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吉林 长春 130122)
刘秀梵院士多年来一直提倡树立动物疫病的科学防控理念,并在国家蛋鸡产业化技术体系平台上施于实践,取得了可观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证实了这个理念是科学的、正确的、也是可行的,笔者完全赞同。笔者就养猪生产中如何实施疫病的科学防控理念,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养猪同仁参考。
猪场疫病防控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不少养猪场对生物安全体系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也少,许多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都不合格,严重影响到生物安全各项措施的落实,因为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是做好生物安全的必要条件;二是猪场制定的各项疫病防疫措施以及隔离饲养,“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不完善、落实也不到位,给疫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了缺口;三是在养猪生产中长期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生素饲料添加剂,促生长和疫病预防;发生疫病时又盲目地应用大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又不按药物规定的休药期停止使用,结果由于抗生素的长期滥用,造成细菌耐药性产生、猪体内药物残留、污染养猪生态环境,严重危害猪群的健康;四是在疫病防控中过度依赖疫苗,养猪场使用的疫苗种类越用越多,接种疫苗的次数不断增加,疫苗接种的剂量随意加大,免疫程序不科学、不合理,结果不仅造成疫苗接种失败,也严重影响到猪体免疫力与抗病力的提高;五是饲喂低价劣质饲料,甚至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饲喂肥育猪只,给猪只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六是有的猪场饮用水的水质不达标,饮水也不定期进行消毒,也会危害到猪群的健康;七是猪场的粪污及污水没有完全进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造成养殖环境土壤、水体、空气的污染,为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吸血昆虫等的生存繁殖与传播疫病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易诱发猪场疫病的流行。
近十几年来,我国养猪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取得很大的成绩,促进了养猪业的大发展。我国养猪业已占世界养猪业总和的50%,养猪产业总产值达到1 200亿元,养猪产业超过了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的市场总值。生猪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18%,相当于主要粮食作物的总和,养猪产业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农产业。但从养猪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管理水平、产品优势、疫病防控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养猪产业的发展还急需要解决一些存在的重大问题。现在养猪场越建越大、占地过多、粮食消耗过大、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和疫病防控等问题,以及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产出的矛盾等,都严重阻碍着养猪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方略可在?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生态循环的原则,加快养猪产业向生态化、低碳化、优质化、标准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养猪场规模要适度、要因地制宜;品种资源要优质良种化;实行种养结合,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饲喂生物饲料,低碳养殖;重视动物福利,环境友好;“减抗”与“禁抗”,科学防控;提高生产效率,产优质安全产品,这是养猪产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必须要达到的目标。
养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着猪场建设、饲养管理和综合卫生防疫等各个方面。其中的各项技术措施和科学的管理制度都必须紧紧围绕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猪群健康等三要素而制订,这是阻断病原体侵入猪场感染猪群,保护猪群健康安全,保障猪场正常生产而采取的综合性防控措施,也是疫病科学防控的关键。养猪场要高度重视做好以下工作。
