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的理想之光与现实之路

2020-12-17 08:13:57韩喜平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共产主义理想

韩喜平 张 霜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为理想的社会制度,共产党人应该把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在实际的进程中,我们在坚持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理想的同时也根据具体实际又确立了该阶段发展需要实现的共同理想,并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进入了新时代,彰显了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强劲活力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信心。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源头所在。近年来,关于误解共产主义的杂音甚嚣尘上,有种谬论认为,共产主义离现实太远,要淡化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这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中更是毒害深远,对坚定“四个自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更是具有啃噬性的负面影响,必须首先在理论上予以批判,进而在实践上根除错误观念滋生的土壤,力求做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和共产主义行为的笃定性。

一、共产主义制度的理想目标与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最为崇高、最为理想的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共产主义的未来社会形态作了科学的勾勒。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明确提出了“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7页。恩格斯在撰写《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强调共产主义制度的目标应该是“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73页。此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将其进一步描述成“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对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2页。这是马克思主义文本中关于共产主义形态最具代表性和内涵性的论述。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推定共产主义至少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实现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前提。共产主义社会是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是属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属于每一个人的,绝不是只有一部分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更不是牺牲另一部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唯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7页。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为社会所占有,社会生产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15页。人脱离了动物界并“从动物的生产条件进入人的生存条件”,(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15页。人类社会打破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的依赖关系”,也超越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物的依赖关系”,继而“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15页。并且进入不受异己力量控制又“完全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15页。的进程。

第三,人们摆脱“奴隶般地服从于分工”。(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64页。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异得到消除,彻底将劳动从作为谋生手段转化为乐生的活动,人类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在劳动过程和劳动之外获得实现,劳动成为了“生活的第一需要”,(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65页。演化为工人提高、扩大、丰富生活的一种手段。当然,分工虽然仍旧存在,但是一种自觉的新分工。

第四,一种个性自由的发展,没有阶级、没有国家,人类从压迫与束缚中解放出来,人与人之间是和谐关系。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旧式分工被消除,按经济利益划分的阶级以及阶级斗争消失。随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消失,国家也会逐渐消亡,这种消亡只是国家作为政治压迫、阶级压迫工具的消亡,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依然会以组织管理机构的形式存在。

二、共产主义的实践运动与发展进程

马克思为人类社会描述未来美好的社会制度,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中国古代就有“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描述“小康”“大同”理想社会状态的理念,西方社会也有《乌托邦》《太阳城》等空想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尝试,而且也有着科学而深刻的理论依据,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异化与反动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识到“两个必然”,得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自由解放的奋斗目标,可以说是较为前瞻性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科学的预测。

正确的思想自然是用来指导实践运动的,为共产主义实践运动提供理论指南的马克思主义一诞生,就形成了巨大的物质力量,把原来反抗旧制度、追求自由和解放的运动汇集起来,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成立于1847年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无产阶级的政党,并且呼吁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要团结起来,一起推翻资产阶级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统治的新社会。尽管革命失败、同盟解体,但这并没有阻挡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19世纪60年代,欧洲出现了工人运动的新高涨——第一国际诞生,其领导下的共产主义运动从西欧扩展到东欧、美洲等国家,而且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巴黎公社。当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巴黎公社政权只维持了62天,但它却是共产主义从理论形态到实践形态,而后变为制度形态的首次尝试。19世纪70年代后,无论是工人运动还是世界形势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不再是自由竞争的阶段而是跨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在此时欧洲工人阶级又组织成立了第二国际,以此继续推动欧洲工人运动,并为追求理想社会制度而如火如荼地开展工人运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中强调:“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1)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2版。

共产主义运动是世界性的,马克思预测到东方社会可能会跨越卡夫丁峡谷,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这一点在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俄国得到了证明,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个具有世界意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启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时代,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也是列宁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制度阶段。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东欧许多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巨大感召力甚至使得当时不是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权也被标榜为“社会主义”,如“甘地社会主义”“尼赫鲁社会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指导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不仅被历史证明是可建立的,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进攻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生活在三座大山的重压之下,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经过洋务运动、农民起义、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运动也没能摆脱受剥削、受奴役的境地。然而,列宁所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让中国早期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的出路,那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指导的共产党,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全新的中国,完成了社会变革和改革,取得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不仅意味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久经磨难中站了起来、富了起来、强了起来,而且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为那些既求独立又想谋发展的世界其他国家贡献了新的选择。

