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知识结构及演变趋势
——基于2014—2018年体育核心期刊论文的引文分析

2020-12-17 04:11:06张俊珍许治平闵瑞欣张小清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学人文学科

张俊珍,许治平,郭 伟,王 硕,于 善,闵瑞欣,方 可,张小清

(1.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8;2.北京体育大学学术期刊社,北京100084)

2015 年,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2020 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学科发展列为基础研究的首要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这都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契机和发展机遇。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具有学科间高度交叉融合的特点,学科活跃度显著高于体育学其他学科[2-5]。而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它在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吸收和采纳过哪些相关学科知识,这些相关学科引文分布情况怎样,哪些是其亲缘学科,它们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影响程度如何,它们与体育人文社会学亲缘关系的远近亲疏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揭示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然而,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关于以上诸问题的研究较少且缺乏实证研究,不能较好地揭示该学科论文与其引用学科论文之间的本质联系。基于此,笔者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的2014—2018年11 家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的体育人文社会学文献的中英文引文为研究样本,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 年联合颁布、经1998 年和2005 年2次补充修订而成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学科、专业目录》)为学科划分依据,从知识利用的视角,运用引文的学科结构分布探索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知识输入来源,运用学科自引率数据分析该学科的知识内化过程,并深入剖析引文二级学科的知识输入影响状况,最后对引文的学科结构演变趋势进行探讨,旨在把握该学科的知识建构和引用规律,探索学科知识依赖及学科的整体发展状况。这对于明确体育人文社会学性质、完善学科基本理论、拓展学科研究视野、制订学科可持续发展策略等都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自《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采用高级检索功能,在“期刊”一栏分别输入《体育科学》《体育与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体育学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11家体育类核心期刊刊名,并设置发文时间为2014—2018 年,学科类型为“体育学”,二级学科类型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共得到体育人文社会学文献819 条、中英文引文15 900 条。以这15 900条中英文引文为研究对象,以《学科、专业目录》为学科划分依据,对文献进行手工学科分类,从知识利用的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体育人文社会学引文的学科结构和知识建构,判断其亲缘关系及演变趋势。

2 体育人文社会学引文的学科结构和知识建构

2.1 引文的一级学科结构状况及类别

2.1.1 一级学科结构状况

一个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绝不是孤立的[6],学科间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已成为学科发展的趋势[7]。体育人文社会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正是通过引入、吸收、整合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及技术,使本学科快速创新与发展[8]。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引文的学科分布反映了该学科知识体系的来源,准确确定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体系建构的学科来源与知识体系的构成,对确立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体系有较大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如表1 所示,在文献引用总量方面,5 年间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共引用49 个学科的论文,对体育学论文的引用量占45.74%,自引率较高。根据文献计量学“二八定律”,体育人文社会学引文的80%集中在体育学、社会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和哲学等5个一级学科。这一方面说明该学科的跨度较大,是一个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学科;另一方面说明该学科知识建构来源的学科维度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学科知识建构的学科维度较为集中,学科开放性有待提高。

社会学科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输入方面的贡献率仅次于体育学科,引用总量达2 721篇(次),占总引用量的17.11%。这一数据表明,以社会学理论研究体育领域的社会现象已成为一种趋势,相关研究成果促使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成为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跨度较大,除自引和引用社会学科论文外,与应用经济学、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理论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知识吸收关系密切,呈现积极主动的学科知识吸收特点。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知识引用广泛,涉及法学、艺术学、生物学、历史学、物理学、药学、水产学等,表现出研究范围广、知识吸收性强的特点。这不仅实现了全方位的知识输入,也丰富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基础。综上所述,体育人文社会学具有学科间高度交叉融合的特点,引文涉及学科总数多且范围广,更注重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吸收。

2.1.2 一级学科类别

体育人文社会学以开放的态势汲取外学科知识,促进了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为更加直观地考察外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知识输入状况的影响,依据赵丙军等[9]的体育学科亲缘关系的判断方法,结合帕累托分析法,从知识输入视角计算外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影响度,并从高到低排序后计算影响度累积值,从知识输入视角了解引用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影响度的分布情况(表2)。其他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影响度(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被影响度)用Tin表示,Tin=(某学科向体育人文社会学输入的知识量/其他所有学科向体育人文社会学输入知识的总量)×100%。

