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汉春,周 磊,高元元,白光烨
(1.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疾病防控研究室,北京 100193;2.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兽医卫生防检站,北京 101300)
2019年,非洲猪瘟继续肆虐,造成我国生猪产业损失巨大。生猪存栏急剧下降,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上涨,动保行业、饲料行业等也受到严重影响。与往年相比,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行性腹泻、猪伪狂犬病、猪瘟等重要猪病的流行与发生比较平稳。规模化生猪养殖企业通过强化生物安全体系与措施,不仅有效防控了非洲猪瘟,而且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行性腹泻、猪伪狂犬病等的防控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9年,非洲猪瘟继续扩散与蔓延,呈现疫情涉及范围广的特点。累计报告疫情64起,其中生猪疫情62起、野猪疫情2起,疫情涉及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黑龙江、江苏、甘肃、宁夏、湖南、广西、山东、云南、河北、内蒙古、陕西、四川、重庆、湖北、新疆、西藏、海南、贵州、青海和辽宁。与2018年相比,新增报告疫情省(市、自治区)8个,包括甘肃、宁夏、广西、山东、河北、新疆、西藏和海南;11个省(市)无报告疫情,包括吉林、北京、天津、山西、河南、安徽、浙江、上海、江西、福建和广东。
从2018年8月初至2019年4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非洲猪瘟疫情扩散至大陆的31个省(市、自治区)。很显然,对于高度接触性、传播速度慢的非洲猪瘟而言,一些因素在我国疫情的扩散、蔓延与传播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造成疫情扩散的主要因素包括:感染猪和带毒猪的调运与销售;发病猪的私自屠宰造成猪肉及其制品污染;污染猪肉及其制品的调运与销售;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的泔水与餐厨剩余物进入生猪养殖环节;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的运输工具及其物资;受到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的饲料(包括原料、原粮)和猪源(如血液)饲料制品。这些因素也是造成非洲猪瘟病毒跨区域长距离传播的重要因素。此外,非洲猪瘟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能力极强,由于隐瞒疫情、不上报疫情以及私自处置疫情现象的存在,不按《非洲猪瘟应急实施方案(2019年版)》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导致一些生猪养殖地区和养殖场环境受到污染。特别是在南方地区,2019年上半年雨季造成环境、水源、地下水受到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的现象极其严重。
发生非洲猪瘟的猪群仍呈现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从2019年报告疫情的相关数据的初步统计表明,非洲猪瘟的发病率介于0.38%~100%,病死率介于2.38%~100%;在报告的62起生猪疫情中,有38起疫情的病死率达50%以上,有17起疫情发病猪的病死率达100%。2019年,有2起野猪报告疫情,因此,一些地区的野猪已经受到非洲猪瘟病毒感染,今后加强对野猪疫情的监测及对有野猪地区的环境控制十分必要。
2019年,非洲猪瘟的防控成为重中之重的任务,规模化生猪养殖企业在引种、运输工具、人员、物资、饲料等环节强化了猪场生物安全与综合防控措施,加强了养殖场周边环境及猪场内环境的卫生消毒,同时种猪交易与生猪流通大幅度减少,对于阻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及其他病毒性疫病的传播起到了十分有效的作用。与非洲猪瘟发生之前相比,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流行与发生比较平稳,许多规模化养殖场减少了减毒活疫苗免疫的频次,有利于该病的稳定控制。2019年,我们应用商业化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对北京、山西、山东、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江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广东、广西、福建、安徽、陕西、四川、重庆、浙江、云南、天津等22个地区(省、市)176个猪场进行了PRRSV抗体的监测,累计检测血清样本13 606份。检测样本的总阳性率为83.91%,与2018年相当,监测的猪场中无抗体阴性场。采用RT-PCR对405份临床组织和血清样本进行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ORF7基因的阳性检出率为29.38%,与2018年(43.42%)相比,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检出率明显降低,提示:我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呈现下降趋势。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毒株类型仍以基因2型谱系1的类NADC30为主,感染较为普遍。此外,减毒活疫苗毒株在猪场的循环与传播、演化与返强以及与类NADC30的重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一些猪场的毒株呈现多样性。
在临床上有猪瘟疫情发生,但呈散发,存在猪瘟病毒野毒污染的猪场时常可见猪瘟病例,易与非洲猪瘟相混淆。我们应用商业化猪瘟病毒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对北京、山西、山东、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江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广东、广西、福建、安徽、陕西、四川、重庆、浙江、云南、天津等23个地区(省、市)168个猪场的13 202份血清样品进行了猪瘟病毒抗体的监测,结果显示样本的总阳性率为80.57%,猪瘟疫苗的免疫状况好于2018年。采用RT-PCR对252份临床病料进行了猪瘟病毒核酸检测,其阳性检出率为3.97%,与2018年(9.42%)相比,猪瘟病毒的检出率明显下降。