在世界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不断提升,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的同时,影响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日渐凸显。金融危机、两极分化、环境污染等人类面临的发展问题,使得马克思的《资本论》又成为资本主义银行家、资本家学习的重要文献,他们希望从中找到解决西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发展实际上面临的是人的发展问题,人的自由和解放问题,这进一步说明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性,人类社会要建立平等自由解放的社会,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自由、自觉地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复兴和觉醒不仅仅停留在理念上,而且会变为更为广泛的实践运动,作为共产党员要坚持初心和使命,坚定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实现共产主义不断实践、不懈奋斗。

三、共产主义制度实现的长期性与理论和实践的现实性

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和无产阶级革命与斗争运动的实践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制度取得的成就和人类社会面对的问题来看,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一定能够实现的。然而,共产主义制度要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制度不会一蹴而就的,而必须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然而“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页。正如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可以清晰地预测它的产生、发展、灭亡轨迹,但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实践运动来看,资本主义制度从16世纪建立以来,在基本矛盾的制约和影响下,出现过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甚至是两次世界大战这样的灾难性危机,依旧没有消亡,而是在不断地调整和改革的基础上,经济社会不断得到恢复、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资本主义生产力不会消亡,反而会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采取各种经济社会调整措施实现持续发力。

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时代把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分别称之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科学区别,只在于第一个词是指从资本主义生长起来的新社会的第一阶段,第二个词是它的下一个阶段,更高的阶段”,(13)《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页。两个阶段同属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只是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的区别。首先,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而共产主义社会则会在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不可调和的基础上产生。“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恰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63页。未来共产主义是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的,这就要取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其次,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成熟程度,社会主义社会自身发展要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由充分发展到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应该是建立在发达国家的废墟上的,而实际的社会主义首先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环节的国家取得成功,而后是一批在寻求独立道路的过程中选择了社会主义,这种跨越卡夫丁峡谷,是以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进入的。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然后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则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尽管社会主义国家对这项开创性事业进行不断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社会主义社会仍旧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条件以及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物质水平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持续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以符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要求,再经历漫长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以达到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水平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显然这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对此也有着清晰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写道,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15)《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页。而这一要求和目标的实现需要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必然是长期的。

其实,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个人类社会发展形态都有着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制度形态,也就是都经历在实践中不断尝试,理论上不断完善,而后成为制度形态,而且制度形态在实践运动和理论探索中不断完善。我们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发展为例进行分析,资本主义的产生是由封建社会的瓦解而成。由于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在封建社会末期的加速,自然经济开始逐步瓦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行为。与此同时,在理论上掀起了提倡个性解放、崇尚自然、科学、理性、民主、自由、平等的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解放运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英法等国在17世纪中期和18世纪后半期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如此,从实践上看,资产阶级残酷压榨和剥削工人,无产阶级奋起反抗,发动工人运动,组建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巴黎公社等。从理论上来看,乌托邦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很早就被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提出来,马克思又在批判地吸收借鉴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这两大理论基石充分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为共产主义实践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而后资本主义因为生产的集中和资本的积累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出现了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普遍现象并且这种不平衡已俨然成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列宁论断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为此,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发动了十月革命,以武装起义的方式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也是如此,就共产主义制度而言可能是长期的,但共产主义实践从某种程度而言早就存在,古代社会我国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今社会更是出现了大量的“心有大我”“大公无私”“甘于奉献”的共产主义行为。同样在理论上,我国古代就有“大同社会”的设想,空想社会主义者在16世纪初就提出乌托邦的共产主义目标,尤其是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创办各种各样的“实验村”。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命题,成为引导并推动共产主义行为实现的重要因素,最后会随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促使制度的建立。

四、在共产主义的“现实的运动”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共产主义不是“田园诗式”的空中楼阁,也不是一种“应然状态”,而是“现实的运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6页。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中指出,“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1页。这实质上都是在强调共产主义的运动性。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首先是一种思维和意识的活动,但又不止步于思维和意识的活动,而是要立足于现有的条件,把对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转化为实践力,使其成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现实的运动”,从而消灭现存状况,并把这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不断进行下去,通过一个又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现实运动而终致达成共产主义的现实。这才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旨趣所在。

