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华 孟君丽 刘雅丽 付艳芳 寇 涛 谢水华
(1全国畜牧总站,北京 100125;2河北省畜牧总站,河北石家庄 050000;3浙江省畜牧技术推广与种畜禽监测总站,浙江杭州 310021;4福建省畜牧总站,福建福州 350003;5广东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广东广州 510520)
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多省区相继暴发,生猪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产能急剧下滑,供应明显趋紧,价格不断攀升。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农业农村部积极作为,各有关部门、各级政府协同配合,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生猪稳产保供。当前,非洲猪瘟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能繁母猪存栏逐月回升,生猪价格呈总体下降趋势,成效显著。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生猪稳产保供仍面临较大压力。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更要时刻保持警惕,在做好“两个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时刻关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动态变化,准确研判产业发展形势,特别是将疫病防控、复养复产、产业监测等关键具体工作抓细抓实,确保政策精准落地,久久为功。
(1)产能情况。近2年,受非洲猪瘟疫情、猪周期波谷及环保限制等因素影响,生猪产能明显下滑,存出栏从2019年年底才开始止跌回升。2019年我国生猪存栏和出栏量分别为31 041万头和54 419万头,同比分别下降27.5%和21.6%,均处于近10年的最低水平,存栏比2015年减少近一半;2019年国内猪肉产量为4 255万吨,同比下降21.3%,单从数据上看已回到2003年的水平,比2015年减少近1/3。
(2)国际地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和消费国,从数量上看占据绝对优势。2018年,我国生猪存栏量占世界的54.8%,出栏量占世界的54.7%,猪肉产量占世界的47.8%,猪肉进口量占世界的30%,各项指标均排在世界第1位。美国和欧盟作为另外2个生猪生产主要国家和地区,猪肉产量仅相当于我国的1/4和1/2。
(3)价格情况。产能下滑导致生猪和猪肉价格大幅上涨。2020年以来,监测村户活猪平均销售价格单月最高达37.05元/kg,是2018年8月的1.69倍。9月份,监测集贸市场猪肉平均销售价格为54.81元/kg,同比上涨30.5%;仔猪和活猪平均价格分别为106.61元/kg和35.82元/kg,同比分别上涨90.9%和33.4%;猪粮比达14.44∶1,同比上涨17.3%。
(1)生猪产业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养猪业产值达11202.7亿元,在养殖业中占比高达39.0%,在所有畜种中排名第1,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达18.2%,是家禽养殖的1.37倍。猪肉价格与CPI密切相关,对国民消费具有重要影响。2020年上半年我国CPI上涨3.8%,6月份CPI同比上涨2.5%,其中仅猪肉价格上涨就造成CPI上涨2.05个百分点。按照人均38 kg的消费量测算,一个三口之家每年因吃猪肉需要多支付的费用达3 000元左右。
(2)猪肉是重要的民生保障食品。猪肉在国民肉类消费的比重超过60%,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菜篮子产品。在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和特有的饮食文化影响下,老百姓已经养成了吃猪肉的饮食习惯。我国每年的猪肉消费量为5 000多万吨,2019年出现了1000多万吨的供给缺口。全世界每年的猪肉贸易总量约800万吨,即便全部输入到中国,也无法弥补这一缺口。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如果猪肉供给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国民生产生活,进而影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成色。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猪稳产保供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提出明确要求;胡春华副总理多次召开会议,亲自部署有关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农业农村部等部门会同地方各级相关部门,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双管齐下,合力推进生猪稳产保供工作。
2019年9月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印发《关于抓好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给的通知》,召开生猪生产推进会,对全国生猪稳产保供作出全面部署;农业农村部2019年12月印发《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生猪恢复生产任务目标。成立恢复生猪生产协调办公室;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门出台近10个文件和“17+2”项具体政策措施。启动实施龙头企业带万户生猪产业扶贫项目,组织15家大型企业与9省16市(州)集中签订合作协议。各地积极作为,全国31个省份印发生猪稳产保供实施意见,成立工作专班,制定行动方案,推动落实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快推进生猪复养复产和项目建设。江西11个设区的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抓生猪生产;山东将2020—2021年生猪稳产保供任务目标分解到各市,并要求各市进一步细化到县、乡镇一级;广西将保障生猪恢复生产和保价稳供列入自治区党委工作要点和政府重点工作任务。
