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州市红米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0-12-17 15:40彭德勇周维群刘衍彬杨宋荣张元伟
耕作与栽培 2020年5期
关键词:红米州市加工

彭德勇,周维群,彭 雁,刘衍彬,杨宋荣,严 菊,刘 志,全 刚,张元伟

(1.六盘水市种子站,贵州 六盘水 553001;2.六盘水市马铃薯站,贵州 六盘水 553001;3.六盘水市农推站,贵州 六盘水 553001;4.盘州市农业农村局,贵州 六盘水 553537)

盘州位于六盘水市西南部,被称为贵州省“西大门”。东邻普安,南接兴义,西连云南省富源、宣威,北邻水城。全境南北长107 km,东西宽66 km,总面积4 056 km2。盘州市素来都有种植和食用红米的传统和习惯,为掌握盘州市红米产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情况,深入到盘州市旧营、淤泥、新民等乡镇,通过对红米种植基地、加工厂、合作社、农户及平台公司等实地调研,认为盘州红米种植面积稳定、品质好、发展前景可观;但在红米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 红米发展现状

1.1 种植环境及规模

盘州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5.2 ℃,年均无霜期271 d,日照时数1 593 h,年均降水量1 390 mm,雨热基本同季,低纬度高海拔、昼夜温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土壤富含矿物质元素,生产的红米富含单宁酸、锌、硒等矿物元素。盘州市红稻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淤泥乡、普古乡、保基乡、水塘镇、刘官镇、新民镇、旧营乡、保田镇等地;常年种植红稻433 hm2,总产稻谷产量超过220万kg。

1.2 生产及加工

目前,全盘州市只有贵州道谷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拥有一条年加工量在10 800 t左右的大型红米加工线,其余的稻谷均是农户用小型打米机进行小作坊式加工,不仅费时费力效率低,而且出米率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米的品质有所降低。

1.3 品牌建设及销售

盘州红米质量较好,具浅纵、横纹理,米色为深粉红至浅粉红色。蒸熟时谷香浓郁,米饭不粘不渣,饭粒饱满均匀,口感绵软,冷后不回生,饭粒有弹性。经检测,盘州红米直链淀粉含量≥85.0,水分≤13.5,蛋白质≥6.0,胶稠度≥80.0。贵州道谷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盘州”牌红米,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盘县淤泥河红米综合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淤泥河红米”,于2014年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销售市场主要分布在省内贵阳、盘县、六盘水、遵义等地,也有10%左右的产品远销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该合作社与知名电商阿里巴巴合作将红米产品投放到网店宣传销售并取得了不错的反响。红米产品供不应求。

1.4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盘州红米种植品种主要为地方常规稻,平均产量在350 kg/667 m2左右。2019年盘州红米市场价为16元/kg,总产稻谷在227.5万kg,总产值达2 548万元(出米率为70%),平均产值为3 920元/667 m2,与当地普通常规稻相比,新增产值为2 420元/667 m2,新增总产值为1 573万元。盘州红米良好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逐步带动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积极参与红米的种植,助力脱贫攻坚;同时红米的种植为养殖业、加工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和原材料,有力地促进了养殖业、加工业的发展。

农户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施用化肥,而是大量用农家肥、马铃薯秸秆和绿肥压田等传统施肥模式,辅以撒施生石灰杀菌消毒,采取农家肥+生石灰的施肥模式和马铃薯+稻、小麦+稻、油菜+稻 等种植模式,既改善了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衍,培肥了地力,又确保了红米的绿色有机无污染。

2 存在问题

2.1 传统粮食作物产业不受重视

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变化莫测,经济作物水稻等传统粮食作物却被重视不够。多年来盘州红米在品种提纯复壮和更新、扩大规模、基地建设、品牌创建、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几乎没有得到财政资金的投入,主要靠农民、合作社和企业自筹资金维持。

2.2 红米产业规模小

盘州市春旱灾害天气连年发生,而且还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另外再受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不足、机械化程度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盘州市大量水田被改为旱地,“田改地”现象非常普遍。如新民乡旧屯村的“万亩梯田”,现仅存1/3左右,其余的稻田均被改为旱地,种植精品水果。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盘州市种植红稻的水田仅有存433 hm2,规模较小。

