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市洪州窑陶瓷文化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

2020-12-17 03:26杨泽群彭志才廖晓婷
佛山陶瓷 2020年11期
关键词:陶瓷文化开发对策

杨泽群 彭志才 廖晓婷

摘 要:洪州窑陶瓷文化是丰城市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必须倍加珍视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洪州窑陶瓷文化展现出全新的时代面貌,却也面临着研究不足、社会效益萎缩、经济效益低下等困境。面对这些困境,通过借鉴同时代、同地区窑口的发展经验,洪州窑可以从深入研究、资金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方面探索其陶瓷文化今后的发展道路,进而实现洪州窑陶瓷文化的再度繁盛。

关键词:洪州窑;陶瓷文化;开发对策

1 前 言

作为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的洪州窑,制瓷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从其创烧到衰落,旺盛的窑火延续了长达800年之久。洪州窑是一处文化内涵丰富的窑址,为探明其发展源流与文化内涵,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现洪州窑遗址开始,以余家栋、万良田、权奎山、张文江、余江安等为代表的前人对洪州窑遗址进行了长期且深入的调查与发掘,出版了《丰城洪州窑址》发掘报告一篇以及数篇调查简报、发掘简报。在考古发掘资料的基础上,除了对洪州窑分期、分布、历史地位以及兴衰情况进行研究以外,诸多学者对洪州窑遗址所蕴含的陶瓷文化及其内涵也进行了研究:洪州窑取材用料方面有陈显求先生的《唐代洪州窑青瓷探讨》、冯向前先生的《江西洪州窑古瓷的XRF和NAA研究》等;装饰技艺方面有余家栋先生的《“洪州窯”浅谈(三)》、赖金明先生的《洪州窑瓷及其装饰艺术(上)》等;烧造工艺方面有余家栋先生的《“洪州窑”浅谈(四)》、权奎山先生的《论洪州窑的装烧工艺》、万良田先生的《洪州青瓷及其工艺探讨》等。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历史上洪州窑陶瓷文化及其内涵的发展与流变,而对洪州窑陶瓷文化深入探索及其内涵的现代阐释、洪州窑陶瓷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缺乏关注。在新的文化发展格局与经济形势下,洪州窑陶瓷文化处于何种境况,又应该朝着何种方向传承与开发,尚待我们思考。

2 洪州窑陶瓷文化及其特征

陶瓷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其所涵盖的内容远不止于器物本身,而渗透于陶瓷生产、流转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探讨洪州窑陶瓷文化的现状及特征,首先得明晰洪州窑陶瓷文化之含义,即洪州窑所生产的陶瓷在“泥做火烧与销售、消费的过程中和各个环节中所呈现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形态和情感、心理、观念、习俗等精神文化的面貌”。[1]实际上,洪州窑陶瓷文化可分为两类元素:从物质元素方面来看,包括洪州窑陶瓷本身及其窑业作坊遗存,其中洪州窑陶瓷本身应以与洪州窑陶瓷相关的博物馆为载体;从非物质元素方面来看,包括洪州窑的烧制技艺与工艺流程、及陶瓷手艺人在此过程中呈现的精神文化面貌。因此洪州窑陶瓷文化特征主要呈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洪州窑遗址本体保护的现状特征:分布广泛,保护及时

洪州窑遗址位于江西省丰城市境内,分布面积约51.51平方千米,核心区域面积达40多平方千米,有着分布范围广、延续时间长的特点。目前,在丰城境内总计发现洪州窑窑址共计44处,分布于江西省丰城市曲江镇、尚庄镇、同田乡、石滩乡的港塘村,河州乡的罗坊村等地。[2]1979年秋冬,江西省博物馆考古工作队首次对其进行发掘;1992-1995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丰城市博物馆联合北京大学考古系,先后开展三次考古发掘,基本明确了洪州窑遗址的分布范围,在此期间,洪州窑的考古发掘工作被评为1993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此后洪州窑遗址以系统的考古调查为主,最近一次考古发掘则是2004年2-5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丰城市博物馆对港塘村陈家山遗址的发掘。

