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弱势学生”教学路径

2020-12-17 05:02贵州省盘州市第二小学孙大革苏爱敏
数学大世界 2020年31期
关键词:弱势保障机制倍数

贵州省盘州市第二小学 孙大革 苏爱敏

小组合作是指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完成相同任务而相互合作、碰撞思维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受到了教师的重视,但合作学习效果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弱势学生”的课堂权益无法保障,降低了小组合作的预期效果。

一、发掘思考合理之处

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一种常见现象,“弱势学生”更是如此。在与班级学生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很多人对错误并不深入分析,也无法了解错误原因,有的错误并非一无是处,其数学思维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和小组成员要关注“弱势学生”的思维亮点,对思维过程合理之处给予积极肯定,激发个体勇于表达、增强学习自信。

例如,在讲解“2、5 的倍数的特征”知识点时,笔者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寻找2 的倍数,思考2 的倍数有何特征。以下是小组成员对话:

生1:我寻找的2 的倍数有6、4、12、8、10,但我没有发现有何规律。

生2:我找的要比你多,有8、4、12、10、6、20、18、30,但也没有发现规律。

生3(组长):大家的问题很有典型性,其实,我们离答案只有一步之遥,怎么才能找到这个规律呢?

生4:我从小往大找,多找几个试试。

小组一起动手,尝试:2、4、6、8、10、12、14、16、18、20、22、24、26……

生1 和2 发现:个位上2、4、6、8、0 重复出现。

在小组中,生1 是班级成绩较差学生,生2 是成绩处于中下游学生。总结过程中,先由生1 和2 列举出2 的倍数,但却无法找出规律,小组长发挥组长职责,肯定问题,同时启发其他人进行深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大家共同完成后,由生1 和生2 总结,保证他们的优先发言权利,经历发现规律过程,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问题要具有适中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弱势学生”受限于认知水平和数学能力,因此提问问题难度要适中,过难会导致学生失去合作学习兴趣和信心,过易则无合作学习必要。针对这一要求,教师所提出的小组合作问题要使学生一个人思考有一定难度,必须要借助他人之力才能完成。

三、鼓励表达真实观点

小组学习中,“弱势学生”因认知和思维受限不愿意表达真实观点,自然也很少参与合作学习过程。面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确立以“讲真话”为荣的理念,通过多种方法来鼓励、肯定“弱势学生”表达观点的勇气,鼓励说出数学观点。当然,教师不能一味地鼓励学生,还要采用启发式方法来说出思考后的观点,引导他们积极展开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表达数学思路。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组长先组织“弱势学生”发言,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在生1 和生4 交流完成后,组长组织生2 进行反馈、总结思路,给他们提供思考的机会,交流过程中以鼓励方式来加强指导,实现真正数学学习。

四、建立公平保障机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如果不保障“弱势学生”的权益,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出现其他人霸占话语权的现象。优秀学生思考较为灵活、思维敏捷,对问题认识深刻,有着很强的表现欲望,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弱势学生”没有参与机会,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动力。因此,建立公平保障机制很有必要。

在笔者看来,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公平保障机制:(1)建立“弱势学生”先讲解制度,要求小组学生给他们优先发言的机会,然后由其他人进行补充和总结;(2)形成“弱势学生”班级优先发言习惯,鼓励各小组派出“弱势学生”来展示本小组成果,积极鼓励他们发言,树立学好数学知识信心;(3)改进个体评价方式,以学生成绩与小组整体挂钩的形式来鼓励优秀学生帮扶“弱势学生”,让小组成为一个学习中真正荣辱与共的共同体。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小组合作教学中要重点关注“弱势学生”,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思考、提出问题、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同时建立公平保障机制,促进小学数学课堂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弱势保障机制倍数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倍数魔法
中央发千亿“县级政府低保金”
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一个“弱势”教师说:孩子,我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管你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台风泥石流受灾区行动弱势者的心理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