2.3 红稻品种多而杂,退化严重

盘州市种植的红稻品种主要传统的地方品种,山里红1号、红优21、金马粘、小白粘霞黄粘、小白粘、青杆粘和小黑稻等。多年来农户都是自留种,没有进行提纯复壮和改良,红稻品种退化、杂乱现象严重,红米品质退化、产量低、食味变差。

2.4 加工设备落后

盘州红米目前仍处于初加工阶段,精深工处于起步阶段。除淤泥河红米加工厂拥有一台大型红米初加工设备外,其余稻谷均由农户用小型打米机进行小作坊式加工,整体呈现小、散、低的现象,加工技术低水平,质量差、加工效率极低。

2.5 产业化程度低

盘州市红稻种植基本上是以一家一户主各自为阵,分散种植和分散经营,没有统一品种、没有做到集中连片、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加工和销售,红米产业合作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链短。米质差异大、参差不齐,标准化程度低,品种繁杂多样;货源、销售市场不稳定,不能承接较大的订单,竞争力低下。这对盘州红米进一步销售到国内外的高端市场以及网络销售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降低了盘州红米的市场占有率。

3 对策建议

3.1 高度重视红米产业的发展

提高粮食安全认识,扭转“重经轻粮”的偏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和谋划,坚决做到“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合理发展粮、经、牧产业。把红米产业纳入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加以重视,从政策、资金、科技等方面进行扶持,在红米品种提纯复壮和更新、扩大规模、基地建设、品牌创建、产业链延伸等环节着手,推动盘州红米乡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等方面发展。

3.2 加强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六盘水市虽然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但由于春旱比较严重,望天水田比例较大,水田季节性缺水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水稻种植抗风险能力依然非常弱。因此,必须切实加大农田水利的建设力度,并保证工程质量,使得这些设施不成为摆设;避免“水改旱”现象越演越烈,扭转水田面积逐年下降的不利局面,稳定水稻播种面积。

3.3 加大产业资金扶持,推动红稻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虽然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投入很多,如种粮直补、良种补贴、水稻保险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不断加大,但分散到各家各户的补贴资金量少,使得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并没有充分发动起来。因此,必须加大对红稻种植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在种植、加工、品牌创建、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产品宣传等环节的投入,提高红稻种植的规模和标准,增加红稻种植的比较效益,提高农民种植红稻的积极性,为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3.4 对现有红稻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和改良

盘州市种植的红稻品种主要传统的地方品种,多年来农户都是自留种,红稻品种退化、杂乱现象严重。因此,增加科技投入、开展红稻品种科研攻关,对传统红稻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和改良,筛选适宜本地推广的优良当家品种。

3.5 推广普及科学种植模式,加大机械化应用力度

盘州红米采用的品种多为当地的常规种,由于常规水稻品种有“肥多即倒”的习性,适宜推广普及农家肥+生石灰的施肥模式和马铃薯+稻、小麦+稻、油菜+稻、绿肥+稻 等种植模式。推广普及产量高,品质上乘,口感佳的“山里红1号”红稻品种;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尽量少施或不施用化肥,而是以农家肥、马铃薯秸秆和绿肥压田等传统施肥模式,辅以撒施生石灰杀菌消毒,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衍,培肥地力,确保红米品质上乘、绿色有机无污染。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补贴的优惠政策,因地制宜地推广普及使用微耕机,机播、机插秧、机收等农机具,提高种植专业化程度,减少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比较效益。

3.6 延长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

依托平台公司购买红米加工设备,发展以稻米为主要原料的各种大米制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加强红米稻谷调质技术,降低加工的碎米率;碎米用于生产高应用性能的大米分离蛋白和多功能淀粉;用米糠提炼米糠油,提过米糠油后的米糠粕可继续深加工提炼出米糠蛋白、膳食纤维、肌醇、油脂,精炼后的副产品再提炼出卵磷脂、甾醇、谷维素等高附加值产品。

3.7 加大产业合作经营组织化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通过集中流转的方式,以合作社或平台公司为依托,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建立以标准化生产为依托的产业发展体系,形成“良种选育-订单种植-精深加工-产品名牌化-副产品综合利用”的新产业模式。同时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提高盘州红米知名度,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提高盘州红米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猜你喜欢
红米州市加工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杂志订阅单
认识“超加工食品”
自由曲面加工中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
广州市培正中学作品集
魔方
红米Redmi Note 7
红米怎么吃
红米S2:自拍最好手机
荷塘月色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