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徐庄实验小学 许文平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我们知道,小学数学中概念较多,是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开始,而只有正确地理解概念,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基于此,引导小学生正确、合理、迅速地理解概念是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众所周知,概念是数学教学中学生理解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其要重视概念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知识首先要从建立概念做起,在头脑中建立数的概念,才能弄清数量间的逻辑关系。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能够针对不同的数学概念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学生的课前预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前预习可以在脑中初步建立对概念所阐述意义的印象。例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两个概念时,学生通过预习初步建立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概念。同时,教师要加以引导与点拨,在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学习过直角与线段的概念,现在把这些知识进行组合,你能发现什么问题?”这样,就给学生区别这两个概念提供了方向:原来,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根本区别在于边长。通过这样对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对概念的辨别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数学教学中只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自如。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遵循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逐步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而达到发展抽象思维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认真分析,努力探求数学概念的含义。例如,在学习“圆周率”这个概念时,因为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所以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的过程,从中发现无论圆的大小如何,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 倍多一点,而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即“圆周率”。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感性认识,而且通过操作活动认知了圆的本质。这样的揭示过程让学生形成了“圆周率”的概念,也抓住了这个概念的本质。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该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并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提示概念的本质。
儿童的认知直观、感性,尤其是亲身参与的活动最容易引起儿童积极主动地思考。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亲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抽象的数量关系中归纳概括概念,从而达到真正理解概念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周长”这个概念时,就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现一个画面:跑操时全体学生沿操场跑一圈,一圈便是操场的周长。在教学“分数”这个概念时,首先让学生归纳出多种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获得感悟,也概括出了分母与分子的含义,并学会用分数来表示。在理解概念时对不懂的地方及时提出疑问,并开展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进行全面的归纳与概括,这样就让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学会从具体的知识情境中归纳出规律,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达到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深入理解的目的。
众所周知,数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为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来开展概念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内化概念。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要为学生提供实践与运用的空间。首先,要学会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来审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其次,要通过对概念的深入理解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这样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例如,在教学“统计知识初步”中的“众数”这个概念时,就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某鞋店要补充一批鞋子,请你帮助店主选择鞋号与品种,用什么数据作为参考?是卖出相应鞋号鞋子的数量的中数还是众数?这样的问题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众数”这个概念的理解。不仅如此,这样的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综合上述,在小学数学教学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开展概念教学,同时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理解概念、运用概念,从而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