除了对洪州窑遗址进行调查与发掘之外,考古工作人员同时也在对其进行保护工作。1996年11月洪州窑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丰城市政府颁布实施《洪州窑遗址保护管理办法》;2004年丰城市博物馆聘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编制《洪州窑遗址保护规划》;2006年洪州窑遗址被列入国家重点扶持的100个大遗址保护规划项目之一;2012年经江西省政府批复,《洪州窑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将正式实施;2013年丰城市政府印发《洪州窑遗址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目前洪州窑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工作正在不断展开,洪州窑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和洪州窑遗址文物管理所相继成立;曲江窑址区与罗湖象山窑址区作为重点保护区,已建立起保护展示大棚以及窑址区展示工程;洪州窑(1978--2002)考古发掘报告整理出版工作也已完成。《实施方案》中的下一步工作安排还包括:继续做好相关窑址范围内的环境整治工作、做好各窑址区安防设施建设工作、修改并颁布《洪州窑遗址管理办法》以及做好重点窑址的考古发掘与保护工作。

2.2洪州窑相关文物藏品收藏的现状特征:馆藏丰富,风格鲜明

与洪州窑陶瓷相关的博物馆目前主要有两家,分别为位于丰城市的洪州窑博物馆和位于南昌县的洪州窑青瓷博物馆。洪州窑博物馆(即丰城市博物馆)位于丰城市新城区丰水湖文化公园二期工程心广堂文化园内,成立于2013年12月。洪州窑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有丰城历史文化展、洪州窑专题展和景德镇丰城籍陶瓷艺术家作品展,展览面积1000余平方米,馆藏文物丰富,现有文物藏品4174余件,文物标本10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2346件,且以洪州窑青瓷为大宗(洪州窑博物馆提供的数据)。作为丰城市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洪州窑博物馆积极探索发扬洪州窑陶瓷文化的途径,并先后被评为江西省首批社科普及宣传基地、宜春市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收藏洪州窑藏品最多的场所,洪州窑博物馆是将洪州窑陶瓷文化展现给公众、带领公众去深入了解的主力军。因此,如何建立好洪州窑博物馆将是洪州窑陶瓷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关键一环。

洪州窑青瓷博物馆(即南昌县博物馆)坐落于南昌县莲塘镇,为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属的一所综合性县级博物馆、国家三级博物馆,以洪州窑青瓷为特色藏品,所藏洪州窑青瓷釉色美、种类全、品质高。南昌县博物馆于1984年挂牌成立,2009年增挂“洪州窑青瓷博物馆”招牌,并充分利用国家文物局展览提升专项资金筹办“洪州窑青瓷展”,2012年9月“洪州窑青瓷展”正式对外开放,供观众免费参观。2013年南昌县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举办的专题陈列“洪州窑青瓷展”,以排名第三荣获“2012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该展共展出247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66件(套),以精品生动地重现了洪州窑过往的辉煌与迷人。[3]

相较于洪州窑博物馆所拥有的洪州窑标本资源和靠近原址的优势,南昌县博物馆以洪州窑精品和南昌市内的优质文化资源与经济优势,形成洪州窑陶瓷文化高地。南昌县博物馆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将洪州窑陶瓷文化打造成自己的招牌,并通过精品陈列的形式将洪州窑陶瓷文化推广至全国范围,使人们对洪州窑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2019年,南昌县博物馆依托现有的专题陈列“洪州窑青瓷展”,结合先进的高科技虚拟现实技术,联合泰豪创意科技集团制作了“洪州窑青瓷VR移动博物馆”,实现了对专题陈列“洪州窑青瓷展”的虚拟完整还原。作为江西省首个VR移动博物馆,其在同年5月的深圳文博会上及8月南昌县在上海大世界举办的“世界城市舞台—南昌采茶戏文化周”活动现场,吸引了很多海内外观众的关注,使洪州窑陶瓷文化在新的背景下重新焕发活力。

2.3洪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的现状特征:历史悠久,谋求发展

历史上的洪州窑工匠以创新、精益、专注的精神文化面貌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发展出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艺;如今的洪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人们沿着前人的脚步,不断转换发展思路,在新时代谋求新的发展。

