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舒散文七章

2020-12-17 06:07
参花·青春文学 2021年1期

(一)木龙河

木龙河水,清澈见底;木龙河两岸,流水花香,可以嗅到水带来的远方味道……这是我此次文学和新闻采风,对木龙河水的第一印象。

水流过历史,穿越时光而沉淀,流淌它的变迁与更迭,面对木龙河的水,是否悼古怀今,从木龙河水中汲取灵性,激发斗志,这木龙河水又将怎样穿越今天,奔向未来。

这一条木龙河,一条自然河流,发源于德阳的罗江县新盛镇,流入绵阳,最终流入涪江。横跨木龙河的双合桥,建于咸丰年间,被评为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余家堰,王家油坊渡槽,三清庙会碑……更有赵家花园遗址处。据传,赵家花园名字的由来是赵家有一古人钟爱种花,在花圃中养了许多奇花异草,花圃里一年四季都有盛开的鲜花,就这样人们称这地方赵家花园了……

鸿雁在云鱼在水,也许雁鱼都曾彼此羡慕对方的世界。鱼儿永远不能飞到天上,鸿雁也不能在漫漫旅途中时而到水中小憩。生命无论多强多大,在水的前面都是一个单纯的孩子。

潺缓静谧的木龙河水留给人们太多的回忆,又牵动了人们太多的思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木龙河整治被列入民生实事。当地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木龙河保卫战”,经过治理,污水无直排、堤岸无损毁、河底无淤积、河面无垃圾、绿化无破坏、沿河无违章,木龙河水质明显好转,杂质沉淀,拒绝诱惑,黑臭现象消失,木龙河的水变得纯洁无瑕,两岸环境明显提升。

水,无形之物,上善之境界。轻风拂过,涟漪四浮。浮枝于上,寰宇飘摇。冰寒袭之,结而不动。千变万化,无法注满“心”“大”“广”“博”。那么就让我们捧着一束康乃馨,献上一杯醇香的奶茶,露出四粒洁白的牙齿,嘴角微微上扬,进入水的世界,变成快乐的蓝精灵,顺流而下,冲进美好的生活。

木龙河的巨大变化,群众看在眼中,喜在心里。以往到木龙河钓鱼,闻到的都是臭味,水黑鱼少,来了两三次就没兴趣了。现在,钓鱼者每周末都要在木龙河沿线找钓位,水质变好,水面岸边基本看不到垃圾,这样的环境让群众很满足,晒着太阳甩上几竿,坐在树下等鱼上钩,实属惬意。

群众生存环境得到了改善,“燕子飞来时,绿水人家绕”,寄托温馨;“小桥流水人家”“天街夜色凉如水”“山映斜阳天接水”,绽放一束唯美的遐思……

人类对水的认识,古已有之,只是现在更进一步而已。翻开人类历史最古老的画卷,我们惊奇地发现,到处都充满了“水”的身影。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更有精卫填海的古老寓言。这些关于水的记载才让人类文明一步一步向前行,一直走到了今天。

水,平凡柔和,却蕴藏着许多不可言传的奇迹。大自然孕育了水,水孕育了生命。一滴水可以折射整个世界,可以留住一个太阳的所有光芒,可以映照出每一个生命的模样。

木龙河,清澈见底的河水,清静的环境,真实地反映了当地居民美好的生活画面,幸福指数,这些主色调一股脑儿地挤进我们的脑海。

(二)观景

在城南有一条景观大道,把城南、城中、城西连为了一体,听去过的朋友讲,走进这条景观大道,就仿佛置身在一幅画中。

于是,我也萌生一种莫名的冲动,要在忙里偷闲,去这条给市民耳目一新感觉的景观大道上一个人徒步,采几片云朵,挽几缕炊烟,抑或拾几瓣馨香,独自在愉悦静美的景观大道间观赏,放飞一下自己的心情。

在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要学会把生活的脚步放慢一点,留点时间去读一读清风明月,留一行脚步给瓜豆田园,无论世事如何纷繁与喧扰,生活的百态中总能找到一处清凉安静之所,去让自己的心灵变得从容淡定,城南景观大道也许就是绵阳人放松心情的好去处吧!

