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艺
关键词:明代;仕女画;柔弱风
仕女画在中国画历史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在中国人物画史上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人物画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过程中,仕女画中描绘的女性形象与绘画者密不可分。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不仅反映了历史上每个时代的社会视角、意识形态和文化,还反映了文学艺术家赋予作品的思想和情感。每个时代的仕女图都有其特征,这些特征取决于特定的社会环境。
一、明代仕女画产生的社会背景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虽然明朝的封建政权腐败无能,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经济发展。明朝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恢复了社会经济条件,稳定了社会状况,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了发展手工业,明朝废除了元代的手工奴隶制,并允许手工业者自由经营和管理。商业也得以发展,景德镇的瓷器以及苏州、杭州的丝绸等手工业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远销海外。至明代中后期,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经济逐渐繁荣,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群体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得到了加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画的发展乃至仕女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明代仕女画柔弱风形成的原因
(一)教德严苛及其对女性的束缚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明代,人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但封建社会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尤为严重,没有丝毫放松的迹象。在中国古代男权社会中,社会生活由男性主导,生产和经济生活中也是男性处于支配地位,女性则相对处于从属和依附地位,社会地位低下,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反映在社会文化中,成为封建时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秩序和伦理法则。为了规范女性的日常行为,有人订立了三种服从和四种美德,即“三从”—“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容、妇言、妇德、妇功。女性如果希望被他人认可,就必须遵循社会对女性设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再如“女为悦己者容”,女人的妆容也只是为了男人来改变。《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有:“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看似简单的日常活动,却反映出诗句背后女性内心的凄凉。
不仅如此,从以男人称呼自己的妻子的方式,比如“糟糠之妻”“拙荆”等,都体现出女性在封建社会道德和教育的压迫下所处的地位低下,妇女被视为低性别等次,更不用说与男性享受同等的权利。在明代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女性长期遭受着严重的歧视与迫害,对女性的身心造成了双重伤害,她们的身体柔弱便体现在明代仕女画的形象改变上。
(二)阴柔为美、柔弱为用的时代审美思想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柔”一直是许多思想家论述的一部分。例如儒家的倡导者们认为万物的道中含有柔弱的特质,由弱变强和弱能胜强都是客观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以柔克刚”也符合万物变化的规律。老子也认为,在人生境界中“柔”是最高的境界。这些“柔”已经不是病态转化的审美观念了。明朝从一开始就实行对文人的高压政策,对待文人画家更是没有尊重可言,于是文人画家将一腔热忱付诸文学艺术作品,逐渐发展出一种“柔弱”的美感,这种审美观念又反向促进了时代的美学思想的发展。在“阴柔为美”“柔弱为用”的时代审美思想的影响下,明代的绘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响也波及人物画中仕女人物形象的塑造,画家们一改唐代活泼矫健、圆润丰肥的女性形象为明代双肩尖削、身躯细瘦的仕女形象,将以深色墨水、颜色勾染的旧样式更改为清新典雅的柔弱柳树样式,颇受当时文人阶层欢迎。
三、明代仕女画柔弱风代表画家及体现
(一)唐寅及其代表作品
唐寅的绘画可以分為两大类,第一类是豪华、多彩、精致的,并使用弹簧蚕丝为底,画笔非常圆润细腻。他的代表作有《王蜀宫妓图》《仿韩熙载夜宴图》等,其中《王蜀宫妓图》最为出色。
《王蜀宫妓图》主要描绘的是后宫歌舞宫的四个仕女,面部妆容精致淡雅,身着漂亮的衣服,外表严谨细腻,体态端庄。在不失优雅的情况下,她们似乎正在整妆等待君王的召唤。仕女的脸也刻画得非常精致,甜美的凤眼和面部妆容的描绘上,都吸收了唐代仕女画的画法,尤其是在仕女的额头、鼻子和下巴处的处理上,唐寅以“三白”画法白粉晕染来表现,突出了女性皮肤的白皙。画中仕女的服装线条柔和细腻,反映出明朝对纤弱和优雅的追求。
(二)仇英及其代表作品
仇英虽是卑微的画工出身,但毕生都在从事绘画创作活动。在所有的绘画内容中仕女画是他最擅长的。他的重彩仕女画代表作品有《贵妃晓妆图》《汉宫春晓图》等,严整细致,妍丽秀雅,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仇派风格。他画中的女性柔软、细腻、生动、迷人,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喜爱,甚至有人认为他的仕女画成就超过了唐寅。他吸收了唐宋仕女画的技法,仕女线条用兰叶描而又稍细,劲挺流畅,清新自然,表现出了画家理想中的细腻而优雅的女性形象。
四、结语
明朝的仕女画将女性的柔弱之美发展到了极致。综合观察这一时期的仕女画,弥漫于仕女画中的柔弱之风成为研究明代社会文化特征,妇女的生产、生活、服饰文化的有力参考。我们在学习仕女画时,不仅要学习继承传统仕女画的表现技法,还要坚持以现代思想和时代精神去审视它、分析它,以期为促进新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