2.2.1 合理建设猪场
(1)猪场选址。
猪场选址要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符合环保和土地发展规划要求;避开城镇、村庄、自然保护区、旅游区、水源保护区、集贸市场、屠宰厂、其它畜牧场、工厂、学校和医院等。距离应在2 000米以上,位于下风方向选择地形整齐开阔、地势高燥平坦、向阳避风、地质坚实、有一定天然屏障、风沙少、湿度小、水质优良、水量充足、电力供应有保障、进出交通便利的地段建设养猪场。
(2)猪场布局。
猪场的布局要根据相互隔离原则与生物安全等级的不同,按主导风向、地势高低及水流方向依次分别建设生活区、办公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隔离区和粪污处理区等6个独立的区域,分别建筑围墙,通过专用通道连接,生产区进出口处设有消毒室与淋浴室等。猪场周围要建筑围墙,外围要建防疫水沟与防护带,以及出猪台和停车场、消毒站等。生产区是养猪场规划布局的主体,根据“全进全出”的布局,按“三点式”饲养模式建立基础种猪群、配种妊娠舍和产仔舍为一点、保育猪群为一点、肥育猪群为一点,并建筑围墙分隔开为独立的生产单元,各点之间相距应在100米以上,各栋猪舍相距不小于12米。粪污处理区与隔离舍应设在猪场的下风或偏风方向,地势低处,距离生产区应在200米以上。兽医室、出猪台与停车场应建在生产区的下风方向的边缘地带。猪场内道路要分设净道与污道,道路两旁可植树种草,以绿化环境。
(3)猪场建设。
猪舍是猪群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其建筑设计要完全符合猪的生物学特性和养猪生产工艺流程。按照生态养猪要求、结合动物福利,猪舍设计要科学先进、结构合理和实用。重点要解决好猪舍保温、隔热、采风、通风、防潮、排水、卫生清理等工艺技术问题。通常坐北向南,朝向兼顾采光与通风。建筑材料要环保、保温隔热防潮性能良好、耐腐蚀、防火等。猪舍地面要坚实平整、不滑,能耐消毒剂与高压水冲洗,便利冲洗;漏缝地板下的积粪沟口应做防风闸口;墙体要保温隔热,坚固防火防潮;内墙面要平整光滑,距地面约1米高做水泥墙裙并能耐受消毒剂与高压水冲洗。猪舍内部要装动力风机与暖气等保温与通风调节空气;门窗安装门帘和纱窗,以防吸血昆虫进入猪舍内;装备全自动饮水与自动喂料系统,以及防鼠器等;安装机械清粪,尽可能做到干湿分离。每栋猪舍设一间消毒室,门前建立消毒池。
2.2.2 科学饲养管理
(1)实行“全进全出”隔离饲养的生产管理制度。
养猪场要根据猪只年龄、体重、不同的生长阶段和状况实行多点、隔离、分群饲养,“全进全出”的生产管理制度,这样可有效地打破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链,防止疫病交叉传播,有利于提高科学的饲养管理水平和猪只的生产性能。猪舍内的每一批猪只转群或出栏后猪舍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扫、冲洗、消毒(反复3次),空栏3天后再进入新的猪群。种猪舍、配种舍、妊娠舍和产仔舍循环周转时,每批猪只都要用温水冲洗猪体全身,并带猪消毒后再转入已消毒猪舍。非种猪区的猪只转群时要带猪消毒后,单向流动进入已消毒猪舍。
(2)猪舍内要保证“三度”、保持“二干”、保持“一通”。
猪舍是猪只生活的场所,猪舍环境的好坏对猪只健康生长、体质强壮、生产性能的提高、减少疫病的发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猪舍内一定要保证做到“三度”:即保证猪舍内的正常温度、相对湿度、适宜的饲养密度。保持“二干”:每天保持猪舍内干净与干燥。坚持“一通”:每天猪舍内要坚持通风良好,空气自然流动,光照充足。
(3)做好“三管”。
科学的管理可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养猪场饲养管理工作中重点要做好“三管”。一是管理好饲养人员:以人为本,关心员工们的生活与福利,组织培训,学习养猪技术与经验交流。饲养与管理人员进入生产区要经淋浴洗澡,更换工作服、鞋、帽等;人员定向流动,不准串舍;舍内的用具、工具、器械等每天用完后要清洗消毒,不准外借串用;不准随意带入非生产用品和未经消毒的物品进入生产区。要认真做好猪群的饲养工作,观察猪群的状态,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技术人员,及时处理。二是管理好猪群:对猪群的饲养管理工作要精细化落实到人,分工负责。有条件的猪场应实行智能化管理,技术操作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自动化喂料,自动饮水,自动化控制温度与通风,保持光照,机械清理粪污等,为猪群提供一个符合猪只生理需求的饲养环境。三是管理好饲养环境:饲养环境的控制是养猪场搞好生物安全的基础与保障。饲养环境的控制,要坚持做到养猪场不饲养牛、羊、家禽、犬、猫、兔等动物,并防止其进入养猪场内;驱赶鸟类,定期杀灭各种吸血昆虫,每季度灭鼠1次。非饲养及管理人员、外地车辆一律不准进入生产区。生产区内的专用运送饲料车与运猪车不准串用,每次用完后要彻底清洗消毒。猪舍内的粪污与污水要每天清除干净,用专用车运至无害化处理区进行处理,运送车辆每用一次后即彻底清洗消毒。正常生产猪舍每周带猪消毒1次,发生疫情时每天消毒1次。猪舍内要保持清洁卫生、干净干燥、温度适宜、通风良好。猪舍进出口消毒池每周更换消毒剂1次,工作服每周换洗消毒1次。生产用具、工具、器具每天用完后清洗消毒1次,第2天再用。