生活在城南经开区是有福的,你见证了城南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糙到精致,从萧条到繁荣。你处在一个丰富多彩、扶摇直上、品位越来越高的城市成长的漩涡之中,更是有福了。

从远处一眼望去,满眼绿意,宛如一幅美丽的油画,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在青绿间,道路两旁各种花草树木竞相争艳,迎风摇曳。那些有车族开车看到路边的花,心情也许会更加舒畅,他们能不为这条道路的绿化风景点赞吗?

这条景观大道,一道极为亮丽的风景线,让人览不完看不尽的绵州人的茶余饭后游憩驻足的好去处,如果不信,你可来这儿体会一下。我相信,你到这里,定像走进了一个早已在时空中凝结的氤氲不散的梦里一样。

这条景观大道,于休闲、观光、生态保护为一体的城市景观工程,营造出了许多很有品位的人文景观,为老百姓创造了一个环境优美、富有现代气息、开放的郊野生态型公共绿地。有朋自远方来,总是要带他们来这里,来这儿观景朋友们看到这如梦一般的景观,都会发自肺腑之言:“没想到,真的没想到……”

来景观大道,最先吸引我眼球的是恬静之美。这恬静之美,散发着悠然而柔软的光,既不强烈,也不刺眼。远远望去,宛如俏丽的少女一般,温存地荡漾秋千,让你迷幻地感觉到,时而触手可及。那在她頭顶缓缓移动的云朵,在碧蓝的天空下,却显出了特有的纯洁,好似大家闺秀般的在那儿闲散端庄地踱着自在的步伐,令你产生不尽的遐想。

从景观大道遥望远方,那些靠水而居的民宅,正带着远山朦胧的醉态,仿佛浓郁的水墨。面对着这般诗情画意的景色,生活在这儿的人们,或许每天都可滋润在闲淡的生活中,都能在这儿尽情感受“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风情浪漫,即便他们的生活枯燥,也会活出自已独特的风景。

随着一路风景,慢慢地向前走着,路边那些唤不出名字的花草,饱满含苞,恣意绽放。她们离我似乎只有一个脚趾尖的距离,那花开的声音,我们俯身都难听见,但能感知到她们心情的写意,她们向着天空昂首,那一定不是为了获得一朵云的沐浴。不管接下来的日子会遇上什么风雨,她们定会以最柔软的方式迎接。

改革开放,让这个适逢其时分娩的“婴儿”有了生长的广阔空间,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又为这块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春有绿,夏有花,秋有景,冬有青”的绿化景观,有力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极大提升了老百姓的出行舒适感。

景致入眼是那般清新逼人,一路的行进,仿佛已将浮华的世事抛向脑后,一颗灼热的心灵一次次被景观大道的风景所打动。如果心情烦郁,来到这里,看看风景,烦郁便可一扫而空。

(三)碾子

川北一带和北方差不多,最早的时候,人们吃的大米也都是用石碾子碾出来的。我生长的那个山村有两个石碾子,一个槽碾,一个平碾,它们为山村人的生存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我记事起,只有槽碾还在用。

石碾子由碾盘、立轴、石磙、滚架四部分构成。石磙绕着碾轴转动的时候,会发出吱吱的叫声。20世纪70年代后期,碾子變得孤零零的了,碾坊门庭若市的情景早已不复存。我们的耳边却时常响起石碾子吱吱的叫声,这叫声是一种原生态音乐。

我们村的碾子有些年头了,人们都称它为“老碾子”。老碾子在村后的山边上,是公有财产,露天置在那里,四周也没有遮拦,谁家需要谁家用。谁家一旦要用它,得早早去扫了碾盘上的鸟粪,这个简陋的碾坊就是小村人加工粮食的地方。稻谷要经过碾子的碾后,才能入锅成稀饭或干饭,碾子息息相关着小山村人的生存。