丰城洪州窑碗泥岭制陶技艺继承洪州窑传统烧陶古法,与洪州窑渊源颇深,是洪州窑青瓷烧制技艺的滥觞,其技艺传承人集中于丰城市铁路镇陂上村碗泥岭古陶厂,该陶厂也是洪州窑唯一一个依旧在生产的重要窑址。2012年,为保护这一硕果仅存的“活窑口”,传承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古法制陶技艺,弘扬博大精深的洪州窑陶瓷文化,丰城市开始申请将洪州窑碗泥岭制陶技艺收录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该技艺录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将碗泥岭注册为产品商标。2014年初,甘海春作为碗泥岭古陶厂的负责人,开始担纲古陶厂的重建与振兴工作。其在保持古陶厂原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茅草、瓦砾、陶器碎片以及从民间收来的蓑衣、晒垫等传统农器具,搭配以各种野生花草,将先前杂乱的制陶作坊重塑为兼工艺传承与娱乐游赏为一体的风景线。同时古陶厂利用古法手工制作和现代工艺两种方式生产各种原生态的家用陶、艺术陶、园林陶与仿古陶等,充分展现出古代与现代融合之美,从而达到适应现代生活和审美的需求。

同时碗泥岭古陶厂也在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开发文创产品以及礼品瓷,以多样的路径传承洪州窑陶瓷文化。2016年,碗泥岭被丰城市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基地和旅游产品研发基地;2017年,省文化厅授予洪州窑碗泥岭“江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8年,被评为江西省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2019年,碗泥岭古陶厂被列为“2019-2021年度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其制陶技艺也录入江西省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除了古法制陶,洪州窑青瓷烧制技艺也为丰城市一大特色。洪州窑烧制青瓷历史悠久,然其技艺却并未能延续下来,近年该技艺由丰城籍收藏家张华青通过对洪州窑藏品的深入研究而成功复原。2016年,丰城洪州窑青瓷烧制技艺成功申报宜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华青也成为全国首位洪州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2017年,张华青在政府的支持下,以公办民助的形式,在丰城市博物馆老馆开设了洪州窑专题展,免费向公众开放,同时以此作为工作室进行对洪州窑的相关研究。目前该技艺正逐渐朝着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断努力,随着该技艺不断引起重视,愈来愈多的努力将会投入进洪州窑陶瓷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来。

3 洪州窑陶瓷文化现状中反映的问题

通过厘清洪州窑陶瓷文化的现今特点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在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的推动下,洪州窑陶瓷文化呈现出向好的局面。但其现状背后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

3.1发掘工作进展缓慢,研究深度欠缺

洪州窑遗址分布范围广,文化内涵丰富,其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1992-1994年,洪州窑遗址考古队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7处窑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51.9平方米。[2]此后,洪州窑遗址发掘工作进展缓慢,以考古调查和小规模发掘为主。实际上,要想深入了解洪州窑,相关的考古资料必须充足。目前洪州窑遗址已发掘面积仅占洪州窑遗址核心分布区域的极小部分,而洪州窑遗址已发掘窑址面积占洪州窑遗址内已发现窑址面积的16%,近十年间除将1992-1994年的发掘资料整理成考古报告外,缺乏新的调查报告、发掘简报、调查简报等资料。这一局面导致对洪州窑陶瓷文化及其内涵仍认识不清,研究深度及研究的系统性始终不够。

3.2博物馆面临发展瓶颈,社会效益减弱

洪州窑陶瓷文化最为重要的依托是两座以洪州窑瓷器为特色藏品的博物馆,但南昌县博物馆和洪州窑博物馆均体量偏小,博物馆软硬件设施都存在不足。其中洪州窑博物馆建立了相应的博物馆网站,可是其网站进入渠道无法通过搜索引擎获取,宣传工作明显滞后。根据2019年博物馆提供的数据,洪州窑博物馆参观人数达到了20.37万人次,与江西省内其他以陶瓷为主题展示的博物馆相比仍处于落后地位。博物馆发展面临瓶颈,势必会影响其研究与教育功能,致使社会效益难以发挥。