(4)做好“四定”。
一是定期消毒,重点是生产区内外环境与粪污无害化处理区。做好猪舍内的各种设备与装备、生产用的工具、用具、器械、料槽、饮水管线、猪群、人员、排污沟及通道等的消毒。外来人员、车辆、物品、药品、饲料等的消毒,工具、物品与药品进入生产区域还需经二次消毒,才能进入。生产区外环境一般每月要彻底清扫整理1次、消毒1次;通道每天消毒1次,出猪台及停车场、粪污处理厂每用1次要清洗消毒1次。二是定期驱虫:种公猪每年驱虫3次;后备母猪配种前20天驱虫1次;妊娠母猪产仔前20天驱虫1次;保育仔猪转入肥育舍前7天驱虫1次;肥育猪于肥育中期(上市前2个月)驱虫1次;外购仔猪,在隔离检疫1个月结束前7天左右驱虫1次。驱虫药物可选用伊维菌素、阿维菌素、“通灭”或“全灭”等,使用方法、剂量与注意事项请按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执行。三是定期杀虫:吸血昆虫如蚊、蝇、蜱、虻、蠓等可携带细菌100多种、病毒20多种、原虫30多种,能传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30多种。猪场要常年坚持杀灭吸血昆虫。猪舍安装纱窗与门窗,绿化环境,填平污水沟,清理积水,清除垃圾与污染物,铲除杂草,疏通排水道与阴沟等,彻底消除吸血昆虫的滋生之地。选用0.5%蚊蝇净或0.05%蝇毒磷或0.1%力高峰溶液或者1∶50的拜虫杀溶液等喷洒猪舍、猪体及场地,每周2次,可杀灭各类吸血昆虫,安全效果好。四是定期灭鼠:猪场每季度灭鼠1次,可选用杀鼠灵,取2.5%药物母粉加植物油2份、面粉7份、加水适量制成1克的面丸投放使用;卫工灭鼠剂,1支10毫升,加温水100毫升,混匀后,再加入玉米面或小麦面500克,反复搅拌后即可使用;敌鼠钠盐原药1.5克,加热水100毫升溶解彻底后,再加入适量的糖,拌入100克玉米面或小麦面中,阴干后即可使用。
(5)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养猪场的粪尿与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氮、氨、碳及重金属等,排放到外界环境中对土壤、水体与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危害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猪场要严格遵照国家颁发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与《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定,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要种养结合、生态养殖,饲养中做到“干湿分离、固液分离、雨污分离”,减少用水,从源头排放控制。粪污与污水可采取粪污全量还田模式(粪污与污水进入氧化塘储存,经氧化塘储存进行无害化处理,用于农田利用)、粪便堆肥利用模式(将粪便集中堆积,经好氧发酵无害化处理后,生产有机肥或就地农田利用)、粪污能源化利用模式(收集粪污与污水,建大型沼气工程,进行厌氧发酵,沼气发电上网或提纯生物天然气,沼渣生产有机肥供农田利用,沼液可深度处理达标排放)、粪便饲料化利用模式(收集干清粪与蚯蚓、蝇蛆及黑水虻等动物蛋白进行堆肥发酵,生产有机肥用于农业种植,发酵后的蚯蚓、蝇蛆及黑水虻等动物蛋白用于制作饲料等)、粪水达标排放模式(粪水进行厌氧发酵+好氧处理等组合工艺进行深度处理,粪水达标排放,固体粪便进行堆肥发酵肥料化利用)、粪便基质化利用模式(以动物粪便、菌渣及农作物秸秆等为原料,进行堆肥发酵,生产基质盘和基质土用于栽培果树蔬菜等)。病死猪只可采取掩埋法、焚烧法、化制法与生物发酵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优良的种猪群是健康持续发展养猪生产的基础与关键,品种决定生产性能的最大潜力,关系到生猪产品产量与质量的提升,关系到生猪健康生长与经济效益的提高。2016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促进现代畜禽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全面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加强地方资源保护与开发等。生猪以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等品种为主,系统开展本土化选育,打造“华系”种猪品牌。目前我国饲养的猪品种大多数是来自国外的美系猪、丹系猪、加系猪及少量的台系猪等,国内的地方品种开发利用不够。应当积极做到外来品种本地化,本地品种国际化,利用国内外丰富的种猪资源培育优良的品种,最终走向国际化。我国有76种地方品种,大部分都具有肉质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地方品种虽然生长速度较慢、背膘厚、囤积脂肪能力强,但其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消化青绿多汁饲料的能力很强,适宜于放牧饲养。我们应当利用国内外优良的品种资源,开展动物分子育种、肝细胞育种、胚胎工程及克隆等高新技术研发,并进行动物生产性能测定技术,大数据遗传品种评估、动物高效繁殖新技术等研究与开发。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良的种猪品种资源,培育生长性能好、繁育性能高、抗病力强、适应性强及品质风味好的优良新品种猪群,以推进我国从养猪大国走向养猪强国。