依据外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知识输入情况,将统计结果划分为亲缘学科(累计值≤70)、近缘学科(70%<累计值<90%)和远缘学科(90%≤累计值≤100%)3种类型。

由表2 可见,体育人文社会学在其引用学科知识吸收过程中,属于亲缘学科的有社会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和哲学等4 个学科,5 年间总计引用5 730 篇(次)。虽然亲缘学科数量较少,但这些学科知识体系丰富,其降维应用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影响不容小觑。体育人文社会学对这些亲缘学科有较强的依赖性,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可纳入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从Tin累积看,亲缘学科的降维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提供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丰富和完善该学科知识体系、推动学科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输入中不可或缺。

表1 2014—2018年体育人文社会学引文学科分布情况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citation of sports humanities and sociology science from 2014 to 2018

数据显示,近缘学科有心理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历史学等6个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对这些学科论文的引用量适中,5 年间总计引用1 972 篇。近缘学科中部分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与体育人文社会学存在相似性,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远缘学科数量较多,但总引用量不大。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知识吸收广泛,涉及法学、工商管理、基础医学、艺术学、民族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新闻传播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物理学、科学技术史、大气科学、力学、建筑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多种类学科,但对这些学科论文引用较少,5年总计引用量未超过1 000 篇,以上学科共同组成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远缘学科。

在这些远缘学科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闻传播学、数学等学科降维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解决该学科发展中的实践问题。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和系统科学的知识输入不仅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提供理论支撑,也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这2个学科共同组成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综合知识输入学科。远缘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知识输入较少,影响力有限,这种现象既不利于体育人文社会学长期健康发展,又极有可能导致这些远缘学科的发展方向变窄。因此,在今后的学科发展建设中,体育人文社会学不仅要与亲缘学科和近缘学科进行充分的知识交流,也要主动与远缘学科进行知识交流。虽然远缘学科目前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发展贡献不大,但学科之间的交流会衍生出新的研究理论和方向,共同促进相关学科持续发展,这也是保持学科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体育人文社会学引文学科种类多,学科跨度大,但从对学科论文引用数量看,引用集中在亲缘学科和近缘学科,远缘学科数量多但总引用量较少,说明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一门高度交叉融合的学科,学科跨度大,但学科开放性还需提高。

2.2 引文的二级学科结构状况

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引文的一级学科主要集中在体育学、社会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和哲学等,为深入剖析这些学科维度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输入的影响,表3 和表4 分别列出了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对以上学科的全部引文,以及其中图书引文的二级学科分布状况。数据显示,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共引用36个二级学科的论文,与体育人文社会学、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产业经济学、运动人体科学、外国哲学、高等教育学等8个二级学科间的知识交流密切,这些学科以其丰富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视角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发展夯实了理论基础,拓展了应用空间。

表2 知识输入视角下引用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影响度分布Table 2 The distribution of cited disciplines influence on sports humanities and sociology sc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input

书目信息之间存在环环相扣的链条,其结构往往反映知识或学科的结构,其数量变化往往反映社会现象和情报现象的动态变化[10]。表4 显示,从引文的知识体系看,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引用图书的学科类型较为丰富,学科活跃度较高,从相关学科的经典图书中获得丰富的“营养”。这些数据表明体育人文社会学有着种类较为繁多的理论“基因”,决定着其学科知识体系涉及面较广,具有较好的综合创新“繁殖”能力。图书引文的学科分布显示,体育人文社会学、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产业经济学、外国哲学、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的图书被引用较多,这些学科是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引用的主要知识来源,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建构的基础。相比之下,其他学科图书引文来源数量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的理论支撑作用相对较小。因此,从图书引文知识体系视角看,体育人文社会学虽有种类较多的理论“基因”,但引用图书知识体系尚不完整,主要集中在以上二级学科,说明这些学科知识体系部分降维应用于体育人文社会学,其学科降维促进和支撑着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升维。

2.2.1 体育学二级学科的知识输入

表3 显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知识输入主要是自引文献,其次有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文献。体育人文社会学自引率高达40.66%,说明该学科知识建构来源的学科维度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学科开放性还有待提高。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这3 个体育学的二级学科都是对体育现象和问题的研究,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等知识可相互交流借鉴,因此,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中,它们都有着密切关系[11-12]。这与数据显示一致,体育人文社会学对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知识吸收采纳较多,与运动人体科学的知识交流相对较少。虽然对运动人体科学论文的引用相对较少,但它们在价值取向和学术规范性方面有较多知识交流。

