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
摘 要 “双一流”建设对教师平衡教学与科研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学对科研形成了时间上的“挤出效应”和效率上的“溢出效应”,本文通过建立教师效用函数对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 一定量的教学投入促进了科研工作而不是相反。
关键词 教学 科研 效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2015年,国务院正式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明确提出“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建设一流师资队伍,而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大基本任务。随着“双一流”建设对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平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与每一位教师息息相关。因此,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就教师如何兼顾科研和教学提供建议。
1教学与科研的最优平衡关系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对教师的两大重要考核指标。高校的绩效考评标准是教师教学与科研的重要行为动机,绩效得分高低直接关乎教师的效用(Utility)。在特定评价体系下,教师最大化如下效用函数:
U=AResearch Teach1 (1)
其中U代表教师的效用,Research代表科研产出,Teach代表教学水平,A代表除了教学与科研以外影响教师效用函数的其他因素,参数代表评价体系下科研所占的考评权重,取值在0和1之间,教学所占的考评权重则为1。
科研产出与教学水平提高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且与时间投入呈正相关。由于每位教师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教学与科研投入的时间受到如下约束:
tResearch+tTeach=T (2)
T為教师投入的总时间,是一个固定常数。在T不变的情况下,在教学上投入时间越多意味着科研时间减少。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学对科研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
考虑到科研产出与投入时间成正相关,科研产出可表述为:
Research=f(tResearch)
基于约束(2),高校教师的教学投入时间t'teach应实现如下效用函数最大化:
max{Af(T teach) Teach1} (3)
然而在现实中,时间并不是影响科研产出的唯一因素,更不是决定因素。更多时候,思想深度和工作效率才是科研成功的关键。教学从某种程度上强化了高校教师科研活动的理论基础,为教师在科研中发现的问题提供思维方式(袁建琴等,2019),使科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该假设,本文将科研产出改写为教学和投入时间的函数:
Research=f(Teach,tResearch) (4)
即:科研产出Research与教学水平Teach和科研投入时间tResearch成正相关。基于等式(2),模型(4)等价为:Research=f(Teach,T tteach)
由此可见:教学投入时间增多一方面通过挤占科研时间降低科研产出,另一方面通过提升教学水平反哺科研产出。因此,教学对科研同时存在“挤出效应”和“溢出效应”。高校教师在平衡科研和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所投入的时间t*teach应实现如下效用函数的最大化:
max {Af(Teach,T tteach) Teach1} (5)
在教学对科研存在正向“溢出效应”的假定下,(5)中最优教学投入时间t*teach大于模型(3)中仅考虑“挤出效应”的最优投入时间t*teach。 即:忽略了教学对科研的正向“溢出效应”,教师对教学的投入时间会低于最优解。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考虑到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考评体系中科研所占权重 依然是高校教师科研时间分配的重要依据。
2教学对科研的“溢出效应”
教学对科研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2.1教學相长
教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激励教师自己不断学习与提高的过程。由于教师研究方向不断细化,在同领域不同方向之间甚至都形成了“隔行如隔山”的局面。 因此,教学环节实际上也是教师的一次重新学习、夯实基础、完善知识体系的过程,通过“温故而知新”,为科研带来意外的收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会对我们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在环境单一的科研中,人的思维方式可能会陷入某种特定模式,导致创造力受限。学生由于处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思维模式往往更为跳脱,更加紧跟时代潮流。 与学生互动有时会得到出乎意料但极具启发性的灵感。此外,学生的提问往往可以激发教师的进一步思考,甚至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
2.2促进身心健康
科研是一项孤独的工作,而教学则是与人交流的重要机会,也是教师保持心态年轻和心理健康的秘诀。由于工作任务复杂繁重,教师难免会积累消极情绪,对科研造成不利影响。但面对学生时,我们往往会更加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和不良情绪排解。此外,我们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树立对自己的全方位认知,从而更好地找准自己的坐标。
科研是一项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工作,但从短期成效的角度出发,大量科研工作者陷入了生活饮食不规律的状态,甚至昼伏夜出,为日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在教师行为规范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教学任务对教师的规律作息和健康生活方式起到了督促作用,为日后的科研活动打下基础。
3总结
本文的研究表明,教学与科研不仅存在时间上的“挤出效应”,更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如果处理得当,教学与科研是“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有机统一体。教师在教学活动既可激发科研灵感,亦可维持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可适当将更多的时间投入教学任务,实现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为“双一流”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黎梅.“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思考[J].智库时代,2019(38).
[2] 袁建琴,高斌战,李丽,张利环,宋宝敏,唐中伟,宋芸,李宏.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轻工科技,2019(10).
[3] 周光礼,武建鑫.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中国高教研究,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