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
摘 要:四字格结构是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而汉语四字格是典籍英译的难点之一。本文以许渊冲《论语》英译本为例,归纳了四种《论语》中四字格结构翻译的策略,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对于不同的四字格结构要采用不同的英译策略。对于有对等概念词汇的主谓结构关系的四字格结构要尽量运用直译成句的策略,对于文化内涵较丰富找不到对等词汇的四字格结构要尽量使用增词意译的策略,同时还要适当灵活采用套译和转换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论语》;四字格;翻译策略;许渊冲
《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还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论语》的英译本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截至目前,《论语》产生了 60 多个英译本,在众多的译本中,许渊冲《论语》英译本传神地体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出仕与退隐或入世出世之间的人生选择和通权达变的精神气度[1]。许渊冲译本以“三美”(即意美、音美和形美)为翻译标准,以独树一帜的翻译特色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论语》中的四字格结构
四字格结构是汉语的表达特色,在汉语中是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四字格结构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出现,具有意象丰富、韵律感强的特点,例如脍炙人口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论语》作为先秦文学重要的组成,四字格使用也非常普遍[2]。
从语言形式上看,四字格就是四字连用,构成一体;从语义上看,内涵丰富,语义关系强调整体统一;从音韵上看,能增加行文节奏感和韵律感。四字格最简单的定义就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四字格和成语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成语多是四字格,但四字格不全是成语。例如“学而不厌”是四字格结构,但它并不属于成语。
《论语》中四字格按结构特征可分为联合式四字格和非联合式四字格。联合式四字格是指四字格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两个字分别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而后联合组成的四字格,即“(1+1)|(1+1)”,比如“名正言顺”“察言观色”等。“名”与“正”,“言”与“顺”中的前者都是陈述的对象,后者是陈述的内容。非联合式四字格是指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两个字有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即“2|2”,比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简而言之,四字格中,同时有两个陈述对象的就是联合式四字格,其余则是非联合式四字格。《论语》中,非联合式四字格使用更为频繁。
《论语》中四字格按语法结构主要划分为主谓关系四字格、动宾关系四字格、偏正关系四字格和并列关系四字格。主谓关系四字格指前后有陈述和被陈述关系,即表达“什么+怎么样”,例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动宾关系四字格是指前后有陈述动作和动作对象的关系,例如“成人之美、从心所欲”。这类四字格最大的特点是以动词开头。偏正关系四字格是指前后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根据中心语的词性,可分为定中偏正关系和状中偏正关系。例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中心词“食”和“居”是动词,“无求饱”和“无求安”是修飾前者动作的状态,作状语,因此属于状中偏正关系四字格。并列关系四字格是指前后词性相同,但前后语义有顺接有逆接,如“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此类四字格在《论语》中往往以“~而不(无)~”的形式广泛存在。
二、《论语》译本四字格英译策略例析
(一)直译成句策略
例: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译:A good man should be carefree;a wise man should be doubt-free and a brave man should be careless.
此句译文采用的是直译成句的策略,将原文三个并列的主谓关系四字格分别直译为三个并列句。同时,在译文中也体现了许渊冲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翻译标准,译者将“不惑、不忧、不惧”分别译为“carefree、doubt-free 和careless”,形式上整齐统一,韵律优美,意境切合,直译而兼具美感,简洁而有力。
(二)意译增词策略
例: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译:A good man is content to be good;a wise man knows it pays to be good.
此例中两个四字格为主谓关系,许渊冲译文使用了增词成句的翻译策略。增词成句是主谓关系四字格最常用的策略,一般四字格出现了主谓的陈述方式,在英译时通过增译的方法,将四字格翻译成完整的句子。此外,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词汇往往还要使用意译的英译策略。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英语词汇中没有“仁”的对等词汇,因此对“仁”这个概念的翻译一直争论不休,译者常采用意译的策略[3]。许渊冲将此处的“安仁”译为“be content to be good”。
(三)套译策略
例: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
译:An intelligentleman,said the Master,eats to live,and not lives to eat.
这句译文套译自西方谚语“Eat to live,but not live to eat”(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出自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Other men live to eat,while I eat to live——Socrates(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苏格拉底)。套译,顾名思义就是指借用人们熟悉的谚语、成语、名人名言或本身就是广告标题(口号)等结构演绎广告内容,其功效是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许渊冲灵活巧妙地套用了西方的谚语,借用西方熟知的表达形式,译得恰到好处。
(四)转换策略
例: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译:Zi Zhang asked about the art of ruling.The Master said,“Be indefatigable in office and sincere in practice.”
此例中的两个四字格是偏正关系,具体而言是状中偏正关系四字格,因为四字格的中心词分别是常作为动词使用的“居”和“行”,许渊冲的译文将原文中的动词“居”“行”,分别转换成名词“office”和“practice”。转换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指词类、成分、语态、正反、语序等各方面的转换。把动词转换成“in+名词”的结构,一方面符合西方人表达的习惯;另一方面由于结构较为统一,在形式上实现了“形美”和韵律上又实现了“音美”;又因转换是在不改变原有词义的前提下改变词性,故也不会失去“意美”。
三、结语
四字格结构是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而汉语四字格是典籍英译的难点之一,对译者要求比较高。译者不仅要有良好的中国语言文化底蕴,而且还要熟悉汉语四字格结构翻译的策略,对于不同的四字格结构要采用不同的英译策略。对于有对等概念词汇的主谓结构关系的四字格结构要尽量采用直译成句的策略,对于文化内涵较丰富找不到对等词汇的四字格结构要尽量使用增词意译的策略,同时还要适当灵活地采用套译和转换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唐根金.也谈如何翻译汉语的四字格成语——基于 MTI 课堂教学的观察所得[J].上海翻译,2020,1(06):71–76.
[2]范敏.新时代《论语》翻译策略及其传播路径创新[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3(05):94–98.
[3]崔怡清.许渊冲《论语》英译本的翻译风格赏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05):73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