表3 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引文的二级学科结构Table 3 The structure of secondary disciplines of sports humanities and sociology science citations

表4 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图书引文的二级学科结构Table 4 The structure of the secondary subjects of books of sports humanities and sociology science citations

由表4可见,体育人文社会学对本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等4 个学科的图书引用占比均较高,说明该学科虽然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但其对以上学科图书知识体系的应用完整,有较完善的理论支撑。

2.2.2 社会学二级学科的知识输入

体育人文社会学对社会学科有着较强的依附性[13]。表3 显示,体育人文社会学从其母学科——社会学中的知识吸收率高达17.58%,仅次于自引。社会学作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母学科,其研究方法和视角可被纳入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正是不断借鉴、学习社会学研究成果,沿用社会科学的各种调查手段和实验方法,研究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的现象与问题,促使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规范化发展。在研究视角上,体育人文社会学以社会学视角全方位审视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的研究问题,丰富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内涵,提升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广度和深度。随着社会学理论的不断输入和渗透,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成果数量增多,学科地位不断攀升。分析发现,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人口学等学科降维的知识输入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夯实了理论基础。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体育人文社会学应不断汲取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交叉学科体系。从表4可见,社会学的图书引用量占比为48.52%,社会学知识体系被较为完整地应用于体育人文社会学,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成熟的理论。

2.2.3 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的知识输入

我国一系列针对体育经济领域发展的政策、意见陆续颁布,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指明方向。数据显示,应用经济学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知识输入影响较大,仅次于母学科社会学。应用经济学降维的知识流入,在宏观上为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带来全新的研究视角,在微观层面上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构建提供重要支撑。随着应用经济学知识的输入,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领域迅速涌现出体育产业、体育彩票、休闲体育、体育表演、体育旅游、体育场馆运营等研究热点,体育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更加多元化并具有交叉性的特点[14-16]。由表3 可见,产业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等应用型学科与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交流频率较高,为研究体育经济领域的实践问题提供支撑。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也正是应用经济学的知识输入促使体育人文社会学逐渐成熟完善。今后,体育人文社会学将继续依赖应用经济学的知识输入:一方面,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与发展继续遵循自身的性质和规律;另一方面,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仍需借鉴应用经济学相关理论,着重借鉴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以扩充学科发展规模,加快学科成长速度,保持学科活力。由表4 可见,相对于社会学、外国哲学、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产业经济学的图书知识占比(31.20%)较小。体育产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体育产业研究者更加注重该学科的前沿文献以及研究的时效性,而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知识利用还未扎根于经典著作,理论研究相对不足。

2.2.4 教育学二级学科的知识输入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它的价值取向、方法论、学术规范都会对体育人文社会学选题、方法、成果推介等起到重要的导向和规范作用,教育学自然成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重要知识输入来源。同时,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学校体育学与教育学有着密切关系,它们都以育人为导向,在德育和智育相关研究中具有一致性特征,对教育原理与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学校体育学研究的核心。我国目前处于体育改革的关键期,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都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难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体教融合亟待探索,这些体育改革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教育学理论与方法的知识流入。而且,无论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还是体育人才培养,都需要不断吸纳教育学概念、原理、方法和规律。可见,教育学以其丰富的理论及实践促进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是体育人文社会学主要的知识输入来源。数据还表明,体育人文社会学与特殊教育的交叉融合是一个新的研究趋势。

结合表3 和表4 数据,高等教育学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亲缘学科,而从图书引文量看,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图书引文来源占比高于高等教育学,这2 个二级学科作为支撑教育学的基础学科,在为教育学科自身发展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也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提供理论观点和方法。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学分支学科的知识流入助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发展。

2.2.5 哲学二级学科的知识输入

体育人文社会学在吸收丰富的哲学理论下呈现新的时代特征[17]。表3数据显示,哲学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输入的来源学科,除自引外,其被引数量仅次于社会学、经济学和教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汲取哲学理论和逻辑思辨分析方法,夯实了学科发展思想基础和研究方法论。哲学理论的输入使体育人文社会学形成了对人类身体运动的指导,赋予人类身体运动以价值,推动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发展。就研究方法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丰富的方法论思想,将体育人文社会学引向体育学科方法论的层面。从实践角度看,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哲学指引方向。进入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事业面临新的任务和使命,在建设和谐体育的进程中更加需要哲学、伦理学、美学等相关学科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体育哲学、体育伦理学和体育美学等学科正是顺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新兴学科,这些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知识输入较多。由表4 可见,外国哲学图书引文占比较高,达79.18%,表明外国哲学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2.3 引文的知识建构

