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速,“智慧校园”也随之应运而生。居于“智慧校园”的大背景,教师须不断引入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打造出满足素质教育、新课改双向要求的智慧课堂,为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文章分析了智慧校园的含义,针对智慧校园背景下如何打造高效高智的小学语文课堂进行了探究,以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智慧校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 引言
“智慧校园”是浙江大学于2010年提出的,它是教育引领信息化时代前沿的重要表现,是学生实现高智高效学习的重要平台,其核心就是建构网络化的学习情境、让学习变得无所不能,以其智能、高效、共享、互动的教学优势,突破传统教学的诟病。“智慧校园”理念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赖于互联网为教学媒介,通过网罗海量的教学学习资源,突破时空局限,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打造出开放式的高智语文教学课堂。智慧校园与信息化教育完全契合,符合素质教育、新课改的要求,有助于现代化教育根本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 利用网络资源、生活资源进行教学
(一)网搜丰富的信息资源
信息时代的今天,获取海量学习资源的渠道得到了拓展,互联网汲取信息为语文教学开拓了广阔空间。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秉承“智慧校园”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充盈自身的学习资源,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例如,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为例,文章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十二三岁就能值此豪言壮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充分展现了一代伟人周总理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由此,在学习本课之前就要求学生对周总理有更全面地了解,才能深刻掌握周恩来之所以能成为国家总理,在少年时期便与常人不同,才能在12岁便有如此远大的抱负。由此,教师依赖网络信息收集的技术手段,要求学生以“周恩来”为关键词搜索信息,在广泛收集信息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甄选和梳理,使学生对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事迹有深入了解,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地认知基础。
(二)生活资源的情境再现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是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生活中学习资源无处不在,这是学生语文高智学习的源泉,教师应将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源引入教学中,为智慧语文教学服务,生活资源通过整理剪辑以视频动画的鲜活呈现在课堂中,完全遵循了“智慧校园”的这个教学理念。例如,在一次写作教学中以“我的妈妈”为主题,学生要想写好这篇文章,就必须以生活资源作为写作素材,将日常生活中与妈妈一起相处的情形拍摄成短片视频,将这些视频剪辑制作成学习信息资源,在课中与教师和其他学生共享,这些资源鲜活地刺激了大家的视觉及感官,将可借鉴资源转逐渐积累成为自己的写作基础,再内化为写作思维反映在文字的点点滴滴里,全面建构起语言认知的写作体验系统,实现生活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链接,使学生的创作创新思维以“智慧校园”的通道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 构建多样、新颖的教学情境
(一)营造出问题式的悬疑教学情境
创设问题式情境,是教师结合语文学科特征、新授教学内容,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情况,设计若干个深浅不同、难度不一的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营造出学习氛围浓厚的情境,为学生的自主思考、积极探究、开发智力提供了广泛的空间,牵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的认知思维都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激发和发展,也是“智慧校园”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体现。这是智慧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策略,它使学生与现有认知形成一定矛盾冲突,学生求知解难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解决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学生认知思维的矛盾。
例如,在学习《白鹭》这篇文章时,便設置了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文章从几方面描写了白鹭的美?小亮觉得“荤”难记,谁愿意教教他怎样识记?文中将白鹭“叼鱼”描写为人性化的“站着钓鱼”,你怎么理解?你认为白鹭美吗?它美中不足之处呢?反复揣摩这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刺激学生们自主去阅读思考,寻找问题的突破点,他们潜层的思维得到了激发,一心想找到正确答案,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逐渐捕捉到作者写作的意图,形成心灵上的共鸣,问题设计一定讲究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实现每个学生核心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创设表演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各种方式使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演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课文中描写人物、动物的精彩片段作为表演素材,组织学生按照课文内容,模拟一些动作,或分角色加以表演,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情境,帮助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以及情感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到知识的内化过程中,促使学生在娱乐中掌握语文知识。例如,在《小松鼠找花生》这一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小松鼠与鼹鼠对话的片段作为表演素材,组织学生模仿表演,创设表演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体验中,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升语文学习效率。
