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村”的这些年、这些人、这些事
——《“悬崖村”扶贫纪事》采访有感

2020-12-18 08:58白璐
中国记者 2020年11期
关键词:男神悬崖

《“悬崖村”扶贫纪事》是2016年在央视播出的一个电视系列报道。当时正值脱贫攻坚战刚刚打响,那时的我,根本无法想象这场声势浩大、涉及5000多万人的脱贫战役要如何进行,长久以来的贫困问题会如何破解。但作为媒体人,我们有责任去聚焦这一切,记录下在这片土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转眼5年,如今已经到了脱贫攻坚的决胜时刻。幸运的是,《“悬崖村”扶贫纪事》从来没有真正的完结,故事一直在继续,我们的脚步也从没有停止过。5年时间,总台央视“悬崖村”报道团队五十余次往返这里,见证了这里一点一滴的改变。

一、缘起

选择“悬崖村”,是源于2015年11月一次选题策划会。当时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刚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号召:“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央视新闻中心地方记者部发动全国31个记者站,寻找既具有鲜明特色,又对全国扶贫攻坚具有典型意义的样本。

大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那里的彝族百姓淳朴、上进。在四川全省逐级立下脱贫攻坚军令状的背景下,这里的每一点变化都会成为这个地区、这个时代的缩影。于是,在选题策划会前我来到凉山州踩点,先后走访了美姑县、昭觉县的10余个贫困村,经过仔细考量和深入调研,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了“悬崖村”。

“悬崖村”实际上叫阿土列尔村(以下均简称“悬崖村”),位于四川省大凉山腹地,海拔1400多米,要进村就要攀爬一面大概800米高的悬崖。整个上山路其实只有4公里,但有13处几乎直上直下的峭壁,乡亲们用木头和藤条编成梯子,搭在上面,就成了路。

我的同事李琳走完这条路后,感叹道:“从来没想过不是战地记者的我们也会离死亡那么近,好像近得只有半个脚掌的距离。脚下是深渊,而脚能放下的地方只有半个脚掌宽。脚掌踩到的地方是生,脚后跟悬空的地方是死,生死悬于一线也就是这样的时刻了吧!生命在那条路上脆弱得好像随时可以折断,手脚并用都觉得掌控不了自己的生命,它可以随时如树叶般飘零,只要你走错了半步,只要你滑落了半步,可能一切都会休止。”

那一次,是在选题策划会召开后,为了再次深度调研“悬崖村”选题,李琳特意从北京赶来,并爬到了“悬崖村”山顶勒尔、特土两个村庄走访。下山时,李琳左脚脚趾一直钻心地痛,后来才发现大脚趾趾甲整个坏死、脱落。半年后,节目播出时,她左脚大脚趾指甲才长出一半。

爬悬崖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道难关。“明知山无路,偏向山上行”是总台央视四川记者站站长朱兴建为系列报道的开篇起的标题,这句话也成为我们“悬崖村”报道团队给自己认定的职责和使命。但比悬崖更令我们震撼、让我们感动、让我们留下的,是这里的人。

二、我和我的“男神” 某色拉博

我们的报道团队第一次上山时,老乡们组了个队,对我们一对一地保护。所谓“男神”,其实就是村里派来专门保护我们的年轻人。起初,我们对这样几乎贴身的保护很不习惯,更觉得没必要,可很快,我就理解了老乡们的良苦用心。

记得有一天,我们急着下山,但天色已经暗了,我加快了脚步,希望能早点走出危险地带。可突然间脚下一滑,整个身子就往下坠,当时周围已经漆黑一片,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幸好有一只厚实的手紧紧抓住了我,是拉博救了我一命。后来我才知道,当时拉博其实也被吓坏了,他的另一只手慌乱中抓住了旁边的树枝。如果没有那个树枝,很可能拉博会被我拽下山崖,可那一刻他仍旧紧紧地抓住了我。我们团队一行7人,每个人都有一位像拉博这样的“男神”,他们真的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保护着我们。这份善良,这份真心诚意,怎么不叫我们感动。

借用同事张力的一句话:“把偶像剧的男主角当男神真是弱爆了!什么是男神?在没有路的时候把你拴在腰间,拽着你往上爬的人才是”。

这条藤梯路我往返了六次,能坚持下来,不是因为我是女汉子,而是因为感动。在这里,生活每向前迈进一步都不容易,都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但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他们都比我们想象得勇敢、勤奋,这与外界对大凉山彝族的看法完全不同,也颠覆了我以前对这里的印象。而这里的扶贫干部,原乡党委书记阿皮几体更是在这条悬崖路上往返150多趟,他们没有人放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呢?

