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友新
道德领导的关键在于校长,校长只有以德立身,才能以德立校,以德立学。校长道德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在校长职业生涯过程中逐步涵养、历练而成的,凝结着个体生命的实践经验与智慧,以及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
在当前的治校模式下,无论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考虑还是对校长自由裁量权的考量,加强校长的修养和道德建设都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上,校长行使管理权力有着复杂性、模糊性,再周密、完善的制度也难以一一作出具体详细的规定。校长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各种权力的行使基本上会受到个人的道德和良知的影响。可见,自由裁量权是对校长道德品行的最大考验。校长的自身修为尤其应侧重以下两点。
中国的知耻文化可以追根溯源到儒家德治思想中。孔子认为,德治之所以有效,关键在于它能使民众知耻。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以说,道德底线原则的最终实现,是由于民众具有耻辱感来完成的。孔子把知耻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就是说,一名官员不管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只知道自己领取俸禄是可耻的,应把个人的贫贱荣辱和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起来,把国家的振兴看作自己的一份责任。校长应该是这方面的表率。梅贻琦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样的比喻同样也可以置换于校长和教师。对于校长而言,不仅要以知耻感约束自己,为善去恶,有所不为,更重要的是以知耻感激励属下,营造氛围,激发全体员工振兴他们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
实践证明,一个满怀激情的、有专业理想的校长更可能达到卓越的境界。学校担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校长首先是一名业务精湛的教师,校长的专业精神、专业理想就是最好的示范。钻研精神是校长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重要的道德素养之一。校长的专业化发展引领着学校的进步与发展。好校长要有专业精神,最重要的是要有研究的习惯、引领的思想、超越的情怀。学校工作复杂,任务繁多,但仍应保持“享受教育、享受校园、学无止境”的工作与生活状态。
要使自己的学校在诸多学校中脱颖而出,校长必须使教职员工在思想上进行一定的提升,校长的首要任务是对教师思想的引领。这是一个交流互动、达成共识的过程。为此,校长要永不停止地建构丰富的精神世界,达到新的高度和广度,要引领教师为学生的成长量身定做合适的成长方案,让师生体验生命个体的快乐成长。
公正与仁爱对道德领导而言都很重要,但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并行的今天,达到二者的平衡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能不能把这两种伦理融合起来,是考验校长道德领导能力的标准之一。
我国传统社会是个伦理型社会,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仁爱思想就是从家庭关系中生发出来的,但儒家的仁爱伦理的发展需朝着超越家族界限的方向努力,从家庭中走出来。而西方国家是以契约为基础的法治传统社会,人们往往更关注利益的算计和利益分配的公平,忽略了社会不只是一个利益团体,更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因而有识之士建议将从家庭中生发出来的关怀伦理向上延伸,以对社会层面有所裨益。
道德领导视阈下的校长作为权力和资源的拥有者,应将关怀伦理与正义伦理放在对等的位置上。校长遵循仁爱伦理就是要尽心竭力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有所成,也促进每个教师专业的发展。在与他人的关系上,校长还要做到能宽容、不计较。那么,校长的领导行为如何体现出正义原则?这一原则首先表现在校长平等地对待学校成员,给每个教职工以平等的机会。学校的资源能不能平等地向全校教职工开放,是学校在制订人事制度时应考虑的伦理准则。校长在学校职务和岗位的安排上,应使员工感到公平、公正。其次,要关注学校的弱势群体。比如对新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帮助,很多新教师都是带着理想、热情和奉献精神走进学校,开始他们的工作的。他们相信自己会在工作中实现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相信他们的工作对社会是有贡献的,但由于处在职业发展的适应期,在教学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再加上个人的能力差异、社会的压力、价值观的冲突等,他们中的一些人会产生受挫的感受,会重新评估职业的价值及对工作投入程度。因此,校长要想方设法帮助新入职教师快速适应教师的身份与角色,提升职业能力和素养,让他们在职业生涯的旅途上走得顺利、通畅。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道德冲突最经常发生的地方之一。因而,学校领导应该保持一种系统观察的视角,协调各种利益群体的诉求,解决各种道德冲突。
对于校长而言,保持系统的视角意味着校长要成为服务型领导。作为服务型领导者的校长应同时扮演四个角色:楷模、愿景、调准及赋权增能。如果以航海作为比喻,楷模就是锚,领导者必须像锚一样秉持服务、贡献及尊重等基本的原则和价值;愿景则是航海地图,指示船的行进方向,明确目的地;调准是船舵,当舵转动时,整条船所有其他结构都要配合运转;赋权增能是船帆或船桨,船上每个人合作奋力将船驶往目的地。对于航海而言,锚、地图、船舵及船上人员的合作缺一不可。与之相应的,对于校长而言,楷模、愿景、调准和赋权增能也是学校系统运作良好所必备的条件。其中楷模是指校长自身的道德示范作用,愿景是指校长对学校发展方向的引领,调准是指学校发展中校长的及时把控,赋权增能是指校长为教职员工提供物质和精神动力,使之能增长才干,获得充分发展。
服务型领导的作用不全是部署监控,更强调引导下属。就如牧羊人要想生产的羊肉及羊毛品质优良,最好是走在羊的后面,让羊有机会迷路、玩耍、试探,这些羊群不会感到被过度控制、压抑沮丧;相反的,它们会感到自由、增能、提升、扩展,身体会变得更健康。羊群吃得多、睡得好、长得快,它们是真正地被引导。因而,对于校长而言,保持系统的视角,还意味着对教职工要更多引导,更少监控,真诚服务。
正如“教是为了不教”,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自主管理。校长要想方设法让教职员工热爱他们所依附的学校,坚信所从事的事业和所追求的愿景,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自觉地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教学与管理,自觉为学校的发展奉献智慧和力量。
在办学实践中值得注意的是,校长应该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者,而不是单打独斗的英雄,不能过度强调校长个人魅力,对校长的人格崇拜容易使学校成员盲目追随,助长校长的英雄气概,误导人们把办学成功之宝压在校长一个人身上。人都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不能保证英雄校长万无一失,而且一旦英雄校长时代结束,学校在没有英雄来继续领导时又会陷入困境,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