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松
摘 要 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也存在着层次偏低、结构不均衡、质量不佳等问题。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和留学生培养不适应国际化是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两大主要原因。招生宣传力度小、特色项目不多以及入学标准不规范是影响生源质量的三大因素,而留学生语言障碍、国际化课程体系不足、国际化师资规模小制约着留学生培养过程国际化。浙江大学以中国学硕士项目为抓手进行了创新实践,取得了很好效果。
关键词 高等教育国际化 来华留学生教育 培养质量 中国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1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意义
1.1来华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教育資源和学术资源跨国、跨地区流动将成为新常态,这也必将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最显著的标志体现在以吸引海外留学生为主的教育输出水平上。因此,我国各高校要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以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方法培养国际化人才。
1.2来华留学教育是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要求
留学生教育是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是我国面向全球“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战略举措。留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层次的学生,学成回国后一般都是本国相关行业领域的佼佼者。他们是中国发展的见证人,将来能发挥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与我国的友好关系。因此,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和发展的影响力,为我国发展创造更好的国际生态环境。当前,我国高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吸引各国青年才俊来学习,为各国培养发展所需的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国家战略。
1.3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然选择
2015年,国家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将“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增强对外籍优秀教师和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树立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和形象”作为五项改革任务之一。而且留学生规模,特别是学历生数量,能反应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化发展水平。根据上海交通大学高教所的报告,“国际化程度高,留学生比例高,其研究生中留学生的比例较高,一般在20%以上”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在“双一流建设战略”下,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是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2当前来华留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各类来华留学生从2010年265090名增长到2018年492185名,规模有了大幅增长,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2.1来华留学学位生占比不高,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比例更低
据来华留学统计数据统计,从2016年到2018年,来华留学学历生人数为20.99万,24.15万,25.81万,分别占同期来华留学生总数的47.42%,49.38%和52.44%;其中来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分别有6.39万,7.58万和8.51万人,分别占当年留学生总数的14.42%,15.50%和17.28%。来华留学生中有近50%是非学历生,大约35%是本科生,研究生层次来华留学生只占15%左右。而作为世界留学生教育大国的美国,其学历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比例则高达90%以上,日本为80%以上,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也都在50%以上。由此可见,在留学生层次方面,我国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2.2来华留学亚洲国家生源独大,生源结构不均衡
由于我国政府奖学金有向发展中国家的倾斜性政策,来华留学生中来自亚洲和非洲国家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2016年,来自亚洲和非洲各国的留学生分别占来华留学生数的59.84%和13.91%,欧洲、美洲、大洋洲分别为16.11%,8.6%和1.54%。到2018年,亚洲国家和非洲国家的生源比例上升到59.95%和16.91%,欧洲和美洲国家的生源比例却减少,分别为14.96%和7.27%。由此可以看出,来华留学生来源范围不够广泛,生源结构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亚洲以及发展中国家,欧美发达国家的学生比例较小,优化生源结构任重道远。
2.3国际化条件参差不齐,留学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来华留学生规模虽增幅巨大,但其质量却没能同步提升。从来华留学生引发的社会舆论来看,我国高校国际化办学条件差别很大,留学生培养和管理都没与国际接轨,留学生培养质量与公众期望有距离。不仅如此,有学者曾对上海四所高校的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显示,对教学质量非常满意或满意的留学生只有32.3%,25%的留学生对教学质量非常不满意或不满意。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等教育发达国家,留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要高得多。2004年和2006年,英国分别对大学留学生和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做了调查,发现留学生对课程质量的满意度几近90%。澳大利亚2008年的调查显示,留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满意度为81%。可见,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实现来华留学内涵式发展,我国在多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3来华留学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华留学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其质量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是生源质量不佳和留学生培养不适应国际化是两大主因。
