别是会严重损害肝脏。病羊主要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体温明显升高,可视黏膜苍白,有些还会伴有腹泻,通常在出现症状经过3 ~5 天就会发生死亡。
慢性型:春、冬两季节容易发生,是由于羊体内寄生有成虫而发生。病羊主要表现出食欲减退,体质渐进性消瘦,发生贫血,且眼睑、颌下发生水肿,甚至可能胸部、腹下也水肿。后期,病羊可能只能够卧地不起,严重时甚至发生死亡。哺乳期患畜通常产奶量下降,乳液稀薄,妊娠期患畜易流产,即使顺利分娩,羔羊也常因感染而死亡。
急性型。肝片吸虫病对肝脏组织造成广泛损伤、易碎、肿大充血暗红色,表面凸凹不平,严重者粘膜苍白,腹腔出血,吸虫移行的痕迹清晰可见,肝脏表面出现灰黄色的索状物,挤压切面渗出大量污黄色粘稠液体和少量的虫体及凝固的血液,肝包膜表面出现纤维素沉积,同时心肌和肾脏苍白,胆囊肿胀,胆汁呈灰褐色。
慢性型。可导致肝脏边缘硬化,胆管扩张囊肿、内膜粗糙,胆管内充满了大量的虫体和棕褐色的浑浊液体,胆管壁增厚和纤维化。患病羊心包和腹腔积液,重者肺部出现局限性硬固结节。
病羊和带虫者是主要传染源,驱虫可有效控制吸虫在羊群的传播,可选用硝氯酚、丙硫咪唑、硫氯酚等进行预防性驱虫。
杀虫工作。肝片吸虫病感染渠道为病羊或带虫羊群,因此杀虫不只是对病羊治疗的主要方法,也是有效的预防方法。急性病例通常为8月末杀虫;慢性病杀虫为10 月杀虫。全部羊群在2 ~3 月与10 ~11 月展开杀虫工作,为羊群过冬做准备,同时避免羊群在寒冷的冬季病情复发。2 ~3 月杀虫主要目的是降低夏天、秋天放牧过程中病菌扩散。其使用药物为硝氯酚,每千克体重约3 ~5毫克,空腹服用,一天一次,持续3天。另一方面,可以搭配肝蛭净、蛭得净、丙硫咪唑等药物,可选择服用。
病症预防。一是选择较为干燥的地区放牧,避免在地势较低或沼泽地区放牧;二是通过轮牧避免肝片吸虫病扩散。其方法为:将牧场划分为不同地区,按照顺序放牧,不断放牧从而缩减该病传染机会。三是放牧和圈舍喂养融合。气温较低或初春,牧草干枯,能够喂养的饲料较少使得羊群消瘦、体弱,也是羊群患病高峰时期,该阶段需要从放牧转成舍饲,做好养料管理从而提高羊群抵抗力。
消灭中间宿主。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是预防肝片吸虫病的重要措施。在放牧地区,一是可以通过兴修水利、填平改造低洼沼泽地,来改变椎实螺的生活条件,达到灭螺的目的,二是可以大群养鸭,既能消灭椎实螺,又能促进养鸭业的发展,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肝片吸虫治疗方案是驱虫,保肝利胆,健胃等方法综合应用。驱虫时建议分期给药,将童虫逐渐消灭,避免一次性给药将童虫消灭,但未能将体内虫卵消灭,从而再次引起发病。硫双二氯酚,按每千克体重灌服80 毫克,间隔一至两周再用药1 次;吡喹酮,患畜按每千克体重50 毫克,饮水灌服,间隔7 ~14天再次用药1 次。病情严重者,需在消炎的同时,保肝利胆,每天口服钙镁锌合剂150 毫升,连用3 天,并自由饮用电解多糖。健胃促消化,每天肌注5 毫升复合维生素B 一次,连用5 天,并在饲料中添加山楂酵母粉60 克,连用7 天。此外,也可对症使用抗生素、胆素、维生素C以及右旋糖酐铁等药物。妊娠母畜在分娩2 个月后驱虫,同时补充电解多维(主要成分为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 等)及复合维生素B(主要成分为硫磺素、烟酸、核黄素、泛酸、生物素、吡哆素、钴胺素和叶酸等)混合饮水,并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