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刚
(1汉中市汉台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陕西汉中 723000;2汉中市汉台区恒康动物防疫技术有限公司,陕西汉中 723000)
近年来,国内外生猪主要疫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主要生猪疫病疫情时有发生。2010年3月至2015年11月,我国先后共发生猪口蹄疫疫情24起(农业农村部官网);2006—2007年全国的猪蓝耳病疫情大面积流行后,在2010—2011年度和2015年度该病的流行和危害重于其他年份,且出现了NADC30毒株流行和传播,防控形势更趋复杂。2013—2014年美国猪流行性腹泻大流行以来,国内规模猪场该病的发生一直未中断,并在2016年、2017年表现出较高的发病率,给规模场仔猪的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此外,猪瘟的流行形势也发生了转变,主要表现为地区散发,呈周期性、波浪式。随着2015—2017年一波生猪养殖效益的高涨,国内种猪长途跨区调运和肥猪交易的活跃,猪瘟、猪伪狂犬病等种猪垂直传播性疾病出现反弹。猪丹毒、猪链球菌等常见细菌性疾病,沉寂多年后在2017—2018年也表现出区域流行态势。为全面稳步提高汉中市规模养猪场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行性腹泻及猪丹毒、猪瘟、猪伪狂犬病、猪链球菌等疫病的防控效果,依据2015—2018年该地区23个规模养猪场送检至BLS-2级实验室37份样品的检测报告结果及兽医技术人员现场走访调查情况,进行了2015—2018年汉中市生猪规模场主要疫病临床调查分析。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与甘肃、四川毗邻,中部为盆地;市域总面积2.72万km2,其中盆地占6%,浅山丘陵占36%,中高山区占58%。汉中地区环境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4.3℃,降雨量871.8 mm。汉中市辖11个县区,属于陕西省生猪养殖大市,生猪生产的基础良好,养殖数量保持全省领先水平。据汉中市级畜牧技术部门统计,2015年全市出栏生猪406.88万头,猪肉产量28.93万吨,生猪饲养量671.73万头。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生猪主要疫病防控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保障汉中市生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好生猪规模场主要疫病防控工作是当前生猪生产的首要任务。开展生猪规模养殖场主要疫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深入了解该市生猪主要疫病流行特点和流行态势,为制定疫病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基础,可以更好地为预防和控制规模猪场主要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支持。
调查对象为汉中市4县2区执行程序化免疫的23个生猪规模养殖场。2015—2018年间共临床抽检29套、730份血清样品,病料6套、41个样品;细菌学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2套样品、37种抗生素;临床走访调查种猪繁育场23个、育肥场6个,相关病种分别调查15~33个场次;种猪繁育场母猪存栏4 980余头,6个育肥场存栏育肥猪1 890余头。
仪器设备:进口移液器、进口酶标仪(Bio-Rad IMarK)、洗板机、Bio-Rad梯度PCR仪(T100)、离心机、恒温培养箱。
检测试剂:IDEXX猪瘟抗体检测试剂盒;IDEXX猪蓝耳病抗体检测试剂盒;IDEXX猪伪狂犬病病毒gpI抗体检测试剂盒;瑞普猪圆环病毒2-dCap-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TAKARA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PCV2)、猪伪狂犬病毒(PRV)TREZOL检测试剂盒。