3.3传统手工艺遭遇困境,经济效益低下

洪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體现的是洪州窑工匠的创新意识,尽管两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在不断地转换发展思路,却仍缺乏洪州窑工匠最核心的精神文化——创新意识。面对古法制陶、制瓷成品率较低、生产的陶瓷产品缺乏特色、陶瓷器生产机械化压缩传统技艺空间以及传统手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现象,传统手工艺人所能创造出的社会效益大打折扣,其相应转化的经济效益也处于低下的状况。

4 洪州窑陶瓷文化开发对策

解决洪州窑陶瓷文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其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开发洪州窑陶瓷文化。实现陶瓷文化开发,应以保护与传承为基础,充分发挥陶瓷文化的社会效益,将社会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将产生的经济效益反作用于社会效益,使两者之间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关系。以下将分析与洪州窑类似窑口的陶瓷文化的开发路径与经验,包括同时代窑口与同地区窑口,进而结合洪州窑陶瓷文化现状,对洪州窑陶瓷文化今后的开发方向提出些许建议。

4.1同时代窑址开发经验与实践

提及洪州窑同时代窑址,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盌,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这些窑址中,与洪州窑情况最为相似的莫过于安徽淮南的寿州窑。其窑址所在地淮南市与丰城市在距省会城市距离、历史文化底蕴、城市发展状况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两座城市更是均以陶瓷而著名。但淮南市在陶瓷文化开发方面却是先行一步:淮南市博物馆将馆藏寿州窑瓷器作为最完备、最具体系、也是最具地方代表性的文物类别,其展厅内设置有观众互动区,不仅包括适合青少年的拼图、拼瓷器的小游戏,还包括适合成人的电子阅览器,利用风趣的方式向公众灌输寿州窑陶瓷文化;淮南万达·非遗文化中心以立足淮南、宣传淮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项目,积极协助政府抢救、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继承人为宗旨,其中的寿州窑陶瓷馆开设拉坯成型课、模具成型课、陶瓷绘画课、手工泥塑课、寿州窑陶艺课等体验课程,并为淮南市寿州窑陶瓷研究所所长崔怀伦老师设立“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崔怀伦工作室”等。因此从博物馆的宣传推广、特色非遗中心的建设以及旅游产品和纪念品的销售等角度入手,寿州窑陶瓷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洪州窑的发展都是宝贵的经验。

类似的还有湖南湘阴岳州窑和浙江金华婺州窑。位于湖南岳阳市的岳州窑是湖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窑址,为了更好地保护岳州窑遗址的完整性,岳阳市政府已经开始修建岳州窑博物馆,同时在岳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岳州窑开始发展当地特有的艺术陶瓷的烧制,并延续岳州窑烧制技艺与岳州窑的陶瓷文化。更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岳阳市的湖南理工学院建立了岳州窑产学研基地,并依靠岳州窑宋瓷文化有限公司等单位,一同创立起岳州窑陶瓷产业发展和创新的中心。[5]

婺州窑是浙江青瓷窑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浙江地区越窑、瓯窑和德清窑的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婺州窑的研究亦开始有序推进。2004年,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挂牌成立,由陈新华担任所长;2017年5月,婺州窑博物馆在浙江省金华市雅畈镇汉灶村正式对公众开放,集中展示了婺州窑的烧制技艺、传承发展历史和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品。同时以陈新华先生和邵文礼先生为代表的当代制瓷人通过全面研究,已恢复了失传近六百年的婺州窑,其复烧产品获誉颇多,广受国内外好评,成为金华市的文化名片之一。[6]