川北山区不用人去推碾子,也不用毛驴推碾子,而是用牛推碾子。碾米都是主妇们的事儿,每一次碾米,都很辛苦。碾米时主妇们守在碾子旁,泛起的糠尘染满全身,眉毛、头发都变白了,站那里如果不动,像一尊慈祥的雕塑。

在冬天碾米,更是辛苦。凛冽北风,手脚一会就会冻僵。小娃娃跑到山坡上,找来一些干柴,烧堆火,烤烤手,暖暖脚,碾米虽然不是一个技术活儿,小孩子们是帮不上忙的。

我们这一带麻雀很多,下雪天,四处一片白蒙蒙,麻雀无处觅食,碾坊就是它们的天堂。一群群的麻雀落在碾盘上,小伙伴们拿来箩筐,倒扣在碾盘上,先把绳子绑在一两寸长的木棍上,再把木棍支在箩筐上,远远地看着麻雀蹦进箩筐下后,猛地一拉绳子,麻雀就罩在箩筐里了……

夏季的碾坊有些热闹,只要本家有人碾米,婆婆、大婶们都会停下手里的活计,过来帮忙。碾坊也成了唠家常的好去处,村外的新闻,村里的轶事都在这里发布。碾坊成了促进乡村和谐,邻里和睦的场所,吱呀呀的老碾子,用不变而单调的旋律记载着山村的历史,编织着平民的烟云。

秋去冬来,碾子停止了吱吱呀呀音乐的哼唱。取代它的是电动碾米机的轰隆声。又过了好多年,老碾子的碾轴腐朽了,碾道也长满了蒿草,那碾纹也被无情的岁月磨平了。碾子在世事变迁中失业了,在现代机械隆隆的响声中,光荣地退休了。

碾子的性格内向又沉稳,它不像石磨那样张扬,推动便发出很大的吼声。它不声不响,只有轴部间歇发出一些微弱的响声——咯吱,咯吱。

“碾子”作为历史的见证静静地躺在村后山边,那“吱呀呀”的音乐声也成了我记忆里的亘古不变的歌谣,碾盘上的尘土,碾沟长满的青苔,也时不时地勾起脑海中过往云烟,它缭绕在我的眼前!

(四)春植一点绿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这个季节的生命都以各自的方式展示着蓬勃的生命力,“枯木逢春”发新芽,对于自然来讲,说它们是生命的传奇一点也不为过。

保护我们的家园最大的措施就是植树造林,植树既可以让大家参与其中明白植树意义,也可以起到给小朋友的示范功能。植树是非常重要的保护生态的方法,可以加速绿化,保护水土,使土壤得到有效保护。

看过《山海经》的人,当你读到夸父临死前扔掉手中的拄杖,化为森林,造福于人类。你是不是隐约了解到植树造林可造福于人类的道理?《礼记》中的“孟春之月,盛德在木”。说的是春天植树造林是最大的道德行为。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而树木利用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我们人类呼吸。树对于人类而言,真是太重要了,几乎是鱼与水的关系。

早些年村里建了新房,春天的时候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果树,作为纪念新房建立的同时,方便以后食用果子。有的人还会在春天里,买回一些树苗栽在自家地头里,方便以后用木材。我因此知道春天适合栽树。

要抑制水土流失,就必须植树造林,因为树木有庞大的根系,能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能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林的推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能带来大量就业机会,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贾山在《至言》中也有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树于青松”,讲的秦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大力提倡种树绿化,这可是我国古代绿化的先声;北魏孝文帝取消山泽之禁,分田给百姓植树,规定众民植树指标。《开河记》中也有记载,隋炀帝亲自植柳,命令开挖大运河的同时在河旁植柳,才有了千里运河岸绿柳成荫的景观。

