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买生
(湘潭市农业农村局, 湖南 湘潭 411104)
自2018年8月3日我国辽宁沈阳发生第一起非洲猪瘟疫情以来,短短1年多的时间,疫情扩散到全国除台湾外的几乎所有地方,截止到2019年10月16日为止,国内共发生疫情157起,扑杀生猪119.2万余头,但目前疫情还未控制住。可以说,非洲猪瘟病毒已在我国定植,要根除非洲猪瘟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对这种流行近100年、无药可治、暂无疫苗可防、对生猪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的疫病,唯一的办法就是完善生物安全措施,杜绝非洲猪瘟病毒进入养猪场所。地方猪种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种质创新培育新品种猪的原始育种素材。中国是世界上地方猪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共有地方猪种82个,每个地方猪种就是一个生物基因库,弥足珍贵。如何在常态化非洲猪瘟存在的情况下,保护好地方猪种种质资源迫在眉睫。笔者以及团队在沙子岭猪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防治非洲猪瘟的技术措施,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功。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921年首次在非洲的肯尼亚发现非洲猪瘟,家猪和野猪均可被感染,到目前为止全世界都没有研制出有效的疫苗和有效的治疗药物。该病毒的主要特点是耐酸不耐碱、耐冷不耐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健康猪与患病猪或污染物直接接触,带毒的蜱等媒介昆虫通过叮咬也可传播。各年龄阶段的猪感染了非洲猪瘟病毒后,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可高达100%。非洲猪瘟对生猪产业造成的危害是毁灭性的。研究表明,地方猪种总体来说,抗病力高于外来猪种,但对非洲猪瘟并没有特异的免疫力。因此,针对非洲猪瘟病毒的特点及传播途径,只有采取有效措施,防控好非洲猪瘟,才能保护好我国地方猪种质资源。
沙子岭猪是原产于湘潭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是养猪生产中的珍稀遗传资源,已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1984年以来,湘潭市在保护沙子岭猪基因资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国家级沙子岭猪保种场,集中饲养保存沙子岭种猪300多头。30多年来,对沙子岭猪进行了持续保种、种质研究和湘沙猪配套系选育工作,在妥善保护种质资源的前提下,科研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历时10年选育的湘沙猪配套系通过了原农业部组织的专家现场评审,市场前景广阔。同时,近年来沙子岭猪产业开发形势也很好,湘潭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沙子岭猪特色产业开发,将加快推进沙子岭猪特色产业开发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中。2017年市政府成功引进新湘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与湘潭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湘潭新湘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对沙子岭猪进行全产业链开发。在目前非洲猪瘟病毒已在我国大面积扩散和定植、防控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做好沙子岭猪种质资源的持续保护工作显得极为重要,如果因为对非洲猪瘟防控不力,沙子岭猪感染并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将严重影响沙子岭猪种质保护、产业开发和特色品牌打造,甚至影响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严防死守,创新保种方式方法,确保沙子岭猪不受非洲猪瘟的影响,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非洲猪瘟可防可控,只要高度重视、提振信心、压实责任、敢于担当、措施到位,沙子岭猪受非洲猪瘟感染的风险完全可以规避或降到最低。
2.1.1 采取的行政措施
为确保地方猪保种场和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的生物安全,2018年10月,湖南省财政紧急安排非洲猪瘟防控经费,用于全省转移处置保种场和核心育种场周边3 km范围内农户养殖生猪的补贴。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湘潭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两场保护领导小组,明确县级领导牵头联系保种场,直接指导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同时,按照省里的统一要求,制定了保种场周边生猪转移补偿方案,及时清退转移了猪场周边3 km范围内的生猪。建立监管长效机制,明确当地易俗河镇动物防疫站,加强对保种场周边生物安全监管,定期对猪场周边环境进行消毒;在猪场周边道路两端设立消毒检查站,安排人员值守巡查,禁止运猪车辆从猪场周边经过。
2.1.2 采取的技术措施