3.1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总体不高
生源质量不佳主要在于以下三点。第一、招生宣传力度不够。招生宣传可向潜在学生提供有关来华留学的信息,如留学高校、留学项目、申请流程、奖学金政策等。但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留学生招生宣传主动性不强,导致招生形式不够丰富。有些高校常常采取“坐等”的方式,等着零星学生自己上门或者依靠留学中介推荐。有些高校虽然建有专门的英文招生网页,但是内容更新不及时或信息不完全,网上回复学生咨询也不迅速。有些高校虽然会定期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国际教育展宣传,但是没有进一步利用学校自身资源拓展招生渠道,建立相对专业的招生宣传体系。招生宣传的弱势将导致来华留学生源覆盖面不广,招到优质生源的概率降低。第二、特色项目不多。留学生来华留学的目的其实很明确,就是希望学习一些比其所在国先进的或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但是我们高校并没有基于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打造品牌项目,导致在国际教育市场上显示度不突出。再加上我国高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声誉都不及英美等国的高校,因此,对一些优质生源来说,来华留学吸引力不大。第三、入学标准千差万别。大多数高校招收留学生还是采用“申请-审核”制,录取依据则是申请者的成绩单、个人陈述、推荐信、学习计划和语言能力证明等。据统计数据,我国接收留学生的高等院校已从2010年的620所增长到2018年的1004所。招收留学生不仅要面对国外高校的竞争,而且国内高校间也要一较高下。一些高校为追求留学生规模指标和经济效益,对生源质量把关不严,特别是对于全额自费留学生,基本上是“能收尽收”,入学标准一再降低。
3.2留学生教育不适应国际化
留学生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三大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及载体。从目前看来,这三大要素都还存在着不适应国际化的地方。第一、受教育者(留学生)语言上的不适应。在国际上汉语还是一种“弱势”语言。就留学生而言,尽管有些在入学申请时提交了证明其中文水平的新HSK(四级)证书,但这只能说明他可以用汉语与母语是汉语的人进行流利的交流和讨论。若是要求他用中文进行论文写作和专业学习,那就会给其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大部分来华留学生的语言水平很难适应我国的培养计划要求。语言(汉语)问题一直是来华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大麻烦。第二、教育内容上的不适应,包括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等。法国、德国、日本等一些非英语国家通过提供大量的英语授课课程来吸引留学生,但在我国,由于师资全英文教学能力还存在不足,全英文授课项目(课程)仍相对较少。另外,面向留学生的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有些高校没有结合生源背景和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只是将面向中国学生的课程进行简单的语言转换。教材内容陈旧,没有融入国内外较新的、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也没有体现先进教学理念的典型教学案例或中国案例。教学方式还是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手段,课堂讨论较少,师生间互动也不多,不注重激发和培养留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第三、教育者(施教者)层面的不适应。由于留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语言都不够,越来越多的老师表示,相比本国学生,给留学生上课和指导留学生需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校在绩效评价时没有任何政策优惠,在教师工作量计算或支付“带教费”方面也没有优惠。没有激励机制,“付出”也没能得到认可,这严重挫伤了老师参与培养留学生的积极性。
4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创新实践
与国内大多数高校一样,浙江大学留学生教育也面临着很多同样问题:生源质量不高,高层次学历留学生比例低;生源结构不均衡,多元化不够;全英文课程数量少;留学生教育项目影响不大等等。为改善留学生生源结构,创新培养模式,提质增效,浙大以中国学硕士项目为抓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4.1改革招生办法,确保生源质量
发展中国学项目的初衷就是整合资源打造留学品牌,吸引欧、美高水平大学的学生来浙大攻读硕士学位,以优化留学生生源结构和层次。自2010年以来,中国学积极拓宽海外招生渠道,认真做好招生宣传工作。第一、加强招生宣传的力度。建设英文招生网页,安排专人负责更新和完善网站内容,包括课程内容、申请流程、奖学金政策、导师信息等,并及时回复招生咨询。重视招生宣传册的制作。中国学依托杭州悠久历史文化和浙大丰富校园生活,突出中国学项目特点,制作了有吸引力的宣传册子,并通过与欧美浙大校友会、浙江商会或有关留学中介建立联系,借助他们的渠道发布招生信息和发放纸质或电子的宣传册子。每年中国学都会参加国外一些高水平大学举办的教育宣传活动或留学说明会,直接向海外高水平大学的学生推介中国学项目。第二、建立海外生源基地。浙大人文学部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宾州三校联盟(博懋大学、索思摩大学、瀚府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意大利都灵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基尔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等大学的相关学院有长期的良好合作基础。双方经协商并签署合作协议,这些院校成为中国学项目海外生源基地,向中国学项目推荐优秀学生。第三、承办短期国际化项目。中国学一方面积极向学校申請承办暑期学校项目,邀请国外一流名校的学生和浙大学生共同参加,搭建中外学生国际化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参与承接有影响力的国际游学和研修项目,如美国大学的“Study Abroad”学分项目和英国大学生“体验动感中国”项目等。通过这些项目,宣传浙大和中国学项目,扩大浙大和中国学项目在外国大学的认可度,增大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
目前,浙大并没有对留学生实施统一的入学考试,还是以往的“申请-考核”制。为保证生源质量,挑选出合适的留学生,中国学形成了一套遴选生源的办法。首先对申请者的入学资格进行审查,主要考虑申请资料是否齐全,着重关注申请者年龄、已获得的学位、体检结果等方面判断是否适合来华留学;然后语言老师将分别给每位通过资格审查的申请者视频通话,了解并初步判定申请者的中、英文语言水平。最后导师团队将审查申请者的个人陈述、成绩单、研究兴趣、来华研究计划等,重点是看申请者的专业水平、学术潜力以及结合申请者的语言水平,做出是否录取的建议。中国学不排斥汉语水平一般,甚至是零基础,但英语水平很好,并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人选。