小学的时候,学校就在一片荒山栽植不少的梨树。一有空,同学们就跑去看它们,有时还带上浇水工具,为它们浇浇水。看着它们在春天里生根,在夏天里茁壮成长,在秋天百花凋落的日子里,发现它黑绿挺拔的身姿和金黄色的野菊相得益彰,我们同它们一起成长,颇有意趣。

几年以后,梨树成林。春季里那盛开的梨花,一簇簇绽放枝头,玲珑纤丽,仿佛是飘着的大片大片的雪花,甚是好看。这个时候,周末放学后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定会去这片梨树成林玩,观其新奇美景。

之后的很多年,我参与种的那些树渐渐长大,看着树在成长,就仿佛看到我自己也在慢慢成长,就仿佛看到了顶天立地的未来。对环境的保护与绿化就是对生命的重视。古人早已开先河,何况今时今日?难怪,在我的潜意识里,早已种松植树了。树铸就了我们绿色的梦想,也成全了我们绿色的梦想。亲手种下一棵树就是种下一份心愿,种下一份期盼。

每年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说来也是,近年来环境保护一直也是大家热议的话题。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活环境。

从此,每年春天,全国上下齐动手植树,我们不管在哪里,不管在什么单位,都会积极参加植树。植树对环境,对人身体都有益。林木可以改善清除空气污染,树木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能放出氧气。提供给我们大量氧气,是我们的使者,植树意义深远。

其实我们也会发现,现在好多家里或者办公室、宿舍等,都会摆放那么一两盆盆景,花卉,吊兰……也都在美化身边的环境。对于植树节,植树造林,美化的是大家的环境,改善空气质量,防止水土流失……我们每一个人把这个事情当成一种义务和责任,那么,就不一样了。

我们每一个人一年植一点绿,全国人民齐动手,就是一片绿,那么十年,十五年,二十年……我们就会改造完被沙漠化的土地,就会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

如果一个人,每年植一棵树,一省几千多万人,每年要种多少棵,可以划出一片荒地,用于植树,想一想,綠化是会越来越好的。那整个国家,也就不用说了。

当大地披上绿装,浓荫伴着花香,我们走在绿树成荫的路上,永远都是一种好的心情……

(五)鹤鸣油菜花

那天(三月的某一天),是愉快美丽的一天。虽然是阴天,梓棉的鹤鸣,花一下子稠密起来,鹤鸣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微微春风迎面扑来,把一份芳香送到,让人心旷神怡,刹那间烟波流转,香风徐徐。

这是油菜花开的早春,潇潇寒凉未尽,风微微,油菜花绽出一片惊心动魄。

那个清晨,我们一行走出三月的春闺,顺着绵盐公路,前往游仙梓棉鹤鸣村,采风耕读传家民俗文化旅游节。

布衣暧、菜花香,读书声声朗,农耕滋味长。这里上万名游客来到这里与当地群众一起忆民俗耕读文化,感受千年鹤鸣书院历史,观千年古法榨油,品味美食。

初春的鹤鸣村,尽管还有一些寒意,却没有挡住油菜花的吐露,稠密的绿叶上盛开着黄花。一望无际的金黄,是那样的率真、热烈、野性、原始……满腔的爱,都于那一瞬,燃烧成夺目的绚丽。那时候,春天的阳光,散发着花朵一样的光芒。心,破茧而出。刹那,心,被浸得湿漉漉。

我们一行好像一只只蜜蜂,张扬羽翼,飞向嫣红姹紫,莺绿鹅黄,飞向花的深处。

不经意的三月,我与这个春天,邂逅梓棉鹤鸣,虽无如雨般的阳光倾泻,却有一庭寂寞嫣花黄,情醉芳菲。这样感觉,有地老天荒的味道。美丽是那么猝不及防,幸福原来无处不在。

静守着这方明艳的春色,闻菜花絮语,静谧中,有一股刚刚榨出的菜油味随风而来,思念又随风而至。那一刻,我将一帘幽梦拾起……

坐在梓棉的油菜花丛中,花香盈袖,满目春红。不知不觉,就有了人比黄花瘦的感觉。

也许这些油菜花只是大自然的一份美丽和淡然,它开得并不张扬,也不起眼,只是因为成片成片地长在一起,所以才会那么惊心动魄,让人魂牵梦绕。我想如果让其自由地生长,或许它会长得更好,更茂盛吧!