按场采集各阶段生猪血清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并详细记录对应猪场饲养管理情况、临床症状和免疫程序,对猪场的生产管理条件及变化观察分析亦纳入考察。
猪瘟抗体检测执行标准:GB/T16551-2008;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抗体检测执行标准:GB/T27517-2011;猪伪狂犬病毒gpI抗体检测执行标准:SNT1698-2010;猪圆环病毒2-dCap-ELISA抗体检测执行标准:SNT2708-2010。
猪瘟抗原检测执行标准为GB/T16551-2008,检测方法为RT-PCR或荧光RT-PCR;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抗原检测执行标准为GB/T27517-2011,检测方法为RT-PCR;猪伪狂犬gE基因缺失鉴别诊断执行标准为SNT1698-2010,检测方法为PCR;猪圆环病毒抗原检测执行标准为GB/T21674-2008,检测方法为PCR;猪腹泻病毒病原学检测标准为《猪流行性腹泻诊断技术(NY/T 544-2002)》。
猪瘟、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猪流行性腹泻等病毒病的具体检测情况见表1、2、3、4、5、6;猪场病料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见下文。
2015—2018年调查期间共收到临床血清学检测报告29份、病原学检测报告6份、细菌分离鉴定与药敏学实验报告2份;流调涉及注册规模养猪场23个、共采集血清样品730份、病原学样品41份,期间各病种分别流调15~33个场次。本次调查的23个注册种猪繁育场占到本地区注册规模猪场的18.25%(23/126),存栏母猪4 830头,占本地区注册规模场存栏母猪的23.39%(4 680/20 650)。调查情况具有一定科学性和代表性。
表1数据显示,2015—2018年间的29份报告730份血清样品中,检出猪瘟抗体阴性样品148份,阴性样品比率20.27%;被检的23个种猪繁育场有20个场有阴性样品检出,比例为86.96%;2015—2018各年度的样品阴性率分别为18.25%、35.05%、19.76%和14.29%。流调期间猪瘟病原学检测送样2套,其中产床仔猪送样1套(3份样品),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保育猪及育肥前期猪送样各1套(3份样品)均检出阳性;送样时间为2017和2018年。通过30场次临床流行病学调查,2017、2018年发生临床非典型猪瘟发病病例分别为7例和3例,结合比对样品猪瘟抗体实验室血清学检测结果,在上述猪瘟临床案例出现的上一年度(2016和2017年)检测结果均出现了达到或超过平均样品阴性率的现象。说明可能是2015年5月进入猪市行情波峰后,全国的种猪市场购销两旺,种猪跨区域、远距离频繁运输,导致部分带毒猪流入猪场,引起各阶段猪出现免疫抑制、持续带毒及免疫耐受。如何降低规模猪场猪瘟抗体阳性率、减少规模猪场带毒母猪数量成为当前生猪规模场猪瘟防控工作迫在眉睫的任务。
表1 2015—2018年汉中市规模猪场猪瘟免疫抗体送检报告结果统计
表2数据显示,2015—2018年间的29份报告730份血清样品中,猪伪狂犬野毒感染(gE/gI)抗体检出阳性样品119份,阳性样品比率16.30%;2015—2018年各年度的猪伪狂犬样品阳性率分别为34.92%、1.03%、15.63%和12.25%;23个被检场中有10个场出现阳性,阳性率为43.48%;分别比2013—2014年度的阳性样品比率7.66%和阳性场比率26.66%高出8.64(同比上升112.8%)和16.82(同比上升63.09%)个百分点。2016年和2017年分别送出1套组织样品,猪伪狂犬病原学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0%和0。综合以上数据对比分析,伴随2015—2017年种猪行情波峰以后,全国的跨区域、远距离频繁运输引种,导致猪伪狂犬病感染传播范围比2013—2014年种猪行情波谷期间显著增大,规模猪场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压力骤增。
