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纯彬
(重庆两江新区第二人民医院 重庆 400000)
肺动脉栓塞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达20%以上,肺动脉栓塞患者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可以大大降低其死亡率。长期以来,X 线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重要标准。但是,该项造影技术需要进行创伤性检查,因此难以广泛应用于临床环境中。需要加强对肺动脉栓塞影像学的研究与诊断工作的重视,更好的选择疾病的诊断方法,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后续临床有效治疗提供重要保障。
X 胸片检查是一种临床常用的肺动脉栓塞诊断标准,具有经济、方便和实用的特征。肺动脉栓塞疾病通常表现为多发性及双侧性发病特征,下肺发病规律多于上肺,右侧发病案例比左侧发病案例多。肺动脉栓塞疾病早期通过X 线检查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一般在发病24 小时左右后出现X 线症状。患者当一侧肺动脉或者肺叶肺段动脉栓塞时,会造成患者相应一侧或者区域性肺缺血问题,表现为肺血管纹理纤细稀疏以及消失,另一部分肺野透亮度增强,最典型的表现为患者右下肺动脉增粗,间接的表现包括肺动脉段突出以及右下肺动脉横径增宽等。肺动脉栓塞的X 线胸片的表现有很多种,相对比较典型的表现较为少见,很多都是一些非特异性的表现,例如,胸腔积液、心脏增大、横膈升高、肺浸润影、肺门影增大等。还有的肺动脉栓塞X 胸片没有任何的异常表现,容易出现漏诊或错诊的形象[1]。
核素肺灌注成像是结合患者体内肺部局部放射性分布技术缺损来反馈该区域血流的流动性,判断是否存在血流减少,进而能够判断出该区域肺血管是否存在狭窄堵塞改变,该项技术并不是直接的观察患者体内血管腔的大小以及血栓的形态。所以,很多能够引起肺部血管狭窄的疾病,例如肺炎和肺纤维化都有可能造成此种改变,仅仅凭借肺灌注显像技术诊断肺动脉栓塞疾病的特异性比较低,容易存在误诊和漏诊的问题[2]。肺动脉栓塞患者局部支血管是通畅的,所以,核素肺通气的形象大致是正常导致核素肺通气显像与灌注显像不匹配,很多可以引起患者体内肺动脉血运障碍的疾病也可能会造成患者局部肺通气功能的受损,而引起通气和灌注匹配异常的现象。通过核素肺通气和灌注成像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显著提升肺动脉栓塞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在肺灌注显像正常时,可以基本排除肺动脉栓塞疾病,但是也有个别的病例中肺动脉血栓腹壁血管腔并没有出现完全堵塞,仍然有血流通过,会造成灌注显像基本正常而造成假阴性的问题。
肺栓塞螺旋CT 血管造影采用的是滑环CT 技术,该项技术具有无呼吸运动伪影、扫描时间短、检查效率高的特点,对于肺动脉栓塞疾病有着较高的准确诊断率。将肺动脉造影技术与螺旋CT 扫描技术联合,可以提高肺动脉栓塞疾病的诊断速度和诊断效率。肺动脉栓塞直接征象表现为患者血管中心线以及细小的充盈缺损以及肺动脉壁不规则增厚,间接表现为肺动脉高压中心肺动脉扩张,伴随着相应肺脏的梗死,表现为图像中楔形高密度影。还有的患者会表现出心脏增大和右心室功能不全、胸腔积液以及肺叶膨胀不全等。在临床肺动脉栓塞疾病诊疗过程中,螺旋CT 血管造影技术是诊断肺动脉栓塞最为直观和可靠的检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溶栓疗效。当前,绝大多数医院已经将螺旋CT 血管造影技术作为肺动脉栓塞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取代了原有的有创肺动脉造影检查以及核素扫描技术[3]。螺旋CT 血管造影技术难以实现心脏内部结构扫描,也无法为医护人员提供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对此,必须要采用新的CT 扫描技术了解患者肺动脉管腔和管壁的情况,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精准的评价。
电子束CT 诊疗方法是一种新型无创检查方法,该项检查技术具有图像清晰、扫描速度快、安全迅速、无伪影的特征。可以对患者肺动脉的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观察,也可以利用电影扫描对患者心功能进行测试,在必要条件下能够自动完成三维重建。电子束CT 扫描技术与造影技术相比,特异性和敏感性得到大提升。肺动脉栓塞临床检查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对于一些急症和重症患者更加的方便和安全。电子束CT 扫描技术可以判定患者体内肺动脉栓塞累积的部位以及范围,能够针对肺动脉进行逐级分析,因此,能够明确病变的位置。根据肺动脉栓塞疾病电子束CT 扫描结果来看,患者普遍存在肺动脉受累部位广泛以及自主肺动脉制造肺段动脉各级肺动脉受累问题,肺叶动脉双侧中间段动脉以及肺段动脉受累均比较高。利用电子束CT 扫描的数据可以判定患者肺部肺动脉栓塞的形态和程度,这也是临床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能够直接观察患者肺动脉壁以及肺部腔内的情况。CT 扫描直接征象是患者肺动脉内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或许存在血栓与动脉壁融合而呈现不规则增厚的现象。电子束CT 扫描图像中,肺动脉充盈缺损主要分为部分充盈缺损、腹壁充盈缺损、轨道形充盈缺损以及完全闭塞充盈缺损这四种。
综上所述,加强对患者肺动脉栓塞影像学诊断和进展的研究对于临床治疗肺动脉栓塞疾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和新设备逐渐应用于临床肺动脉栓塞疾病诊断与治疗过程中,能够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和诊断灵敏性,明显改善预后,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临床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