三、“拳头哥”阿吾木牛:拼出来的钢梯路

在《“悬崖村”扶贫纪事》系列报道播出不久,“悬崖村”所在的支尔莫乡迎来新任党委书记阿吾木牛,一个88年生的彝族小伙子。初见木牛,只觉得年轻、帅气,有朝气。但老书记阿皮几体十年没干成的事,到他这个毛头小子这儿,又能做出什么花样?带着些许质疑、担忧,我们继续在“悬崖村”观察着、记录着。

某种意义上说,阿吾木牛有些临危受命的感觉。他是2016年7月1日到支尔莫乡报到的,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修钢梯。当时的“悬崖村”经过几轮媒体报道,已被推到风口浪尖,成为全国各大媒体,甚至是国外媒体聚焦中国脱贫的焦点。压力之大,可以想象。

“对我自己来说我觉得是没有退路的”,面对镜头阿吾木牛很坦诚。修钢梯,没有退路。脱贫攻坚,也没有退路。正是抱着这种没有退路,只能往前走的冲劲,木牛书记带领村民们开始一步步“闯关”。没有施工队肯来修钢梯怎么办?他们就给县上汇报,采取村民自建的形式。6000根钢管,125吨钢材,运不上去怎么办?他们就自己一根根背上山。干部和老乡们用汗水,在悬崖上拼出了一条钢梯路。

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说到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感到很揪心。了解到当地新建了钢梯,心里稍稍松了一些。总书记都在牵挂着他们这个偏远的小山村,给“悬崖村”的干部群众带来极大鼓舞。阿吾木牛和村民们激动地拿出手机自拍,给总书记汇报村里的近况。“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会带领我们的村民好好干,让我们村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说话时,阿吾木牛还不禁握紧了拳头,“拳头哥”由此成了他的别称。

“拳头哥”,说到做到。2017年8月,“悬崖村”2556级钢梯全部搭建完成。2017年底,“悬崖村”山上有了幼教点。再后来,村里通了网络、4G信号、5G信号,有了第一个小卖部、第一个民宿接待点……在这里,每天都好像有新的变化。山上没有能致富的产业,阿吾木牛又带领大家试种油橄榄。从最初的2亩试验田,到现在100亩的油橄榄林,他们让“悬崖上”盛开了橄榄花。就在这个月初(2020年10月),“悬崖村”的油橄榄开始榨油了,一瓶瓶鲜榨的橄榄油成了这里脱贫奔小康的新名片。彝族小伙子某色苏不惹还带着他自己种出来的橄榄油,参加了总台央视农业频道的创业扶贫真人秀节目,分享了自己和“悬崖村”故事。

四、简单报道“真相”远远不够

比爬悬崖更难的是怎么讲好这里的故事。

看了这么多,听了这么多之后,如今再来做“悬崖村”的报道,也许每个记者可选取的角度都会丰富一些。但是在最初,该如何做选择,却考验着记者的能力与定力。

从一个记者特别是电视记者的角度讲,“悬崖村”具备了一切新闻要素,而且一切都来得“赤裸裸”。那里有老乡失足坠过崖,那里孩子上下学,家长要用绳子拴在孩子腰间……每个镜头都触及“孩子”“安全”这些人心里最敏感的神经。如果简单操作,爬一次山,拍个三五天就足够了,但后果会是什么?看到这些局部表象却又不了解整体情况的人,势必掀起一轮批评质疑甚至谩骂,可骂过之后呢?拍拍屁股走人,不带走一丝贫困,更不带来任何解决办法。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先后派出多路记者实地调研,同时我们还走访了国务院扶贫办、四川省扶贫移民局、四川省发改委、凉山州政府等多个部门,采访了大量官员、专家、学者,深入调研了解贫困的原因、暴露出的问题、解决办法和未来规划。从前期踩点、调研到最后节目播出,前后经历了近半年时间。

