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容有度 言意共生
——评姜露老师的《赫尔墨斯与雕像者》教学设计

2020-12-17 13:02李惊梅
初中生世界 2020年32期
关键词:哲理寓言莫言

■李惊梅

恰如姜露老师在课堂开始引用的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的那句话所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这句话很形象地概括了寓言的特点:故事中蕴含着道理,轻松中带着启迪。这是寓言的魅力所在,也是人们喜欢寓言的原因所在。而对于初中生来讲,这种形式的文体,学起来兴趣颇浓,难度不大,但也容易使课堂显得单薄平淡,表面热闹,实质肤浅。姜老师这节课却上得很饱满,我觉得是因为她做了一件很巧妙的事,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扩容。

首先是给课文扩容。原文很简短,什么人什么事,一目了然。姜老师却能别具匠心,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做文章。她让学生演读,这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动态呈现,更注意启发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和神态动作,而不是一读了之,简单处理。赫尔墨斯第一次发问,显示了内心满满的自信,大有和最高的神一比高低之意;第二次发问,内心充满了自负;而第三次发问,已然有完胜的把握,简直就是自大了。当然,最后老板“白送”的回答无疑给了他当头一棒,人物的心理反应不言而喻,那就是自讨没趣。姜老师还要求学生用含有“自”的四字词语来概括,于文字的罅隙间生发出这许多有趣的意味,语文课就像是语文课了。而学生亲自登台表演加朗读,效果不知胜出看现成的视频多少倍。这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对课文的再创造。

其次是学生思维的扩容。上课伊始,姜老师从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入手,拉近学生与寓言的认知距离;最后巧用莫言的小故事,拉近寓言和学生的审美距离。姜老师兰心蕙质,首尾呼应,将学生的思维向前、向后延伸,形成一条完美的思维链条。此其一。其二,姜老师不满足于故事本身,而是启发学生逆向思维,如果不是三问三答,而是进来就问自己值多少钱,表达效果会怎样?这看似淡淡一问,却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如果直接问自己的雕像值多少钱,一问一答,无法构成故事,故事不存在,寓意便无法产生,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姜老师的处理就将语言的本质特点——寓意包含于故事中,形象直观地展现了出来,胜过无数说教。其三,姜老师还善于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她没有将莫言和书商的对话全盘托出,而是分段呈现,一步步诱导学生去完成对这个故事的补充和思索。这样既创设情境,又不固化情境,而是由着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斟酌、补白。

再次是哲理的扩容。寓言简短的故事里,深藏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其中哲理才是语言的灵魂。姜老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没有在故事本身过多纠缠,而是从文本出发,带领学生链接生活,用《莫言与书商》这个富有时代特点、嘲讽世俗风气的小故事,让学生再次明白寓言是永生的,是生命力顽强的,是所有人的精神读本。你看啊,课文是古代的,国外的,神的;而扩容的是当代的,中国的,人的。都是询问价格,都是一问三答;同样的情境,但蕴含的哲理却不尽相同。课内外材料遥相呼应,姜老师用得恰到好处。由此及彼,由文本到生活,寓言的外延扩展,内涵也无限延伸,跨越时空,值得玩味。还有,最后的推荐阅读——钱锺书《读〈伊索寓言〉》,用意也是在于激发学生对寓言的阅读热情和对哲理的探求欲望。

总之,我认为姜老师这堂课紧扣故事和哲理两个关键词,巧妙有度地加以扩容,组织课堂教学,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初步领略了寓言“意在言内”和“意在言外”的魅力所在,最终达成了寓言学习“言意共生”的美好境界。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她让我感受到了寓言、语言以及语文课的美好,我必须为她点赞。这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猜你喜欢
哲理寓言莫言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
莫言与鸟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