如果,把春天比作一位美丽的母亲,那梓棉鹤鸣油菜花便是一个个娇俏的女孩。她们身着黄衫,美丽势不可挡,如花的笑靥与春的舞濡,一场抵死的缠绵。

清纯美艳的菜花,款款步履,顾盼生情,于三月姗姗走来。那是生命中的爱,潋滟春波沉溺。天空洋溢久违的香气,那是经风微拂的菜花儿,在天地间舞落盈袖……

望着金黄色的菜花,犹如金黄色的梦寐在飞,生命因而鲜活饱满起来……

时光与梓棉油菜花是春绽艳红的瓣儿,明澈生机,新绿盎然。即使偶尔有雨点落上去,也是最美丽的惆怅。她笑的时候是灿烂,裹着几分寂寞、几分羞涩,眼眸温暖而忧伤……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的奇妙,就像这油菜花,很幸福。说起幸福,那应该是一种心情。

时光长长,漫漫空寂,青春悄悄漫过时光的门槛,岁月与文字一样的若即若离。沧海桑田,花开花谢,潮起潮落。

虽菜花开得热烈火爆,不过,当一场风雨后,那黄艳艳的瓣儿,就会漫天漫地,落英缤纷。

鹤鸣村金色的菜花地里,优美绚丽的歌舞、滑稽感人的小品、扣人心弦的杂技和传统的“将鼓舞龙”“汉婚大典”等节目看得观众大呼过瘾。与此同时,矗立着稻草人的金色花海让游客们玩得不亦乐乎,品种繁多的土特产摆满了田埂,传统的古法榨油机吸引了游客争相围观……

美丽没有永远,只有将它刻在心中,那片生机与盎然,才会鲜活如初。当繁华已尽,心里的那片美丽永存。生命短暂,我会记住这一天。梓棉油菜花,还有菜花仙子。

(六)拜谒望丛祠

西蜀的初冬,天气不是很冷,我们一行人到成都郫州参加一个文化研讨会,会间之余,我们一行相约到会议附近的望丛祠走一走,了解一下郫州风光。

离成都市区二十三公里的望丛祠,位于郫州城西南部,是为了纪念最早的蜀王望帝杜宇和他的继任者丛帝而修建的祀祠,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凭吊蜀人先贤的最大的帝王陵冢。

走进望丛祠大门,迎面是一堵高约一丈的红色照壁,照壁上有三个石刻涂金大字:望丛祠。“望丛祠”三个字吸引着我的眼球,这三个大字由辛亥革命志士但懋辛手书。照壁的南北两侧,有两道相向而立的半圆弧形门,通往南北两个园区,南为子规园,北为涟漪园。

殿宇陵墓之间,水池环绕,碧波荡漾,临水就势建有“听鹃楼”等楼台亭阁。墓地及周围二百多株古柏,郁郁苍苍。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纪念望丛二帝的赛歌会,赛歌会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参赛者都是普通平民,带着浓烈的乡土气息,场面热烈。赛歌会是汉族保留下来的唯一赛歌形式,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望帝杜宇泣血啼鹃的故事,早已被诗人们作为题材,创作了不少作品,我们常常在诗中见到,所以知道望丛二帝的故事,也是在诗中。望帝杜宇教民务农,他在蜀地首创了按农事季节耕种的制度,被后代奉为农神。丛帝开明凿玉垒山,开宝瓶口,李冰之前岷江流域的最初治理者。二帝遗爱在民,历代为后人尊祀。“端午祭屈原,岷阳朝杜主”,蜀人闻杜鹃而思望帝。