事实上这些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有很大差距:“悬崖村”的彝族同胞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原因有很多,而在凉山州还有很多像“悬崖村”一样,甚至比“悬崖村”还要贫困的地方。“悬崖村”的价值不在于刺激和猎奇,我们的报道也不是哗众取宠,是希望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扶贫攻坚提供有益的启迪,这就是央视的方法论。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原央视新闻中心副主任杨华曾对央视驻地方记者说过一段话:网民可以肆意表达,但你不能,你要紧扣事实、有一说一;网民可以宣泄情绪,你不能,你要给自己的情绪加上一把锁,避免以此刻网上最大的声音简单作为自己的立场;网民可以骂得痛快,你不能,你有向社会提供理性和建设性的职责;网民可以站上道德制高点,你不能,你要凭着对事物的系统认知说话。

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其实对职业记者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我们常说要用均衡的眼光来报道不均衡的中国,其实这都在考验我们驾驭复杂题材的能力,也在考验我们面对复杂舆情的定力。

□ “悬崖村”的钢梯建成后,作者和采访团队回访“悬崖村”。

五、用最笨的办法去攻最难的关

有的时候,可能只能用最笨的办法,才能做成最难的事。扶贫工作要啃最硬的骨头是这样,我们的报道也是一样。

不少人关心“悬崖村”的报道是怎么拍的,实际上,我们没有太多技巧,我们用了最笨的办法,老老实实地扎在那里。踩点后,摄影师会提前画好分镜头草图,大景怎么拍,特写怎么拍,需要画很多很多草图。而有着在南极、北极、珠峰“三极”拍摄经验的老摄影汪成健,每天在拍摄过后,还要同时做好采访手记,记录下拍摄时的感悟,为素材保鲜。

与很多人不同,我们是在村里“有房”的记者。为了方便拍摄,我们的报道团队还在村里租了一间老乡的房子,住宿加办公。在不到10个平方的土坯房里,我们男男女女,五六个人挤在一起,床不够睡,有的直接打地铺,还有的干脆睡在了老乡的柜子上。在这里,我们遇到过当地几十年不遇的大雪,看过大平台上满山的野花,被屋顶上打架掉下来的老鼠吓到过,也被屋门前的猪圈臭醒过。很难说得清楚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个中滋味只有一起经历过才能体会。

今年5月13日,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悬崖村”84户、401名贫困群众,都顺利搬进新家,其中就有我们的房东阿萨。在搬家时,我们的报道团队做了8小时不间断的新媒体直播,全平台观看量3400万,微博话题阅读量达1.4亿。直播中,我们也首次带大家“参观”了我们在山上的家,很多网友惊呼不敢相信。没错,那就是我们睡的行军床,我们的睡袋,我们的办公桌,大家看到的很多画面都是我们在那里剪辑完成的。

□ 作者在采访时攀爬“悬崖村”的藤梯。

六、从不搬到搬

“悬崖村”搬家了,从山上到县城,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我们真的为老乡们开心,更庆幸自己亲历了这一切。但也有人要问,“悬崖村”以前不是说不能搬吗?那么,现在为何又要搬了?还有搬走的人和没搬走的人,未来的生活怎么办?

有这样那样的疑问存在,其实才正是“悬崖村”样本价值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的节目要去努力回答和思考的问题。最开始村民们都想往外搬是实情,游客多了后,有人从山下往回搬,也是事实。故土难离不愿意搬是实情,看到县城的新房愿意搬下山,也是事实。搬,是为了贫困户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不搬,也是为了“悬崖村”未来的旅游开发,山上还要建实体博物馆,建民宿、借旅游业助村民脱贫致富。当然要实现这一切,他们还要继续“闯关”,去克服一个又一个新问题。

□ 作者在采访“悬崖村”时爬悬崖。

经常有人问我,五年了,“悬崖村”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外表看是路,是房子,实则真正的变化是人,让这里更有了希望。我的“男神”拉博,已经离梦想越来越近,在旅游公司上班,还通过网络直播为“悬崖村”的旅游代言,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的山,这里的人。而我们更有幸见证了这一切,和他们一起成长。《“悬崖村”扶贫纪事》仅仅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未完待续的故事,我们仍在记录着。

猜你喜欢
男神悬崖
悬崖上的理想居
故宫男神王津的“钟”情
纳兰容若是怎样成为一代文青男神的?
悬崖采割夏至蜜
悬崖
男戒新饰尚做男神,趁现在
攻下男神的蜜汁唇色
悬崖边的树
下一站男神
男神爸爸,都在别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