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亚军
居家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因为新,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来不及规划居家学习的课程体系并制订具体可操作的行动方案,也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所以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大批教师从有限时空的教室走向了无限广阔的网络平台,将原本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变成了开放多彩的“线上教学”和“空中课堂”;学生从相对线性的平面学习走向立体的多面学习,充分利用技术平台的回访功能随时学、反复学;线上学习的打卡功能使家长监督孩子学习的力度明显放大。这让居家学习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也因为新,在操作实践过程中就会遭遇各种各样无法预设的问题。我国虽然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方面有了大量的投入,但无论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融入度和保障度,还是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以及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课程设计,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有些地区网络没有覆盖而导致无法上网。例如某省的一个山村,由于村里没有网络信号,学生们徒步5公里到附近山顶的简易帐篷里上网课。当时该地气温已达零下10摄氏度。视频中,十几名小学生均未戴口罩,他们蹲坐在泥地上,边看手机边写字。于是有人诘问: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停学”,到底是帮助孩子,还是伤害了孩子?此外,还有网上课程如何规划好教学内容与评价,家长如何监督学生学习等问题。
还是因为新,我们忽视了对居家学习的核心关切——在广阔的开放空间里,如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在真实的情境中,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由地学,个性化地学,最终帮助他们形成真实的学力?目前的居家学习,仅仅是将原本在课堂上的学习,转变成网上的学习。它只不过是场景的转换,学习的价值取向没有变。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普遍关注的是学生居家学习的时间长短,以及通过网络学习掌握了多少知识,追求的还是学生在今后的考试中能否取得优异的成绩。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有机融合一定会提高教育生产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技术支持的学习,其效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被放大;同时,技术不能代替教学,但先进技术如果与教学有机融合,平庸的教学是可以被改变的。但如果我们忽视居家学习的核心关切,那一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最需要突破的是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力提升的问题。
当把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力提升作为居家学习的核心关切和关键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寻找突破的路径。
首先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能力。
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说:“未来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将不再取决于他已经知道多少,而是看他怎样才能学到更多,这便是知识劳动者的一个显著特征。”可见,学习的价值不只在考试。其核心观点有两个:一是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它彰显的是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二是教师能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帮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它体现的是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引导性。这就要求学生为适应未来而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能力。
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认为:“考试,只是考一个人的记忆力,考的是运算技巧。这并不是学习的重点。学习的重点是培养能力。”他在访问中国科技大学时,面对听讲座的学生,用一名上海籍学生和一名非上海籍学生作比,诠释了学习的意义。李教授告诉非上海籍的学生:“你没去过上海,现在给你一张上海地图,而明天考试的内容就是画上海地图,要求标出全部主要街道的名称。”而这一考试的内容并不告诉上海籍学生。第二天,考官叫这两个学生来画地图,谁的地图画得好一些?再过一天,考官把他俩都带到上海市中心,并且假定上海市所有的路牌都被拿掉了,他俩哪一个能从上海市中心走出来?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考试中,地图画得好的一定是那名没去过上海的同学;而在实践中,能走出上海市中心的一定是那名上海籍同学。李教授最后说:“我们搞科学研究,就是在没有路牌的地方走路。只有多走,才能熟悉。你地图虽然画得好,考试可得100分,但是你走不出来啊!所以,真正的学习是培养自己在没有路牌的地方也可以走路,并且最后能走出来的能力。这才是学习最本质的东西。”这段话不仅精辟,而且形象。它告诉我们,考试成绩并不是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志,而学生学习好坏的根本在于有没有能力。
其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教育研究的结果,还是学生的学习实践,两者都表明:学习的前提是兴趣和爱好,而高质量学习的关键是学生对自身的挑战性期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也有不同的挑战水平。对有的学生来说,从没兴趣、没爱好,到有兴趣、有爱好是挑战;对有的学生来说,由不会到会是挑战;对有的学生来说,追求卓越是挑战。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对自己的挑战性期望,才能有不断进取,获得优异学业的动力。每一个学生也只有产生了对自己的挑战性期望,才能有学习的自觉、自信和自学的要求。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自觉,没有自信,不会自己学习,他就始终摆脱不了灌输式的被动学习,而且学得非常艰苦。
当居家学习仍然是学校教学内容的翻版,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能让学生产生对自身的挑战性期望时,那么学生不仅学得很苦,而且不会有任何乐趣,也一定不会有期待中的效果。
再次是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
一位语文教师上了一堂“抗疫标语里的语文”网课,该网课不仅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引起无数家长的参与,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的一个话题是:“在这次新冠疫情爆发后,日本很早就主动援助我们。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们除了捐款捐物,捐助词写得也很有水平——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同气连枝,共盼春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教师的问题是:“你能利用网络资源或其他文本信息,说出日本捐助词的出处和文化意蕴吗?”
教师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意料之中的是,很多同学从不同的途径找到了相似的答案。例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出自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时的一句偈语,意思是: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这句话也被视为中日友好的象征。在意料之外的是,有的同学还找到了文言短文《鉴真东渡日本》,介绍了鉴真的生平;有的同学详细描述了鉴真六次东渡的不平凡经历……这些意外的内容,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面对新冠疫情意外爆发的现实世界,有太多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资源和值得探究的问题。珍爱生命,尊重自然,家国情怀,英雄精神,公民素养,正义良知……各种专题,都会成为有意义的课程资源。学生直面这些问题并积极参与问题解决,包括界定问题、制订计划、采取必要措施、对研究结果进行反思等等。学生从中不仅能获得参与的乐趣,更能获得课程学习经验。学生在学习与探究中,不仅获取了知识,也发展了思维,提升了能力,生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学习必然是引人入胜的。
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荣誉主席李·舒尔曼教授曾经说过:“学习始于意外。”“意外”最大的特点是事件的不可预见性、情境的复杂性以及发展趋向的不确定性。面对“意外”,如果我们依然用高度控制性的课程观来组织教学,而且教学与现实的“意外”不沾边,那么学生的学习依然不能摆脱被动接受的命运。我们必须营造一种开放式的课堂,引导学生关注意外事件中所产生的一切学习要素,因为应对“意外”是成长的重要途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让学生从意料之外的事件中获得成长,这是责任,也是挑战。上述语文教师的网上教学,就是一种成功的挑战和突破的案例。
最后是提升线上学习的温度。
教学是有温度的,而技术工具是冷冰冰的。我们要放大技术支持学习的效应,使教师的教学温度和学生的学习温度通过网络平台得到传递。我们不要逼着学生每天打卡,不要催着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而是要让学生感觉到线上学习充满情趣。只有教师有教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只有教师设计出有温度的学习问题,才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温度。
有一位数学教师每天都充满激情地投身网络教学,他经常要求学生利用网上海量的信息去完成跨学科的题目。例如,首先他要求学生通过网上资源,收集自武汉封城到3月5日这段时间的几组数据:1.因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的人数,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的治愈人数,以及被感染者总数。2.全国驰援武汉抗疫的医务人员人数,全国各地支援武汉的物资总数,以及国外支持中国抗疫物资总数。3.治愈各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所花费的人民币数额,医务人员防疫装备所需的人民币数额,其他相关的抗疫花费。其后他要求学生完成具体的任务:1.用具体的数据说明我国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工作力度。2.你如何看待我国举全国之力进行的抗疫斗争?3.谈谈你对抗疫斗争的认识。
这种学习,不以学科知识的获取为目标,而是一种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并形成思维能力的学习;这种学习,不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是一种探究式的跨学科的学习;这种学习,不仅有情感温度,而且还具备态度、价值观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