鳖灵湖中间狭长,南北宽阔,在南北两面宽阔的湖面,荷叶成片,摇曳生姿,而湖边则遍植绿柳,风舞轻扬。湖上,建有各式亭榭,供游人市民休闲观景。南面湖上建有饮绿轩、避风雨轩,中间湖面建有迴澜阁、搏浪轩,北面湖上则建有藕香榭、荷风亭和望岷亭。这些亭阁池榭和别致拱桥,错落布局,风韵雅致。

春天里,这儿各种各样的花儿争奇斗艳,抢着要给人们展现自己的风采,映衬着站在那儿,一排排笔直柳树上,长长的辫子在春风中飘荡,好像在说:“看!我站得多直呀!”这样的景色让我不禁想起一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白鹤的叫声让人的目光投向大树,隐约看到白鹤的身影在大树之间来回穿梭……

望帝丛帝纪念馆,给我留下珍贵记忆的是馆中每一幅实物图片和文字,这是蜀国之光,开明肇其端,李冰集大成;蜀国破天荒,德高追尧舜。

2700年前的西周末年,望帝杜宇在郫县(现今的郫都区)建立了蜀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首都杜鹃城。杜宇晚年,成都平原洪水为患。杜宇丞相鳖灵“决玉垒山以除水害” (玉垒山即都江堰宝瓶口那座山)。杜宇把帝位禅让给鳖灵,退隐西山,时在春天,蜀人思念他,便把子规鸟叫作杜鹃鸟,把山上春天开的第一种红花称为杜鹃花,说那是杜宇在催促人们春耕了。

杨雄在《蜀帝本纪》中记载:杜宇“代鱼凫为王,徒都于郫,即杜鹃城也。”约公元前6世纪,杜宇作蜀王,称望帝。后望帝退隐西山,禅让帝位于鳖灵,称丛帝,丛帝死后葬于今郫县城南,后又建丛帝祠,南朝齐明帝时又把望帝陵从灌县迁至郫县丛帝祠,二陵一处,合称望丛祠。

望丛祠里最美的景色当然要数夏天的荷花池了,一片片碧绿的荷叶真像一个个大圆盘。池里的荷花挨挨挤挤的,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涨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一个个荷花就像小姑娘一样,穿着漂亮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美丽。

丛帝墓附近的人工湖面,勤劳的工作者划着一条小船,正在清理湖面上的水葫蘆…… 默默地做好自己应当做的事情。虽然是冬季了,绿道两边,叫不上来名字的一种花已经早早地绽放了,让我们感受到春即将来临。

望丛祠坐西向东,建筑风格不同于一般祠庙,原祠是按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禹陵规划而建,因为是一祠祭二主,所以祠门不是单开单向,而是对称地开为南北二门。大门后是照壁,照壁南北两侧各开相对的院门,通往两个园区。

南为子规园,北为涟漪园。临水就势建有“稻荪楼”“听鹃楼”等楼台亭阁。照壁后两阙门通过里间。阙门后是望帝丛帝纪念馆,正中是望帝丛帝的青铜塑像。纪念馆背后的柏林之中,是高达十五米的望帝陵。望帝陵西面,是郫县博物馆。望帝丛帝纪念馆南面是听鹃楼,也是望丛大华玉器博物馆,再南为丛帝陵。望丛祠内,南北贯通着大片水域,这就是鳖灵湖。

冬季的星期天,望丛祠游人不太多,祠内显得有些冷清。冬日的阳光下,老人在静坐练功,喜欢跳舞的老年人在音乐中起舞……

望丛祠占地面积81亩,政府多次拨款维修,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县李馨“伐石表道”“始禁樵采”,保护了二陵。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望丛祠重经修复,并于祠内遍植柏树(1981年尚存207株)。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祠东建“听鹃楼”。在“听鹃楼”,听杜鹃的啼鸣。那股远古的风从川西高原的峡谷缓缓吹来,带来此起彼伏的杜鹃的啼鸣,让人心情舒畅。

