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蕊 朱久新 刘庆昊 刘萍 徐海涛 薛英威
摘 要 为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线上教学在各大高校广泛开展。本文着重阐述停课不停学背景下通过线上教学等多种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肿瘤学研究生教育的探索。
关键词 停课不停学 课程思政 肿瘤学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在2020年1月27日发布了《关于 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随后在1月29日倡议全国各地教学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开展“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活动,全国均已推出相应的线上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活动。在此背景下将课程思政融入肿瘤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值得探究。
1肿瘤学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以课程思政建设为目标,深化医学院校课程改革,对于提高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课程思政,对肿瘤学研究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实现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
2当前肿瘤学研究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脱节
肿瘤学研究生教学课程由公共课、专业课及实践课组成。思政教育仅仅是公共课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效果差强人意。思政课多由非医学专业教师教授,对医学专业不甚了解,讲课内容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
2.2课程设置有待改善
肿瘤學研究生医德职业素养的培养形成是一个由外部教化慢慢形成个人性格的过程。然而很多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较为偏重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临床专业课程占据了全部课程的90%左右,而医德教育课程仅占10%左右甚至更少,并且课程主要集中在医学培养萌芽期的大一、大二时期,等到在医学方面有一定基础能力的时候,却很少有接受思政课程教育的机会。
2.3教师对思政课在线教学不够适应
在线教学具有内容丰富、功能齐全、交互方便、不受时空限制可随时随地学习等特点,相较于其他的教学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无论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教育治理还是学校的自主管理,都未能对非常态下的线上教学等教育治理问题展开前瞻性的专题研究,应对举措不尽完善。
3停课不停学背景下肿瘤学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3.1应用直播及会议平台打造全新授课模式
目前,各大网课平台及一些收费项目均响应国家号召免费开放。教师通过网络会议、网络课程或网络直播平台,线上讲解、提问、答疑、讨论,与学生互动。依托直播平台进行的线上教学还可随时回放观看,有效延伸了在线授课的时间和空间。线上教学建立的学生动态信息电子文档,可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和进度,便捷、灵活,学习文件也可实时传输。课程直播、互动交流等功能也最大限度的确保研究生学习内容的落实。
3.2基于不同层次的培养需求,实行导师个性化一对一线上指导
导师可以利用在线方式实行个性化一对一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普通课程教育中,融入到研究生教学的每一个阶段中。
3.3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
课程思政建设的落脚点在学生,要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思政教育。可适当拓展第二课堂,通过第二课堂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实现课上课下的融会贯通,从而提高研究生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实效性,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立体化育人。通过拓展钉钉、微信、中国慕课、腾讯课堂、腾讯会议、爱课程、学堂在线等公众平台在线教育阵地,打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活动。
3.4保障适当发挥临床示范的带教作用
言传身教,针对肿瘤学研究生的专业及知识层级特点,适当组织学生进行临床教学,寓教于实践,引导学生加强对患者的关怀、理解和尊重,对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通过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言传身教给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临床示范的带教作用。
4展望
我们将结合和针对肿瘤学研究生的特点,采用线上教学为主的形式,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并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不断完善思政教学体系。
*通讯作者:谢蕊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疫对教育反思”规划课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杰出青年项目(项目编号:JCQN2018-04);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优秀学科(Nn10计划)培育项目(项目编号:Nn10PY2017-03);哈尔滨医科大学在线开放课程项目。
作者简介:通讯作者:谢蕊,(1981.7-),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市人,博士学位,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生物工程材料在消化道肿瘤的靶向和声光动力诊疗。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2] 冉应娟.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的困境与对策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5):153-154.
[3] 孙曙辉.在线教学4.0:“互联网+”课堂教学[J].中国教学信息化,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