饲料是生猪生产的物质基础,养猪场要严格按照农业部颁发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饲料卫生标准》和《绿色食品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等法律法规,严禁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激素类、β-兴奋剂类、镇静类、硝基类等兽药,以及有机砷制剂与过量的重金属元素等;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要大力提倡使用生物饲料,生物饲料是采用生物发酵技术和化学合成方法生产的氨基酸与蛋白质等物质,包括单细胞蛋白饲料、菌体蛋白饲料、真菌饲料添加剂、氨基酸类、微生态添加剂、发酵饲料等。比如菌体蛋白粉就是以谷物、薯类的淀粉及食品发酵工业有机废液为原料,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借助酵母菌细胞合成的全价蛋白质(粗蛋白质含量大于45%)以及各种氨基酸、维生素、生长因子(UGF)。把秸秆粉碎后,用筛选和纯化的多株菌株微生物作发酵处理,利用酶解和微生物互生关系对秸秆进行活处理,使秸秆粗纤维分解转化成大量的粗蛋白质和氨基酸。将这些高蛋白产品经熟化制粒形成补充辅料或预混料供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要的猪只使用,可替代部分饲粮、鱼粉及肉粉等。对提高饲料利用率与转化率、改善饲料品质、促进生猪生长、提高产仔率、增强免疫力与抗病力、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饲养成本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在养猪生产中常用的生物饲料有微生态饲料添加剂、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微生物发酵饲料、饲用酶制剂、功能性氨基酸、功能性蛋白小肽、饲料酸化剂、益生菌、有机微量元素、纤维素等。
我国是养猪大国,又是兽用抗菌药物生产与使用大国。长期以来,兽用抗菌药物超剂量的滥用、不合理使用、违规使用原料药和不合格的复方制剂、使用人用的抗菌药物,又不执行休药期的规定等。结果造成动物源细菌耐药率上升,诱发“超级细菌”的出现;兽药在动物体内残留,药物的毒副作用加重,防治效果低下;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等。结果给动物健康与人类的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重大隐患。2018年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在2020年底以前药物饲料添加剂从饲料中消失,促生长用抗菌药物、人兽共用抗菌药物或易产生交叉耐药性的抗菌药物等都要逐步退出,不能再用在饲料生产中。兽用抗菌药物使用减量化要从饲料这个源头抓起,养猪场一定要严格执行,认真把兽用抗菌药减量化使用工作做好,为市场提供安全优质的猪肉产品,让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健康。
长期以来,许多养猪场在疫病防控中过度依赖疫苗免疫接种,轻视生物安全措施和科学的饲养管理。接种疫苗的种类越来越多、接种疫苗的剂量越来越大,一种疫苗的接种次数不断地增加;免疫程序不合理,一种疫病使用多家企业生产的不同毒株的疫苗接种,随意性很大。结果使猪群发生严重免疫麻痹与免疫耐受,以及其它副作用,最终造成免疫失败。同时也诱发猪场不同疫苗毒株之间与野毒株之间发生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强毒株,致使病毒毒力增强、致病力增高,从而对养猪场造成严重后果。疫苗免疫接种,只是动物疫病科学防控策略中的一部分,一定要科学合理地使用疫苗免疫接种,对免疫程序要进行优化。养猪场制定疫苗免疫接种程序时,一定要根据动物疫病防控的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当地动物疫病流行状况与规律、猪场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猪场疫病监测与抗体检测结果,参照使用疫苗的性质与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符合本场生产实际的疫苗免疫接种程序,有计划地实施免疫接种,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防疫效果。
动物疫病净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的集成创新,也是兽医卫生安全监管机制在行政执法、部门监管、动物防疫机构技术支撑服务、养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方面的融合联动和机制创新。养猪场实施疫病净化,清除病原、清除疫病发生的隐患,降低疫病发生的风险,是提高养猪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实现生态养殖,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当前养猪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途径。