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滨江初级中学 张海霞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会将教学重心放置于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层面,既未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也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伴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日渐深入,素质教育也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应当意识到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还要结合初中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学习特点,创设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数学思维。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推动学习最有效的驱动者,不仅可以唤醒学生的记忆和想象,也有助于激发其丰富的感知,发散其思维,使学生可以饱含积极的情绪展开对知识的学习。同时,兴趣还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动手操作便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力举措。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其中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观察思考、对比分析以及互动交流等等。
例如,在带领学生分析平面图形的对称性时,针对“对称”的概念,直观的理论讲解方式并不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拿出提前准备的剪纸作品,例如对称的花边,然后带领学生展开认真观察,体会其所具有的对称美,同时鼓励学生展开大胆猜想:如何才能制作对称的花边?此时学生必然包含积极的情绪,踊跃地想要表现自己。当然,我们应当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机会,由学生自主尝试,即使失败犯错也没有关系。通过动手操作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和同伴之间展开有效互动,不仅可以了解对称的本真含义,还能够从中找到正确的剪裁步骤。上述环节结束之后,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关注图形的共性特征,使学生了解折痕就是图形的对称轴,接下来,便可以辅助其他图形,要求学生找到各自的对称轴。在这一完整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一步步地完成了对知识的验证和深化理解,自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直观感知。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问题教学已经成为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提前设置一系列问题,而且要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完全渗透于这些问题中,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发展思维、提高技能。将问题教学法引入动手操作,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能够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深入情境,以交流合作以及自主探究等一系列活动有效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及合作精神,还有助于全面提高学习效能。所以,在实践中,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从中选择有利于展开动手操作或者具备探索价值的关键知识点,以此为基础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者问题组,这样学生才能够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了解动手操作的任务,可以在问题的引领下展开自主探讨、自主解决,并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验证,体会到数学学习的魅力,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圆锥的侧面积”时,可以结合多媒体的示范,带领学生借助硬纸自主制作圆锥,完成之后再用剪刀沿着其母线剪开,反复观察圆锥的侧面积,然后设计提问:扇形的面积是否等于圆锥的侧面积?在计算圆锥侧面积的过程中,是否可以利用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便能够带着问题展开深入思考,着手操作计算,也可以在问题的驱使下紧扣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准确把握问题的突破口,发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初中阶段,学生大都具备较强的学习意识以及一定的操作能力,所以可以结合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活动,通过对学生的积极鼓励,使其可以借助动手操作深入探究相关知识点。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些操作建议,但是具体的操作过程仍然应当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的教学方法才真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才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探究操作活动:首先在一张白纸上剪下任意一个三角形,然后剪下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按照顶点的位置将其拼接在一起,此时学生就能够发现这些角形成了180 度的平角。为了体会数学知识的严谨性,教师还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对这个角度进行测量和验证。通过这种操作活动,不仅可以顺利引入三角形的内角和,而且使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这一知识点能够产生更深层面的把握和认知。
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会对整个学段的数学学习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就是应尽可能揭示数学知识的形成以及发展过程,带领学生选择多元的举措实现灵活运用和有效巩固,不仅帮助学生完善数学结构,也要促进自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保障高效的教学质量。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针对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已经成为一线初中数学教师所面临的关键课题,伴随着新课改进程的全面深入,教师需要立足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组织丰富的课内课外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兴趣,同时也能养成良好的动手操作的习惯,全面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