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奇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渭南镇农业技术推广与综合服务中心,甘肃天水741020)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技术为全地面覆盖地膜、双垄沟种植作物,是把“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垄沟种植”3项技术融为一体的一项创新技术,即在起垄时形成两个大小弓形垄面,小垄宽40 cm、高15 cm,大垄宽70 cm、高10 cm,大小垄相接处为播种沟;起垄后用规格为1 200 mm×0.008 mm的塑料膜全地面覆盖,膜间不留空隙,相接覆盖;在播种沟内按株距打孔点种,大小垄形成微型集雨面,充分接纳降雨和保墒的一种新型栽培技术。由于麦积区农田多为梯田,且农田肥力客观上存在差异,为了使测产数据有效准确,本次测产选用高产抗病玉米杂交良种,从不同海拔区间选择样点田:海拔1 600 m以上(高海拔)的高产田14.45 hm2、中产田11.89 hm2和低产田10.38 hm2;海拔1 300~1 600 m(中海拔)的高产田12.18 hm2、中产田15.88 hm2和低产田6.88 hm2;海拔1 300 m以下(低海拔)的高产田14.22 hm2、中产田13.89 hm2和低产田9.81 hm2。从不同海拔随机抽取3个地块,每块地按照对角线3~5点取样法进行测产。
共收到27个有效测产数据,通过测产发现,高中低产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均高于半膜覆盖。高产田平均产量提高37.70%,中产田平均产量提高39.48%,低产田平均产量提高25.13%,可能是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比传统的覆膜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较大幅度降低了土壤水分的蒸发,还能收集雨水,最大限度保蓄了土壤水分,进而使作物获得更好的生长发育环境,有利于作物获得高产。较2018年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2019年高中低产田产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高产田平均减产8.27%,中产田平均减产10.43%,低产田平均减产13.70%,原因是玉米生长后期从7月下旬至8月中旬遇到了严重干旱,极大程度制约了玉米的灌浆过程,从而导致减产,田间观测中发现病虫害也是造成减产的重要因素。
海拔高度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高中低产田的影响各不相同。高产田全膜覆盖玉米产量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降后升的趋势,高海拔产量最高达9 873 kg/hm2,较低海拔和中海拔分别提高1.09%和1.46%。中产田全膜覆盖玉米产量随海拔的变化趋势同高产田,低海拔产量最高达9 316.5 kg/hm2,较中海拔和高海拔分别提高3.46%和2.39%。低产田全膜覆盖玉米产量表现为高海拔>中海拔>低海拔,高海拔产量最高达8 014.5 kg/hm2,较低海拔和中海拔分别提高0.53%和6.35%。
高产田半膜覆盖玉米产量表现为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低海拔产量最高达7 332 kg/hm2,较中海拔和高海拔分别提高2.58%和6.77%。中、低产田半膜覆盖玉米产量随着海拔的升高均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中产田中海拔产量最高达6 996 kg/hm2,较低海拔和高海拔分别提高12.47%和7.59%;低产田中海拔产量最高达6 699 kg/hm2,较低海拔和高海拔分别提高10.16%和10.71%。
对比各海拔全膜覆盖和半膜覆盖玉米平均产量发现,高海拔地区全膜覆盖较半膜覆盖玉米增产幅度最高,说明海拔越高,全膜双垄沟播优势越明显。
研究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玉米生育期延长。海拔每升高100 m,温度下降0.5~0.65℃,温度是影响玉米子粒形成与灌浆的重要环境条件。一般认为日平均温度在16℃以下,光合作用降低,灌浆速度减慢,14℃时完全停止,最适温度为22~24℃。本次测产结果表明:各海拔高中低产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均高于半膜覆盖,其中高海拔地区全膜覆盖较半膜覆盖玉米增产幅度高,主要原因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全生育期0~20 cm耕层土壤水分要比普通种植高出1.7~4.2个百分点,保墒效应明显。经测定,在玉米生长期,全膜双垄沟播种植膜内平均土温比露地高出1.5~1.8℃,使得根系活力保持较高水平,从而利于作物有效吸收水分和养分。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抗旱增收效果显著。该技术近年来被不断地推广实践,其保墒增温、垄面集雨、抑制杂草等科技效果非常直观,种植户很容易接受。二是有利于培育新型农民,逐步发展现代农业。当前玉米市场需求量大、价格较高,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是顺应市场的选择,也是农业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三是有利于创新农民组织形式,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农民与土地的责、权、利问题,充分调动其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