动物疫病净化措施的核心技术是优质安全有效的疫苗和鉴别诊断检测方法。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在全国初步建立起较完善的动物疫病监测检疫体系和支撑动物疫病净化的成熟技术,已经形成了在全国开展动物疫病净化的集成技术与专项检测净化技术,为开展动物疫病净化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农业农村部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条例》作出了对全国规模化养殖场主要动物疫病进行净化,采取“逐场推进,分层实施,技术集成,示范创建”的总体思路。坚持分病种、分阶段、分区域地开展净化。目前,规模化养猪场猪疫病净化的重点是种猪群,以猪瘟、猪口蹄疫、猪伪狂犬病、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等为主要净化对象。因为这些疫病是危害猪只最为严重的疫病,同时这些疫病均具有优质有效的疫苗和有效区分感染猪只与免疫猪只的诊断检测鉴别方法。故可通过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疫病监测与检疫发现患病猪只、感染猪只与免疫猪只,再通过淘汰阳性猪只,实施严格消毒无害化处理、培育健康猪群,以达到净化猪场疫病之目的。在净化策略上可结合国家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以种猪场为龙头,有计划地带动规模化养猪场和自然区域的净化。在净化方式上,要根据病种不同、感染程度不同、防控目标不同,分别采用垂直净化和水平净化两种不同的净化模式,以场为单位开展猪群区域性水平净化,探索“种、场、区、点”的净化模式。无论采取哪种净化模式,疫病的净化工作必须与养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饲喂优质的绿色饲料、禁止添加抗菌药物添加剂、科学的动物疫病防控综合措施和粪污无害化处理措施紧密相结合,才能有效地达到猪场疫病净化与根除的最终目标。当前国家应尽快制定动物疫病净化相关的法规和行政措施,进一步完善集成净化技术加以推广应用,建设典型示范猪场,同时要建立疫病净化评估体系与评估净化效果标准,发放一定的净化动物疫病的专项资金,支持与引导养猪场逐步走上动物疫病净化之路。
2.8.1 养猪场的疫病保健预防 养猪场在正常的生产中,可根据猪只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生产过程、猪场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不同的季节和环境的改变等,制定药物保健预防方案,有针对性地试试保健预防,以提高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这也是动物疫病科学防控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保健预防要选用能调节动物机体免疫功能、激活细胞再生系统、增强免疫力;能调节动物机体内各器官生理机能、解除免疫抑制;提高机体抗病力,并具有抗病毒、抗细菌、抗应激、抗氧化作用与清除机体内毒素作用的药物用于保健预防。比如目前兽医临床上使用细胞因子制剂、猪用干扰素、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4、MHC-Ⅱ类分子、免疫核糖核酸、高免球蛋白等;生物抗菌药物抗菌肽、溶菌酶、细菌素等;中兽药制剂如黄芪多糖、香菇多糖、灵芝多糖、红花多糖、甘草多糖等制剂;以及免疫增强剂、益生菌、益生元、酶制剂、酸化剂、功能性蛋白小肽等,都可以用于生猪的保健预防。
2.8.2 发病猪的治疗 猪群发生疫情时,及时诊断、确定病性。严重性传染病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扑杀、淘汰、隔离、消毒处理,不用进行药物治疗。对一般危害性不太大的传染性疾病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临床上可采用细胞因子疗法、抗病毒疗法、抗细菌疗法、免疫疗法、对症治疗与支持疗法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药物可选用细胞因子制剂、生物抗菌药物、中兽药制剂及免疫增强剂等药物,也可对症选用广谱抗生素实施对症治疗,控制好休药期。
养猪场疫病的科学防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猪场的多个方面。饲养遗传性能优良的种猪群,提供良好饲养环境与条件,重视动物福利,饲喂营养平衡的生物饲料,建立生物安全体系,确保猪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处于最佳水平;通过优质有效的疫苗免疫预防提高猪只的特异性免疫力;对猪群疫病坚持检测净化与实施合理的药物保健预防等,尽可能减少猪只感染疫病几率;同时要重视猪场科技人才与饲养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技术培训和队伍建设,这是搞好养猪场疫病科学防控的第一要素。只有这样才能使猪只健康生长并取得良好的疫病科学防控效果,从而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最终达到养猪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环境安全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