总之,岳州窑与婺州窑发展当地陶瓷文化有其亮点,包括在保护遗址的基础上建立博物馆的举措、与高校合作建立研究中心等,这些经验对于洪州窑陶瓷文化具有借鉴意义。

4.2同地区窑址开发经验与实践

江西地区制瓷历史悠久,尤以明清时期的景德镇名扬四海。被誉为“瓷都”的景德镇是陶瓷文化开发中的佼佼者,亦是学习的典范。景德镇陶瓷文化开发的经验大致可归纳为三方面:一是陶瓷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推陈出新。景德镇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建设,其中中国首座以陶瓷文化为主体的一站式文化休闲娱乐、旅游体验创意园区——“陶溪川·CHINA坊”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更是景德镇的金字招牌。同时景德镇市政府积极引导当地的陶瓷企业入驻淘宝等电商平台,为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高校助力陶瓷文化的传承。景德镇地区拥有三所陶瓷类高等院校,分别是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学院和江西省陶瓷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当地高校通过挖掘、整合本土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了陶瓷特色课程建设,开设了一批具有本土民间文化特色的专业课程与公共选修课,将景德镇陶瓷文化以易于接受、吸收的方式传承下去。三是对景德镇当地制瓷技艺的保护与传承。2005年,“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作为江西省各设区市文化系统中首个单独成立的“非遗”机构出现在公众视野。近十年,随着政府、传承人、学界、企业、媒体等社会各界纷纷介入进来,景德镇已初步架构起了由组织机构、法规政策、遗产普查、名录和传承人的认定与立档、研究、宣传等组成的保护系统。[7]有体系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景德镇陶瓷文化得以延续下去的保障。

位于吉安市永和镇的吉州窑是江西地区另一著名窑口,以釉下彩绘瓷和剪纸贴花技艺为其特色。2017年8月,永和镇成功入选住建部公布的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为打造具有行业竞争力的特色陶艺小镇,当地政府以吉州窑陶艺为核心文化,[8]不断推动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围绕当地陶瓷产业,营造吉州窑陶瓷产业文化生态圈。永和镇西侧的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则将吉州窑的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全方位立体展示出来,是集文化、旅游、考古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景区。永和镇陶瓷产业园的规划与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充分利用了当地独特的陶瓷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发展,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及陶瓷产品的销售,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吉州窑陶瓷产品方面,本觉坊以“吉州窑禅茶器”为主打产品,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与比赛进行宣传,在不断提升产品销量的同时,实现了传统手工作坊在当代的复兴。综上所述,从吉州窑陶瓷文化的发展经验中,亦能给洪州窑以相当的启示。

4.3洪州窑陶瓷文化发展建议

洪州窑陶瓷文化之于丰城,是丰城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丰城寻求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獨特优势,同时也是丰城乃至江西必须倍加重视的历史灵魂与城市名片,因此其传承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以上不同的窑口根据当地的实地情况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结合洪州陶瓷文化现状和多样化的经验,现可归纳出以下三点发展建议:

第一,深入研究洪州窑陶瓷文化是其发展的动力。近年来,由于洪州窑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进展缓慢,对其研究也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进而公众对洪州窑的认识也是远落后于洪州窑遗址的实际情况。对比同时代的寿州窑、岳州窑和婺州窑,可以发现它们都设立了具有研究中心性质的机构,并以此为出发点,不断为当地的陶瓷文化发展注入活力。对于洪州窑而言,加强研究力度的着力点在于与当地或邻近地区的高校合作、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通过平台的搭建和人才的聚集,合理利用各项资金,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因此,洪州窑建立起专业的研究中心是必然趋势,其中与高校合作是陶瓷文化发展的典型模式之一。

在2018年丰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丰城市提出“主動对标、积极融入南昌大都市区,有效落实昌丰同城化的各项举措,按照省会副中心城市目标定位,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强市”,因此两地的博物馆若能借此契机实现更好的联动,共同利用手中的洪州窑陶瓷文化资源,寻求与南昌地区的高校合作建立研究中心,将有利于其开发。洪州窑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多样化资源促进其研究,而洪州窑研究进展的持续推进亦有助于高校的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以高校为平台,洪州窑陶瓷文化对专业人才将成为一种吸引力,相应地,专业人才会对洪州窑的研究产生推动力。由此设立的研究中心将更有效地指导洪州窑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更深入地研究洪州窑遗址出土的遗物,更充分地发挥当地博物馆实现其教育功能与研究功能,从而增添洪州窑陶瓷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崭新的思路,提升公众对洪州窑的兴趣与重视程度。

第二,多举措筹集资金、多途径利用资金是发展的必要前提。目前来看,资金的来源主要可分为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当地陶瓷企业的资金投入两大类,前者主要用于洪州窑遗址的保护工程、博物馆的建设工程等文化事业的稳定发展,后者聚焦于当地陶瓷产业的发展。