沙子岭猪保种场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制定并严格按照《防控非洲猪瘟管理制度及操作规范》要求,强化责任,狠抓落实。重点做好了这几件事情:1)围墙由通透式改为全封闭,防止老鼠等动物进入场内。2)对猪场所有猪舍进行了自动化饲喂升级改造,猪舍安装纱窗、吊项,堵塞鼠洞,认真做好“三防”(防鼠防蚊防虫)工作,防止蚊蝇等生物媒介进入猪舍。3)定期用烧碱或生石灰对全场进行消毒,彻底杀灭病原体。4)严格控制人员出入,员工进猪场前必须在指定地点净化3 d、经消毒、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饲养人员进猪舍时,必须换工作服、水鞋,戴手套和口罩。5)所有进入猪舍的物资(饲料、用具)必须在猪舍门口进行消毒。6)在离猪场3 km外的地方设立洗消中心,饲料、物品经消毒后再运入猪场。7)定期检测,每周抽取唾液样和环境样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掌握猪群健康状况。
2019年7月份以来,在周边省区非洲猪瘟疫情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湘潭市政府高度重视,指示市农业农村局研究制定异地分散保种方案。对此,市农业农村局迅速成立沙子岭猪防控非洲猪瘟专家指导小组,及时制定了异地分散保种技术方案,并以“市防指”名义下发各县市区园区执行。指定湘潭市家畜育种站负责沙子岭猪异地分散保种工作任务。至2019年8月底已按要求在湘潭县、雨湖等偏远乡镇异地分散保存200多头母猪、25头公猪,目前保种猪生长正常,异地分散保种取得初步成功。此外,为降低保种场保种群体的饲养密度,经市政府领导同意,成功向已长期停养的原鹏扬种猪场紧急转移近800头沙子岭仔猪,减轻了保种场集中保种的压力,也增加了保种成功的保险系数。
鉴于非洲猪瘟已在我国多地扩散并定植,近期内要根除非洲猪瘟很难,加上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还不健全,非洲猪瘟传入的可能性很大,生猪受感染的风险也很大。为保护好沙子岭猪种质资源(包括我国所有地方猪种),促进产业开发,造福子孙后代,必须进一步明确保种的目标,创新保种工作思路,建立非洲猪瘟防控长效机制。
生物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失去了就不能复得。要确保非洲猪瘟背景下沙子岭猪种质资源长期有效保护,必须采取行政、技术、市场等综合防控措施,调动各方保种积极性,实施集中保种与分散保种相结合;政府保种与企业保种相结合;活体保种与生物保种(遗传材料保种)相结合。沙子岭猪保种的目标是活体保存2 000头种猪(其中公猪15个家系30头);长期冷冻保存种公猪精液2万头份,保存体细胞500份,保存耳组织样300份。
防控非洲猪瘟,保护地方猪种,政府要统筹规划,充分发挥政府保种的公益职能,安排专项保种资金,在保护好现有国家级沙子岭猪保种场的前提下,尽快选址建设1~2个备份保种场和2个原产地保护区。沙子岭猪保护区可选择在湘潭县青山桥、石鼓、分水等偏远乡镇,按照国家级保护区建设要求,每个保护区保存沙子岭种猪1 000头以上,由农户分散多点饲养,对饲养沙子岭保种母猪可按每头每年给予800~1 000元的纯繁补贴,对饲养沙子岭保种公猪的每头每年给予4 000元左右的饲养补贴;需签订保种合同,明确保种户的责任,市家畜育种站应做好保种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控工作,严格按选配计划配种与留种,建立种猪系谱与保种技术资料档案。备份保种场可由科研事业单位或开发企业承担建设任务,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养殖场规模为500头左右的基础母猪,保种事业单位和开发企业具体负责保种和猪场的生产经营管理。
利用生物技术保存遗传材料,是活体保种的重要补充和技术延伸。目前,猪冷冻精液、体细胞克隆等生物技术非常成熟,四川农业大学利用体细胞已成功克隆出青峪猪。要尽快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三年行动方案》和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国家级地方猪遗传材料采集保存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迅速与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在成功采集冷冻保存5 000多头份沙子岭猪精液的情况下,制定了沙子岭猪遗传材料保存方案,基本完成了沙子岭猪卵母细胞、耳组织样品以及肠道菌群的冷冻保存任务。同时,要定期开展沙子岭猪冷冻精液纯繁配种,以检验冷冻精液的质量和保质期;开展沙子岭猪克隆技术应用研究,掌握体细胞克隆技术的应用操作方法和要点;开展沙子岭猪全基因组分析,挖掘特色基因并进行特色基因定位,为开展沙子岭猪特色性状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湘潭市高度重视沙子岭猪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湘潭市农业农村部门的科技人员经过10多年艰苦攻关,以沙子岭猪与引进猪种为育种素材,培育出了优质高产高效的湘沙猪配套系;湘潭新湘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20亿元,规划建设60万头优质猪良种繁育体系,配套开展屠宰加工、冷链配送、电子商务,实施“三产融合”发展,打造沙子岭猪特色品牌。湘潭新湘农将在湘潭县、湘乡市选址新建2个湘沙猪配套系原种场(母本原种场和父本原种场),3 个扩繁制种场,采用公司带农户的方式,新建20个杂优猪养殖场基地。通过政府对沙子岭猪特色产业发展的引领,通过湘沙猪配套系的大量推广,带动作为配套系母本的沙子岭猪的大规模饲养,提高广大农户养殖沙子岭猪的积极性,扩大沙子岭原种猪的养殖量,从而促进沙子岭猪遗传资源的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