在中央层面,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对生猪养殖给予大力资金支持。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2017年以来累计安排176.5亿元支持585个畜牧大县和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建设,其中支持生猪养殖场6万家。2019年安排3亿元支持养殖场动物防疫、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安排5 110万元支持15个龙头企业帮带中小养殖场户发展。二是补贴支持。2018—2019年累计安排8.22亿元支持强制免疫和扑杀补助,并提高补助标准。2019年安排4.1亿元实施贷款贴息支持;安排1.8亿元支持7.2万个养猪场户购置机具。三是金融保险支持。2019年全国承保生猪4.12亿头,提高保额,保险赔付金额144.43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生猪养殖业贷款余额达1 980亿元。地方层面,重庆万州区整合涉农财政资金3.83亿元“以奖代补”支持德康农牧新建养殖场项目建设。广东安排1 100万元支持温氏集团养猪场建设。广西增资1亿元用于支持新建、改扩建规模猪场。云南靖西市安排1 500万元支持生猪产业发展。
通过各地、有关部门密切协同配合,出台多项重要政策措施,真金白银支持生猪生产发展,全国生猪复产实现良好工作格局,生猪稳产保供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1)生猪恢复生产呈现良好势头。2020年6月份,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长3.6%,自非洲猪瘟发生后首次实现由负转正,为产业复苏释放了强力信号、带来强劲信心。全国养殖意愿增强,上半年6 000多家新建规模场投产,1万多家养猪场空栏后开始复养。截至9月份,全国生猪存栏连续8个月环比增长,累计增长39.7%;能繁母猪存栏连续12个月环比增长,累计增长43.4%。三季度末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分别同比增长34.3%和43.4%,这两项重要指标均已恢复到正常年份的八成以上。9月份生猪出栏环比增长9.8%,连续7个月增长,累计增长58.6%,同比实现由负转正,增长13.9%,供应偏紧情况逐步缓解。全国九成以上省(市、区)能繁母猪存栏实现同比增长,四川、湖南和河南等传统生猪养殖大省分别连续10、11、13个月环比增长。
(2)大量复养扩产成功典型案例涌现。河南平顶山康龙公司“千头线”养殖模式,以100亩农田为单元建设年出栏1 000头的种养结合生猪生产线,成功发展70条生产线,能繁母猪由2 000头增长到4 600多头。江苏连云港连成牧业2018年发生非洲猪瘟后清场,2019年3月份引进3 417头猪,7月份出栏育肥猪3 036头,12月实现存栏6 149头,成功复养。黑龙江笨笨乐农牧坚持标准化、产业化发展,2020年新扩建11 700 cm2猪舍,新增能繁母猪900头,实现新增生猪出栏2万头。四川成都旺江农牧2019年6月暂停生猪生产和流动,2019年9月复产,半年后实现生猪存栏8 176头,其中能繁母猪2 400头,后备母猪3 000头,出栏生猪9 334头。
目前,非洲猪瘟疫情还存在反弹风险,生猪恢复生产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在非洲猪瘟防控和政策落地方面,有的地方抓的还不够紧,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猪稳产保供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有些地方发展生猪产业积极性不高,对养殖环保搞“一刀切”“一禁了之”或只拆不建,用“达标排放”代替“资源化利用”要求。有些养殖用地规划混乱,用地审批繁琐,办理手续复杂。有些对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重视不够,有些支持生猪发展资金不足。
抵押贷款不通畅,企业获得贷款支持有困难;贷款额度低,支持作用有限。地方配套资金不足,影响政策实施效果。一些养殖类机械设备没有纳入农机补贴范畴,养殖场户获得补贴存在困难。
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高、密度大,生产资料周转频繁,疫病防控存在较大风险挑战。目前一些重大疫病仍难以净化,未来疫情风险可能性长期存在,决不可掉以轻心。
个别南方省区生猪存栏同比降幅仍在常年水平的50%以上,部分地区产能恢复度不足70%。2020年第四季度乃至明年,虽然生猪出栏将逐步增加,但随着消费回暖和需求增长,一些地区的市场供给仍将面临偏紧局面。
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发展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防控,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抓紧抓严抓细各项政策落实,持续推进生猪稳产保供,确保如期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一是督促地方提高认识,站在农业发展的角度对待生猪生产,科学制订养殖用地规划,明确土地权属,发挥部门协同机制作用,简化、优化养殖用地审批程序,切实解决用地难问题。二是进一步排查超范围禁限养规定,杜绝“一刀切”和“一禁了之”,对禁养区内关停搬迁养殖场户安排用地支持异地重建。
一是深化大型企业与金融担保公司、银行等部门协调合作,推进生猪活体、养殖设施设备、土地等灵活多样的抵押贷款途径,切实解决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二是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定期更新生猪养殖大县、调出大县名单,适当给予政策倾斜。三是推动绝大部分养殖类机械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畴。
一是持续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导,继续开展重点区域、场点全覆盖入场采样检测,做好洗消、出栏检疫、屠宰监管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等措施,严防疫情反弹。二是严格生猪运输车辆动态备案管理,加大生猪调运检查力度,严惩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生猪调运秩序。
一是鼓励发展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模式,支持大型养殖企业向屠宰、加工、物流配送等领域延伸,实现产销衔接。二是推进屠宰冷链产业发展,建设现代冷鲜肉品流通和配送体系,支持有实力的屠宰加工企业跨区域发展连锁经营,构建新型生猪主产区和猪肉主销区的关系,加速“调猪”向“调肉”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