面对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且利用率低的问题,从政府的财政支持方面出发,洪州窑可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造血能力,一是完善洪州窑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工作,借鉴吉州窑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模式,打造洪州窑陶瓷文化的旅游精品路线,制定合理的门票价格与销售旅游纪念品,从而实现资金回报;二是激发当地博物馆的创新能力,加强对馆内藏品进行纪念品衍生品、复制类衍生品等种类的开发,在馆内设立文创商店,利用博物馆文创吸引观众消费。同时,洪州窑陶瓷文化与政府财政支持较多的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的合作,将为其带来更多的经济支撑。在教育事业中,洪州窑陶瓷文化可深入中小学的教学体系,帮助开设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在科技事业中,洪州窑陶瓷文化可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为洪州窑的研究与发展做出贡献,进而实现文化再利用的良性循环。

从当地陶瓷企业的资金投入方面出发,大量的陶瓷企业入驻丰城市以及丰城市打造“中国精品陶瓷产业基地”的战略构想,并非意味着仅追求陶瓷产业的做大做强,利用这样一种契机,丰城市的陶瓷企业应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园区为蓝本,加强陶瓷企业的集聚,充分与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文化事业相结合,将互联网技术融入陶瓷产业发展之中,支持陶瓷企业主动对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产业,实现企业投入资金的有效利用。

第三,洪州窑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发展的精神支柱。2006年公布的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陶瓷手工技艺”位列 89 项传统手工艺制作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洪州窑陶瓷文化中的非物质成分恰是两项陶瓷手工技艺:洪州窑碗泥岭制陶技艺与洪州窑青瓷烧制技艺,它们是洪州窑陶瓷文化的精神内核,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对它们的保护需要资金的支持和研究的推动,更重要的是如景德镇一样,架构起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搭建该体系的第一步是当地政府的理解、支持和引导,依靠相关机构的设立和相关政策的制定,设立该体系的大框架;第二步是保护传承人及其技艺,借鉴日本的“人间国宝”认定制度,将丰城市的传统制陶、制瓷技艺结合起来,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通过实践不断完善非遗传承人名录,并在物质和津贴上加大倾斜力度,给予传承人足够的社会荣誉感;第三步是传承人与研究中心、企业公司形成合力,例如洪州窑尚缺乏典型的文化创意产品,以古法制陶为核心技艺的碗泥岭古陶厂可以致力于开发相关文创产品,不断扩大以洪州窑为品牌的陶瓷产品的受众,解决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发展困境;同时让传承人走进中小学、高校,将技艺在后辈中延续下去。有效地保护洪州窑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为洪州窑陶瓷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灵魂,蕴含于制瓷过程中的精神与思想,也在当今社会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陈雨前,杨莉莎.陶瓷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的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4):99-102.

[2] 江西省丰城市博物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编著.丰城洪州窑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1.

[3] 罗劲松主编.洪州遗珍——洪州窑青瓷博物馆“洪州窑青瓷展”资料汇编[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3-4.

[4] 江西省丰城市博物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编著.丰城洪州窑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4.

[5] 杜雪梅.基于岳阳市政府扶持背景下的岳州窑产业复兴研究[J].中国包装,2017,037(011):78-79.

[6] 周少华,朱师勤,王佳.试论“婺州窑”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陶瓷,2013(8):75-79.

[7] 任华东,黄文卿.近十年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述评[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6):132-135.

[8] 邢晨光.产业复兴为主导的特色小镇规划实践探索——以江西吉安县永和镇“吉州窑陶艺小镇”为例[J].智能城市,2019(10):8-10.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洪瓷焕新——丰城市洪州窑陶瓷文化开发现状调查”(项目编号:201911318017)。

作者简介:杨泽群(1998-),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彭志才(1982-),男,湖南宁远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博士,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学。

猜你喜欢
陶瓷文化开发对策
“瓷都”的资源优势
我国特色文化对外翻译的形式与意义
陶瓷文化的特征浅谈
芜湖美食旅游发展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
重庆历史名人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对策研究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青花瓷》歌词英译探微
论非油业务在加油站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