湖的西面和北面有梅林、桃林和竹林,游走其间,满眼青绿,沁人心脾。沿湖岸周,赛歌台、海天别馆、杜鹃茶园、游乐场和盆景园,玩乐、品茗、赏花。

“古蜀之源,双创高地”,二千八百年前的蜀王杜宇时代和鳖灵时代,望帝杜宇教民务农,丛帝决玉山以除水患,望丛二帝为天府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感念望丛二帝,古时每年三月三,蜀人汇聚到郫县烧香祭祖,蔚为壮观。

我踏进二千八百岁的历史长河,感觉这里的气候温和湿润,山川秀美,江河纵横奔腾不息……

(七)秋天的景观无比美

秋天的心,很细,霜花遍开。

秋的宁静夕阳,流成了一条河,我们饮着一脉清凉的暮色,饮着一杯放凉了的情感茶。谁都清楚,秋天不会有春天那样的百花争艳,芳香怡人,也没有夏日那么多的小生灵歌唱,更没有冬日那样的美丽。不过,在我心中,秋天最美。

虽然,秋天不像春天那样艳丽,秋天的红色却是一绝,她传递着讯息。你看,枫叶遇见秋天的时候,她会脸红。我们远远望去,枫叶像朝霞一样,把整个山都染红了。鸟儿醒来,季节点化成一棵老态龙钟的古树,一潭碧幽的湖水。秋风乍起, 琴韵应声而碎,碎片挂满树枝;秋风吹过,黄叶萧萧,落满整个午后, 枫叶像红色的雪一样,从人们头上飘落下来,树林和我,如斯空旷,如斯消瘦,远离的苍凉脚步,响彻暮天,在这瘦瘦的秋林中,百转千回,人们欣赏着这美景。

虽然,秋天没有夏天那样有那么多的小生灵,秋叶的景观却无比美。风吹过时,树叶随风而落,时而还发出响声,鸟声温婉,飘逝着。这秋的光芒如海,捧出牵挂的细节,装订成册,字字染秋光,我们走过万水千山,万水千山,一条优雅孤绝路。

从远方传来一个声音,“谁说秋天没有蝴蝶?我不就是吗?怎么样,漂亮吧!”如夜临窗,依然听得见暮光里涌动的潮声,一朵孤单飘泛的云。

虽然,秋天没有冬天那样一身洁白的衣服,那橘黄色的衣服一点也不差,她比冬天的那件白色衣服暖和。秋天的山,仿佛遥远了许多,那纯净的蓝,在天空衬托下,一步步地后退,艳丽的好像印象派油画。这画色调随意挥洒,黄、红、绿、蓝、紫、黛,还有黄中透绿,绿中透黄,各种颜色,交错地从山顶到坡根,一路涂抹。

金黄的是银杏和白杨叶子,黄的纯正,不带半点杂色。红的是枫叶,杜梨树叶,绿色的是青草和松柏的颜色,绿中隐透着点黄色是刺槐和灌木的叶子。其间偶尔夹杂着蓝的,黄的、粉的九月菊的花丛,在橘黄色的阳光下,显得那么亮丽,那么动人心魂。

秋意渐浓,日光很清。秋天也有很多独特之处,桂花树上的桂花都开了,很远,人们就能闻到醉人的香味。这时,农村居民非常的开心,他们辛苦种的粮食、果子……大获丰收了。这是一个让我们思念的季节,院子里落叶,饱满的稻谷,是心中幸福的世界。

远山,传来低婉的琴声,旋律美丽动人惆怅,好像秋夜的歌飒然掠过梦境。

回味沉默不语的故土,秋隐藏在起伏的深山的背后,让我牵肠挂肚。随时光发酵,秋天永远在心里,笔尖下,诗行中,梦境里,月光里,深秋的落叶里,南归的雁阵里。

作者简介:卜舒,本名蒲三文,系四川省作协会员,省网络作协会员,《芙蓉溪》杂志执行主编。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四川人文》《左诗苑》《现代作家文学》《青年作家》《剑南文学》等刊物。公开出版有《卜舒作品集》《唱给西蜀的歌》《西蜀闲话》。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