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明
【作者单位:铜陵市郊区陈瑶湖中心学校 安徽】
开展劳动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可以提高学生们动手动脑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有许多农村小学生都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很少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或者学校的劳务。小学生的想象能力都较强,有好的想法,但是动手能力不强,这就表明我们在农村学校的教育和家庭教育与国家培养的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认识到,在加强学校基础课程的同时,应该让学生们多参与一些劳动实践。目前,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的思想影响,很多小学生对劳动缺乏正确的认识,使得劳动教育的成效并不显著。本文将主要从家长、学校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劳动教育是一门学问,让孩子们动手实践可以使孩子们的生活丰富。培养孩子们的劳动习惯,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习惯问题,从长远来看,这关乎全民族的素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将小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能够只是说说而已,一定要做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这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合作。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尤其是在农村,有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才是家长主要的关注点。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是很多家长不再让孩子从事体力劳动了,都把孩子当作宝贝,以至于孩子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养成了不良习惯,培养出了很多不会洗衣服、不会打扫卫生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在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有小学生们参与劳动的机会少,对劳动缺乏正确的认识等。学校、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找到问题的关键,才能够培养出热爱劳动的学生。
家长作为学生们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在农村,很多的家长因自己已经受了没有文化的苦,便把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隔代教育更是如此,不再让孩子动手劳动,耽搁学习时间,一直灌输给孩子的思想就是:成绩第一位,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只有没有知识文化的人才会选择去劳动。这样错误的观念导致了孩子们在面对劳动的时候,会考虑家长之前说的话。
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过着食不饱腹的生活,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观念也就不太深入,导致学生不重视劳动。
在我国的教育观念中,一直崇尚的是分数至上,农村的教育更是如此,只有学生们考出农村,进入城市工作,才是体面的事情。农村的老师很多在自身的教育理念中就已经潜藏了只有读书才有出路的思想。相对于农村的劳动教育来说,老师们更加关注孩子们的文化成绩,成绩的高低甚至会影响老师对学生们的态度。对很多老师而言,成绩好的学生不用劳动都可以,只需要乖乖地读书、提高成绩就行,这样产生了严重的歧视,高分低能的现象层出不穷。在很多学校都会出现以下的现象:当班主任分配劳动任务的时候,成绩好的学生可以不用进行劳动卫生打扫,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就要包揽劳动任务。相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接受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劳动课程,但往往老师们会用上课的形式代替劳动教育和劳动体验。学校这一传统的观念导致了很多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错误的认识,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自然无法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小学生对劳动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更多的学生有着错误的劳动观念,对劳动的专业技能掌握也比较差,对劳动的认识也不够彻底,尤其是在老师和父母的影响之下,他们坚信学习才是出路,不劳动都行。即使学生有时会在家里做一些家务,帮助自己的父母,但更多的也是想从父母那里得到相应的好处。他们认为劳动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付出了劳动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奖励,并没有从劳动中获取快乐,仅仅将劳动当作获取报酬的手段。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了学生们的劳动意识淡薄,也形成了不良的风气和习惯。
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劳动意识,是让学生们在喜欢劳动的前提下,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们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最终让学生们热爱劳动,感受劳动的乐趣。学生们除了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外,还要利用更多的家庭资源、社会资源进行能量的补充,才能够更好地成长和全面地发展。
在传统的观念里,读书才是学生们最重要的任务。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知识的吸收跟劳动并没有任何直接关系,再加上当今农村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只有孩子考上大学,到大城市,才能够从体力工作转为脑力工作,才能光宗耀祖。这样的错误观念,导致学生们不热爱劳动、不尊敬劳动,连最基本的自我劳动也不愿意。这样轻视劳动教育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我们要转变思想,让学生、家长、老师在思想上有正确的认识。在学校的教育中,要提高小学生们的整体素质,向家长表明,劳动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提高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才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认为,孩子要从小养成自己吃饭、上厕所等劳动观念,很多国外的孩子在幼儿时期就自己吃饭、穿衣服。因此,在农村家庭中进行劳动教育,给孩子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该让孩子们从小学习自我服务,比如,自己吃饭,自己去上学,自己的事自己做,这样孩子才能养成劳动的习惯。要让学生们靠自己去生存,为正确的劳动观念打下基础。在学校,根据学段和年龄特点,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活动,并在实践中加以指导,形成和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当孩子们不愿意进行自我服务的时候,家长、老师一定要起到引导作用,不要因为孩子们不愿意而放弃对孩子劳动观念的教育。
想要提高农村小学生们的劳动教育水平,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学校可以通过一些相应的政策,积极引导初进学校的家长和学生,及时约束学生的不当行为,促进其思想观念的转变,鼓励学生们多参与劳动活动。学校一定要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劳动氛围,比如,可以在田野里开展劳动比赛;利用活动课指导手工制作;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通过提高农村老师们的教育素养,不断提高其教育和实践的指导能力。学校还要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为学生参加劳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依托,比如抹布、扫帚、垃圾桶等卫生物件,手工制作材料,等。因地制宜开辟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认识、感知、体验劳动的全过程。学校要保障劳动时间,让学生们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劳动,学生们的集体劳动时间要纳入学校的教育计划之列,老师们不得随意占用,要规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进行什么样的劳动行为。建立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可以根据学生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生活治理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价。
在劳动教育的实施上,学校需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学校一定要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们在学校中进行了什么样的劳动,也要让家长们清楚,在家里孩子们也要进行相应的劳动。这样,劳动教育才能够具体落实。通过家长访问、定期开家长会等途径,向学生们的家长进行意见的反馈,争取家长们在劳动教育这个问题上能够与学校达成一致。这样劳动教育这个问题才能得到重大的突破。
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农村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人生观,使其不再一味地认为只有好成绩才是出人头地的唯一路径。培养小学生们的劳动兴趣,掌握必要劳动技能,加强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小学生们的劳动教育实践性很强,需要老师、家长、学生三方面进行合作,只有积极地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活动,才能够把学到的劳动知识与劳动融为一体,促进劳动教育发展,最终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