过去我们谈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往往看不到共产主义“运动”层面的要义,忽略了从“事实出发”的现实起点,以致把共产主义虚无缥缈化。这其实涉及对待共产主义的立场和观点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一些人认为共产主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认为是望都望不到、看都看不见的,是虚无缥缈的。这就涉及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的世界观问题。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16页。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体来说,就是坚持共产主义的实践属性,从共产主义的“现实的运动”中厚植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19)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5页。需要做好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准备。我们正走在通往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上,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进行共产主义的“现实的运动”的具体体现,我们接下来的奋斗,就是不断把共产主义的“现实的运动”向前推进。共产主义就是在一个又一个接续推进的“现实的运动”中渐进实现的。

新时代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要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指引中国通往共产主义的正确道路。回顾新中国的历史,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现在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历史时期都更接近共产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页。新时代既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为共产主义目标进行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条件。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进行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内容,就是进行共产主义运动“现实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新时代开展共产主义运动,最为根本的是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持好、发展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更高层次跃进。

新时代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要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向共产主义征程进发过程中形成的,并为中国长期实践检验的科学的产物,它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是共产主义“现实的运动”积累的宝贵成果,也是共产主义运动继续前行的力量支撑。对于这样来之不易的宝贵成果,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没有理由不高度自信。从这个意义上看,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在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而且是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集中表现。

新时代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要不断推动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必要条件。推动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986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经济的“现实的运动”,推动中国进入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同步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2)习近平:《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要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7-12/20/c_1122142392.htm。经济高质量发展说到底是生产力高速释放的发展,是物质产品质量更优、内容更丰富、总量规模更庞大的发展,是向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进一步跃进。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90 86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 276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左右。(23)《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逼近百万亿元大关》,《经济日报》2020年2月29日,第1版。中国经济总量和增量的同步提速,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物质财富,为新时代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时代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需要极大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是时代风貌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的精神境界要着眼于共产主义的标准进行塑造,即努力使劳动成为一种自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发展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劳动仍然是一种谋生手段,人民还没有从物的依赖中解放出来。我们现阶段精神文明的“现实的运动”还是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来进行。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展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等,这些都是立足现实条件提升人民群众精神境界的举措,这些系列化的举措最终都要落实到以劳动为关系枢纽的社会关系上来,最终要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解。新时代要强化人民群众精神境界提升工程建设,在不断丰富精神境界过程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新时代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要着力推动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2页。“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5页。对于这样的社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为之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就确立了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又举全国之力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奋进。这里的“共同”“全面”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生动实践和诠释。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我们朝着共产主义的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按照党的十九大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到2050年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又将是共产主义目标的进一步跨越。因此,无论是回顾来时路,还是远眺前行的路,我们都在践行着推动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的运动”。(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7页。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别对共产主义制度的理想目标与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的实践运动与发展进程、共产主义制度实现的长期性和实践的现实性以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我们的现实作为的探讨,可以看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中最为理想的社会确实当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并在此推动下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的实践运动。由于事物都有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论规律,就目前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旧处在科技发达、经济发展相对繁荣的阶段,显然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仍然显示出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容纳还有空间,并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本身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取代资本主义再过渡到共产主义需要更长久的时间,但这并不能否认马克思所论证的人类社会发展中资本主义必然会灭亡、共产主义必然会胜利的客观规律。所以说不能因为社会主义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而不再提共产主义,更不能因为共产主义是一项遥远的事业而放弃共产主义理想。我们要有所为,要在共产主义的现实的运动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让思维和意识的活动转为现实的实践力,就当前来讲在新时代开展共产主义运动最为根本的就是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持好、发展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更高层次跃进,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并不断推动人类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理想是伟大的,也是必然会实现的,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念,在实践中不断向前探索、理论上不断完善,在共产主义的理想之光照耀下,朝着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现代化强国道路前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立人类社会最为美好的共产主义制度。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共产主义理想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2:10
2021款理想ONE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20:47:38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花火彩版A(2021年11期)2021-02-08 12:42:52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抉择
全国新书目(2016年3期)2016-04-20 23:38:10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人民出版社
全国新书目(2014年7期)2014-09-19 20: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