表3数据显示,2015—2018年度间送检的29份检测报告的730份血清样品中,猪蓝耳病S/P值>2.5的样品为74份,占全部血清样品的10.14%;2015—2018各年度的样品份数和占比分别是:8份占6.35%、16份占16.49%、44份占12.98%和6份占3.57%;在被调查的21个规模猪场中猪蓝耳病S/P值>2.5的样品比例大于20%的猪场为6个,占全部猪场的28.57%;2015—2018各年度规模猪场中猪蓝耳病S/P值>2.5的样品比例大于20%的猪场个数分别为0、1、3、2个,占比分别为0、33.3%、33.3%、40%。
表2 2015—2018年汉中市规模猪场伪狂犬病野毒 (gE/gI)抗体送检报告结果统计
表3 2015-2018年汉中市规模猪场猪蓝耳病抗体送检报告结果统计
表4数据显示,2015—2018年间的27份报告730份血清样品中,猪蓝耳病S/P值>2.5的样品为74份,占全部血清样品比例为10.14%,与2013—2014年度间的26份报告、243份样品猪蓝耳病S/P值>2.5的血清样品比率的18.93%相比,下降了8.79个百分点,同比下降了46.43%;结合2015—2018年度猪蓝耳病S/P值>2.5以上,样品比率>20%猪场比例由2013—2014年度的38.88%下降为28.57%(降幅26.52%),综合判断2015—2018年度与2013—2014年度总体比较,规模猪场猪蓝耳病的不稳定程度显著下降,但具体到各场情况仍有显著差异。
表5、表6数据显示,2016—2018年间规模场中猪流行性腹泻病临床流调15个场次,发病10个场次,临床发病率66.66%,期间送检病原学样品3套、送检样品18份;经实验室检测3套样品均有猪流行性腹泻病原检出,其中检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阳性样品共计16份、阳性率88.89%,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轮状病毒均未检出。调查结果显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是汉中市规模猪场冬季发生腹泻、造成仔猪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从汉中地区3个规模猪场的2套病料中分离到的疑似革兰氏染色阳性、蓝紫色球状、大小不一的单个菌与链球菌混合感染病例和疑似革兰氏染色阴性、粉红色球状菌、链球菌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病例对进行药敏试验的37种抗生素中的11种表现出中敏或高敏,敏感率为29.73%(11/37),2个病例中分别表现高敏的抗生素仅为6种(头孢西丁、米诺环素、妥布霉素、氧氟沙星、利福平、头孢噻夫),敏感率为16.22%(6/37);单组病料表现高敏抗生素最高的为4个,敏感率为10.81%,2组病料同时表现敏感的抗生素有4种(链霉素、妥布霉素、米诺环素、多黏菌素B),敏感率为10.81%,且没有两组病料分离细菌同时表现高敏的抗生素,应该与养殖场的日常用药习惯密切相关[3]。上述数据充分说明,生猪规模养殖场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十分严重,在今后的细菌病防治中应该高度重视本场细菌分离与药敏学试验结果,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防治效果的同时,降低猪场的用药成本杜绝抗生素滥用。
表4 2013-2014、2015-2018年度汉中市规模猪场猪蓝耳病抗体送检结果统计
表5 2016—2018年汉中市规模猪场猪流行性腹泻送检报告结果统计
表6 猪流行性腹泻病原学检测结果统计
本次规模猪场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中,通过现场流调、病理解剖及病原学诊断,先后确诊多起非典型猪瘟、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猪流行性腹泻病和以猪链球菌感染为主的细菌混合感染病例,现将上述病例在生产中取得良好控制效果的处置方案分别按病种汇报如下,以期用于指导兽医技术人员今后的临床诊疗活动。
种猪繁育场母猪猪瘟抗体水平离散度大,产房仔猪、保育猪或育肥前期猪发生非典型猪瘟,宜采用猪瘟E2蛋白杆状病毒重组灭活疫苗(最优方案)1头份或猪瘟纯脾活疫苗2~3头份对母猪进行普免1次,提高母猪猪瘟母源抗体水平、降低离散度,以提高产房仔猪对猪瘟病毒的被动免疫水平[4];对保育和育肥前期发生非典型猪瘟的,采用发病前14~20 d注射猪瘟E2蛋白杆状病毒重组灭活疫苗(不受母源抗体干扰的最优方案)1头份的处置方案。以上疫情稳定控制后,持续开展本场猪瘟免疫净化工作,淘汰带毒母猪。