为深入分析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知识建构,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产业经济学、运动人体科学、外国哲学和高等教育学等8个二级亲缘学科引文的知识点进行手工统计,整合知识点并聚类。依据聚类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列,再计算每个知识点的累计值,并依据帕累托分析法判断这些知识点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引文的知识建构(表5)。

表5 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引文的知识建构Table 5 Knowledge construction of citations in sports humanities and sociology science

由表5 可见,体育人文社会学自引的知识建构主要集中在体育产业、体育消费、体育强国、体育史、公共体育服务、体育文化、体育治理、体育思想、大型体育赛事、休闲体育、体质健康、健康中国、体育哲学和体育政策等方面,其中体育产业、体育消费和体育彩票等知识内容涉及经济学相关学科知识,公共体育服务、体育强国、体育治理、全民健身、群众体育政策等涉及社会学相关学科知识,体育思想、体育政策、体育改革、体育史等主题需吸收和引用政治学和历史学知识。以上主题和内容的多样性再次证明体育人文社会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学者从多学科、跨学科的角度审视自身学科特征和学科发展状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与体育人文社会学同属于体育学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为人的体育活动所引发的人文及社会现象,而体育教育训练学关注人的体育行为,二者关系密切。表5显示,体育教育训练学知识内容主要集中在体能训练、运动员、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操、校园足球、青少年、技战术、大学生、普通高校、身体素质、运动学分析、体育院校和体育锻炼等方面,其所产生的人文、社会现象需要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知识解答,这在推动体育教育训练学发展的同时也扩展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体育教学训练学相辅相成、互相借鉴,应从多学科、跨学科的角度审视各自的学科特征和学科发展状况。

从表5 可知,体育人文社会学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交叉融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传统套路和拳种的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研究以及武术史学、武学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在精神表现研究,均与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内容息息相关。②挖掘少数民族体育和节庆体育的历史和特点,开展民俗、民间体育研究,开发少数民族体育人文旅游和体育休闲[18]。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带动当地体育旅游、拉动体育消费的同时,也对少数民族聚集区的人文保护起到积极作用。③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社会人文的不断发展,武术文化的演进与武术社会的变迁也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人文社会学的关系更加密切。④武术传播研究基于多学科、多视角,视野不断拓宽,结合目前我国“以高度文化自信守护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指导方针,以及“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方针,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与民族传统体育学交叉融合研究提供新方向。

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分别作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领域,具有趋同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①从研究对象看,都是围绕人身体练习活动这一主题展开研究;②研究内容都涉及身体练习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③研究方法类似。基于此,体育人文社会学与运动人体科学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知识交流。内容分析结果可见,身体活动、儿童、运动干预、青少年、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心理状态、运动员、大学生和锻炼动机等方面的知识流入较多。此外,在研究对象、方法论、价值取向和学术规范性上有着较为广泛的知识交流,相互促进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体育人文社会学从其母科学——社会学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识内容,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社会资本等社会学研究议题被体育人文社会学广泛吸收利用,成为其重要的研究内容。由表5可知,政府职能转变、国家治理、社会网络、服务型政府、智库建设和政府公共购买等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热点也根源于社会学科的相关研究。同时,体育人文社会学一直以来不断继承和学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交叉边缘学科被体育人文社会学积极吸收利用,充分表明了体育人文社会学高度交叉融合的特点。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多项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消费的相关政策和规划,有效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促使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产业经济学密切交流[19]。从内容分析结果看,体育人文社会学汲取的产业经济学知识主要有产业融合、全要素生产率、产业集聚、产业升级与发展、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区位基尼系数等。由此可见,体育人文社会学在积极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区位基尼系数和DEA 等经济学研究方法不断优化自身学科体系的同时,体育产业、体育消费、体育旅游等研究的兴起也是这2 个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

体育人文社会学不仅充分汲取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科能力、高校教师和教育体系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形成其不可或缺的研究方向,而且对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范式、方法论等方面的吸收有力地提升了其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协调创新、高等教育、双一流、大学治理和道德教育等是教育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共同的研究热点,2 个学科相互吸收利用。