总体而言,猪伪狂犬病比较平稳,但有散发疫情发生。我们应用商业化猪伪狂犬病病毒gE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对北京、山西、山东、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江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广东、广西、福建、安徽、陕西、四川、重庆、浙江、云南、天津等23个地区(省、市)178个猪场10 201份血清样本进行了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感染gE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检测样本的总阳性率为32.22%,各地区猪场gE抗体阳性率介于3.14%~86.9%,gE抗体阴性猪场占27.53%(49/178)。采用PCR对285份临床样本检测结果表明,猪伪狂犬病病毒阳性检出率为5.96%。对山西、山东、内蒙古、辽宁、江苏、河北、广东、广西、陕西、天津等10个地区(省、市)55个猪场的2 610份血清样本进行了gB抗体检测,总阳性率为91.38%。与2018年相比,猪伪狂犬病阴性猪场数量的比例显明增加(2018年为21.67%),猪场gE抗体阳性率略有降低(2018年为33.62%),猪伪狂犬病病毒检出率明显下降(2018年为8.89%),提示:猪伪狂犬病病毒的感染呈现下降趋势。
虽然猪流行性腹泻呈常态化,但与非洲猪瘟发生之前相比,猪场的疫情比较平稳,其流行、发生及危害程度大幅度减轻。
猪场的细菌性疾病仍以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为主,与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以及继发感染是主要的临床表现形式。在规模化猪场,口蹄疫控制较好,以散发为主。我们采用商业化猪圆环病毒2型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对北京、山西、山东、黑龙江、吉林、江苏、江西、湖南、河北、广东、广西、福建、安徽、陕西、四川、重庆、浙江、云南、天津等19个地区(省、市)89个猪场的7 942份血清样本进行了猪圆环病毒2型抗体检测,总阳性率为62.72%;用PCR技术对316份临床样本猪圆环病毒2型核酸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检出率为23.73%,与2018年(46%)相比,呈明显下降趋势。此外,虽然一些猪场存在塞内卡谷病毒感染、猪丁型(δ)冠状病毒感染,但无严重的临床表现。
非洲猪瘟已重创我国生猪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已成为目前恢复生猪生产和生猪产业今后发展需要面对的重大猪病,防控非洲猪瘟是首要而又艰巨的任务。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对环境的抵抗能力强,一些地区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源与污染源一时难以彻底消除,加之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防控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非洲猪瘟疫情形势仍然严峻,疫情仍会持续并呈现常态化。特别是非洲猪瘟病毒污染重的南方地区,到了雨季,发生严重疫情的风险极大。
随着生猪养殖企业和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理念的树立和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实与强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流行性腹泻以及猪瘟的流行与传播将进一步得到有效控制,猪群的感染率会进一步下降,不会出现大的临床疫情,但仍然会有散发或临床病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类NADC30仍继续流行,在一些仍在继续使用减毒活疫苗的规模化猪场,其演化毒株与重组毒株会继续产生,不排除出现返强毒株或新流行毒株的可能。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等仍比较常见。
非洲猪瘟疫情仍然比较严峻,切实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极其重要,以保障恢复生猪生产。生物安全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防控非洲猪瘟的最有效手段。规模化养殖场应坚持不懈地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严格执行引种监测与隔离,控制运输工具、进场物资、人员、饲料等,将非洲猪瘟阻挡在猪场外。新建猪场应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合理设计与布局。对于发生过非洲猪瘟疫情的猪场,应对猪场进行改造和重新规划与布局,完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并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估,为复产创造条件。
消灭传染源和消除污染源对于非洲猪瘟的防控至关重要。猪场一旦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应严格处置。停止任何疫苗免疫接种,及时封闭猪舍和猪场,限制生猪移动,禁止发病猪和感染猪进入运输、交易和屠宰环节。在分析传染源、准确诊断与检测的基础上,采取精准清除,及时清除发病猪和感染猪,并对粪便、污水、污染物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毒扩散和污染环境,对猪场(猪舍、用具、物品、环境)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
在强化生物安全措施的同时,应做好猪瘟、猪口蹄疫、猪伪狂犬病的疫苗免疫防控工作,尽量减化免疫程序、减少疫苗免疫频次,避免过度免疫。种猪企业应继续推进猪伪狂犬病、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净化工作。
规模化猪场应开展塞内卡谷病毒、猪丁型(δ)冠状病毒等新出现病原感染状况的实验室检测和临床监测,关注与之相关的临床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