4.2延揽国际化人才,确保师资水平
国际化高水平师资是留学生培养的重要支撑。中国学选聘师资的要求就是良好的国际视野、卓越的专业水平以及优秀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近年来,浙大通过引进和培育两种手段,师资国际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有美欧名校教育背景的“洋博士”或者去欧美名校研修过、已具备国际化教学能力的“本土教师”。这无疑给中国学项目遴选合格师资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目前中国学有教师30余人,多为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中青年学者,具有较为丰富的海外教学或学习经历。这些校内教师通过兼聘形式在中国学授课和指导学生,中国学给他们提供相应的津贴和配套经费。在学校政策的支持下,兼聘教师在中国学授课和指导学生可按学校激励系数计算后纳入其年度教学工作量参与所在学院考评。同时,中国学也聘请熟悉中国问题、尊重中国立场的国外知名大学和国内双一流高校的教授作为补充师资,来浙大给中国学学生开设各类讲座课程,多视角理解中国。
4.3加强全英文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的构造形态,是人才培养活动及其模式的实质性要素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部分,回答了“用什么培养人”的问题。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体现着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特色。结合培养目标,中国学设置了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跨文化类课程以及学术前沿类课程及其相应比例,侧重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培养,突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思维方式三者并重训练,提出了中国学全英文建设课程名单。
在浙大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和海外教师主导的全英文课程项目的支持下,中国学委托相关学科和课程负责人建设中国学全英文课程,并提出了如下要求:第一、要注重与国际接轨。参照世界一流大学海外中国学的培养方案,建设符合中国实际和留学生需要的国际化课程。第二、规定主干课程内容。要求课程负责人在吸收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注重理论联实际,可以自行编写包含前沿教学内容和特色教学案例的教材和配套教材,也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第三、创新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充分表达与讨论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要采取问题导向的研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师生良性互动;鼓励学生探索新理论和新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经过近十年建设,除了公共课和专业必修课,中国学围绕中国主题建成了“历史文明”、“当代文化”、“媒体中国”、“经贸管理”、“社会政策”、“政治外交”6个模块共28门全英文选修课程,其中《传媒与中国形象》课程入选为2013年度教育部来华留学品牌课程。
4.4注重社会实践,提升教学实效
中国学课程不拘泥于课堂教学,注重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程教师都会组织与课程相适应的社会体验与实践活动。学生在课程教师的带领下,带着问题走进民营企业、跨国公司、学校、村庄、社区、政府等中国社会各个层面,通过亲自观察与切身体验,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问题导向+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也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的兴趣,有助于把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为此,中国学面向学生设立了自主研究项目申报,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导师的指导和同门研究生的帮助下就感兴趣的题目展开深入研究。项目研究与学生学位论文相结合,研究成果得到有效转化。从课堂学习到社会实践,从社会实践到自主科研,从科研项目到学位论文,四个环节紧密结合,提高了教学实效,既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客观认识。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201330074)。
参考文献
[1] 陈宝生.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7nztzl/2017_zt11/17zt11_yw/201710/t20171024_317275.html,2017-10-22.
[2] 王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应对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08):88-92.
[3]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Z].2015-10-24.
[4] 刘念才,程莹,刘莉,赵文华.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02):19-24.
[5] 教育部.2010年在華学习外国留学人员总数突破26万人[Z].2011-03-02.
[6] 教育部.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Z].2019-04-12.
[7] 教育部.2016年度我国来华留学生情况统计[Z].2017-03-01.
[8] 中国网.2017年48.92万人来华留学,中国成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EB/OL]. http://news.china.com.cn/txt/2018-03/30/content_50775929.htm,2018-03-30.
[9] 丁笑炯.来华留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基于上海市四所高校的数据[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06):38-43.
[10] 刘水云.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08):26-31.
[11] 张颖伟,鹿雪文.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6(20):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