种猪繁育场母猪检出猪伪狂犬gE或gI野毒感染抗体,产床乳猪有临床症状时。种猪繁育场母猪阳性率小于30%的,全场母猪紧急注射300万IU伪狂犬BK-61株或HB-2000株伪狂犬疫苗,仔猪进行相应疫苗0日龄(滴鼻超免)、45日龄、90日龄免疫方案后,逐步淘汰所有阳性母猪。如有必要可以在育肥猪150~160日龄加强免疫1次,以减轻出栏前育肥猪呼吸道临床症状。本方案时间跨度约1~3年。
种猪繁育场母猪阳性率大于30%的,以强化免疫控制感染,减少仔猪临床发病率为主;渐次培育阴性母猪替代阳性猪,待母猪阳性率小于30%时,继续开展猪伪狂犬病净化工作。本方案时间跨度约2~3年。
0~7日龄初生仔猪发生猪流行性腹泻。迅速开展兽医实验室病原学诊断与确诊,排除非典型猪瘟、猪伪狂犬、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对于单纯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建议对临产7 d以上母猪采用猪传染性胃肠炎(HB08株)+猪流行性腹泻(ZJ08株)二联活疫苗进行2~3头份/头紧急免疫,通常免疫注射10 d后,产房初生仔猪发病、死亡停止。
在2017—2018年的调查中发现了3个规模猪场采用猪传染性胃肠炎(HB08株)+猪流行性腹泻(ZJ08株)二联活疫苗进行正常免疫而控制效果较差的案例(其他发病猪场同批次疫苗紧急接种控制效果良好),进行深入调查和详细诊断后发现,在猪蓝耳病的控制上3个猪场没有共性(免疫2 332株的1个、免疫R98株的1个、未免疫蓝耳苗的猪场1个),但是在母猪群猪瘟带毒、乳猪及保育猪发生非典型猪瘟上有共性(3个猪场在腹泻发生前、中、后分别在保育和乳猪群诊断出非典型猪瘟);因此母猪群猪瘟带毒对猪传染性胃肠炎(HB08株)+猪流行性腹泻(ZJ08株)二联活疫苗正常免疫及紧急接种效果的影响,还需要研究人员进一步对大量临床数据开展深入研究和分析。
35~45日龄保育仔猪发生猪蓝耳病后,需全场猪只采用20%泰万菌素500克/吨+50%多西环素300克/吨+板青颗粒500克/吨饲料,混合拌料饲喂12~15 d,同期开展猪群猪瘟、猪伪狂犬病免疫抗体监测。在确认猪场猪瘟、猪伪狂犬病防控效果确实的前提下,对全场猪只普免注射R98株猪蓝耳病活疫苗,同时对初生仔猪在0~3日龄间开展滴鼻免疫。
以猪链球菌、猪丹毒感染为主的细菌混合感染。及时开展细菌学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依据药敏试验结果科学用药,均能快速有效控制相应疫情。
严格的细节管理是所有技术工作取得成效的倍增器,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是技术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准确的诊断是技术工作获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以上总结的处置方法在实践中均有大量取得良好控制效果的可复制案例,但是具体到相应的规模猪场还需要猪场管理、技术人员齐心协力,密切配合狠抓管理和落实,才能迅速控制疫病,恢复场内的稳定生产。
本调查属于规模猪场的临床调查,样本来源于表现一定症状或生产成绩不理想的相应规模猪场,因此调查报告中体现的猪场疫病感染率、发病率、死亡率显著高于日常随机抽样的调查结果,因此不能代表本地区相应疫病正常感染发病频率、免疫抗体合格率和实际防控水平。本调查结果仅用于指导生产中表现上述临床症状的规模猪场的疫病防控实践。
调查中每个年度被调查的场数及抽样数波动大、不均衡,部分感染发病场存在年度重复检测的情况,造成检测报告数与年内被检场数不相符的情况出现,同时也会造成相应疫病检测数据虚高的情况。
鉴于2015—2018年度出现的猪瘟、猪伪狂犬病感染率、发病率升高,控制难度加大的现状,以及自2018年8月份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在国内发生带来的防控形势严峻的显著变化,从强化猪场安全的角度考虑,建议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行业技术支撑部门、兽医技术行业协会、各原种猪场、保种场、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积极响应国家“猪病净化2020计划”,着力推进猪瘟、猪伪狂犬病的净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