四、 高效利用多媒体,契合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小学生认知思维尚未成熟,他们停留在形象思维的感知状态,那些立体的、鲜活的、直观的情境才能很大程度激发学生的认知思维与创新想象。“智慧校园”主张信息化、网络化为教学通道,为突破传统教学的诟病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学生的认知思维、智慧想象得到了有效激发。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用集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打造了富有生机、极具趣味的学习氛围,静态的文本变得灵动、鲜活,可随着教师的教案设计任意移动,呆板、枯燥的学习内容幻化为动态的影像深深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有助于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及深层内涵的理解掌握,大大增强了学习积极性。
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以“宽”“窄”“缓”“急”描写了双龙洞的景象,要求学生掌握作者游览的顺序,以找出几个词语表示,以作者思路勾勒出一副双龙洞的真实画面,教师可利用信息手段制作双龙洞的景色集锦,为学生播放一幅幅色彩纷呈、鲜活灵动的视频,学生们在感官的刺激下,由外而内地感受到双龙洞景观的与众不同、独具特色,为学生深刻掌握文章内容及思想提供智力上的支持。
五、 组织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智慧校园”的大背景下,应采取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漏洞,可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多彩的课内外教学活动,推动语文知识更宽更广地拓展延伸,这样学生们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包括舞台剧、个人演讲、朗诵比赛、辩论大赛等等。例如,当学习完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后,教师便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杜甫专场诗朗诵比赛,同时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将他们合理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课余时间,每组学生都要搜集杜甫写的诗篇,并选择几首诗在比赛中比赛朗读,其他小组和教师担任评委,依据朗读旋律、音色和感情色彩进行酌情评分,倘若参赛选手能脱稿背诵,或者表情、動作有一定突出表现,则会翻倍加分,朗诵比赛的开展,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甄选信息、用心朗读背诵的能力,为了获得比赛的胜利,他们都尽心尽力地背诵,自然提升了古诗学习的效率。再如,当学习完《美丽的集邮册》这篇内容后,便采取组内讨论、组间交流的方式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思维,要求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讲出自己眼中的集邮册究竟哪里美,并搜集关于集邮方面的常识和注意事项,有集邮爱好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邮册带到课堂与大家一起来分享、鉴赏,潜意识中拓展了文学视野、提升了文化素养。
六、 依赖信息技术的快捷,建构智慧型的评价体系
一堂有效的教学,一定具备完整、系统、智慧的评价系统,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平台,建立数据信息完备的智慧型评价大系统,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等列出表格,将他们学习过程及效果的反馈信息加以及时、客观、全覆盖评价。例如,在教学《我不能失信》一课时,文中有句话诠释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不,妈妈。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明天可以向她道歉,可是我并没有忘记,我不能失信啊!”这是对宋庆龄诚实守信良好品格的深刻描写,也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以这句话为贯穿引线牵引学生的思维逆转到宋庆龄不去伯伯家的原因,她早就想去伯伯家,伯伯家养的鸽子特别漂亮,还说要送她一只呢!可是为什么又不去了呢?教师将文中事件的人物、情节、经过加以串联,使学生掌握了其中的真正原因:她答应了教小珍叠花篮,不能让小珍扑空,不能失信。这是宋庆龄诚实守信高贵品格的最真写照。由此,教师设置了几方面的训练题目,将学生的信息及时反馈到网络平台,并针对反馈结果进行深入探究,同时,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实现最新动态的自评、互评、师评,大家可以共享这些评价过程及结果。教师灵活借助于“智慧校园”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通过及时、客观地评价,适时调整学习的方向,提升了课堂教学的高智高效。
七、 结语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战略部署下的根本路径选择,是素质教育、教育改革、新课改的助推器。智慧校园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有效把控智慧校园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打造出科学的、高效的、智慧型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让小学语文教学实现质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殷玉霞.基于智慧校园环境下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J].名师在线,2019(2):77-78.
[2]孙永健.智慧校园对解决农村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的探究[J].新技术教育,2018(11):87.
[3]刘光红.智慧校园环境下农村初中语文小班化阅读教学[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3):187.
[4]金明龙.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影响[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2):99-101.
[5]李旭荣.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劣势分析[J].甘肃教育,2019(9):52.
[6]陈宝玉.初中语文自主性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探析[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2):279.
作者简介:黄越珍,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丰泽区湖心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