体育人文社会学从外国哲学学科汲取的知识内容主要集中在自由主义、美学、辩证法、形而上学、哲学思想、人与自然、古希腊哲学、伦理学和逻辑学等方面,体育人文社会学在辩证法、哲学思想和认识论等的指导下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同时汲取美学、伦理学、哲学等知识形成了体育美学、体育伦理学和体育哲学等体育人文社会学新的研究方向和热点。

3 体育人文社会学引文的学科结构演变趋势

论文年度引用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人文社会学基础知识吸收的波动情况[20]。为进一步探究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学科知识的动态变化,明确该学科论文引文演变趋势,对2014—2018年该学科论文引文的学科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变化趋势见图1(5年间总引用量小于20的学科未列入)。

图1 2014—2018年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引文的学科结构演变趋势Figure 1 The evolution trend of disciplinary structure on sports humanities and sociology citations science from 2014 to 2018

图1 显示: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年度引用量总体呈递增趋势,表明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吸收能力逐渐增强。自引量逐年递增,表明体育人文社会学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学科逐渐成熟趋势明显。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对社会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哲学等学科论文的引用量逐年递增,在2016 年、2017 年、2018年递增幅度大,尤其是应用经济学论文增长幅度迅猛。从应用经济学引用文献知识体系看,这3 年增长的文献依次集中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金融学和统计学等5个方面,说明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学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学、教育学和哲学一直表现出连续稳定和较大比例的知识输入。作为母学科,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各个方面降维应用于体育人文社会学。教育学稳定、高比例的知识输入依次集中在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史等4 个方面。哲学稳定、高比例的知识输入依次集中在外国哲学、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方面。以上学科作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亲缘学科,有着连续稳定和较高比例的知识输入,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稳定的知识来源。

心理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和公共管理等学科呈现知识输入量持续稳定增长的趋势。心理学论文年度引用量有接近教育学论文的趋势,表明该学科具有从近缘学科到亲缘学科转变的趋势。从心理学知识体系看,2014—2018 年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3 个二级学科均持续增加,与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交流频繁。民族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论文年度引用量比例虽不高,但呈现稳定的知识输入特点,时间变化并不影响其知识输入。这些学科促使体育人文社会学稳步发展,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的创新方向。从以上学科文献的知识体系看,分别集中于少数民族经济、少数民族艺术、艺术学、新闻学、传播学、图书馆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由此可见,少数民族体育经济、少数民族体育艺术、体育新闻与传播、体育康复、计算机技术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等研究可能会成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发展的新方向。

此外,2018年历史学论文年度引用量有明显下降趋势,表明体育人文社会学对该学科的依赖减弱。随着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论文交叉引用的不断深入,信息通信与工程、电子科学技术等学科从无到有向体育人文社会学进行知识输入。这些学科降维促使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多元化、多样化,同时也表明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吸收范围不断扩大。

4 结束语

体育人文社会学具有学科间高度交叉融合的特点,知识来源的学科跨度较大,但学科知识维度较为集中,学科开放性还有待提高。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建构主要集中在体育学、社会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和哲学等5 个一级学科、36 个二级学科,与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产业经济学、运动人体科学、外国哲学和高等教育学等二级学科间的知识交流密切。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引用图书的学科类型较为丰富,学科活跃度较高,有着种类较为繁多的理论“基因”,具有较好的综合创新“繁殖”能力。体育人文社会学、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产业经济学、外国哲学、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学科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建构的基础。总之,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和知识体系构建应提高学科维度的开放性,积极吸收采纳更多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交叉学科体系。新时代,我国体育发展和改革进入“深水区”,体育科学研究肩负重任,而体育人文社会学作为体育学科发展的基础理论支撑,亟待为我国体育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发展助力。在国家建设“双一流”和“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体育人文社会学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者必须在把握学科知识建构和引用规律的基础上,明确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完善学科基本理论,加强学科建设,促进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及体育改革健康发展。

作者贡献声明:

张俊珍:设计论文框架,撰写论文;

许治平:提出论文选题;

郭伟、王硕、于善:核实数据,修改论文;

闵瑞欣、方可、张小清:整理数据。

猜你喜欢
社会学人文学科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科学与社会(2020年4期)2020-03-07 08:54:24
“超学科”来啦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