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栽培与保护讲座(7)

2020-12-17 02:45叶志毅
蚕桑通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雌虫若虫桑园

叶志毅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6.3 同翅目害虫及防治

6.3.1 桑白蚧

桑白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Targioni)]别名桑盾蚧、桃白蚧,又称桑介壳虫、黄点介壳虫、树虱。属同翅目、盾蚧科。

(1)分布及为害

桑白蚧各地都有分布。成虫、若虫成群寄生在枝、干上,以针状口器插入树皮内吸食汁液,严重时整株盖满介壳,层层重叠,不见树皮,被害枝发育受阻,造成叶片硬化早,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此虫分泌物还易引起桑膏药病的发生。

(2)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无翅,体椭圆形,扁平,向臀板尖削,头胸部不明显;大小1.4 mm;色橙黄;足退化,介壳笠帽形,直径1.5 mm~2.8 mm,白色或灰白色,中央较薄,能透视橙黄色虫体。雄虫体长0.65 mm~0.9 mm,宽0.16 mm~0.20 mm,橙红色。口器退化;腹部长,末端尖削,交尾器针状,与腹部等长。胸部发达,翅展1.4 mm~1.8 mm,翅灰白色,膜质透明,介壳白色,长椭圆形茧状,长约1.2 mm,表面具3条隆起线。

若虫:1龄若虫体长0.2 mm~0.3 mm,扁平椭圆形,足3对,复眼大,暗紫色或黑色。雄体白色,雌体淡红色。2龄雌若虫橙红色椭圆形。

体长0.5 mm,触角及足退化。雄若虫近圆锤形,淡黄色,稍长,大小0.43 mm。雄若虫介壳细长,白色蚕茧状。3龄若虫均为雌虫,梨形,淡黄色或深黄色,大小0.52 mm,雌若虫介壳近圆形,直径1.2 mm左右,灰白色或灰褐色。

(3)生活史及习性

桑白蚧的发生代数因地理位置不同而异,浙江、江苏、四川一年三代,以最后1代的受精雌成虫在树体上越冬。越冬雌成虫于3月上旬左右随着桑树树液流动即开始以口针吮吸汁液,虫体也迅速肥大,随着体内卵粒发育,介壳逐渐鼓起。

卵产在雌虫的体后,堆积在介壳下。卵孵化后的若虫离开母体介壳,在树上自由爬行,多群集于桑芽、叶痕及其他间隙内,外观呈红色圆形斑。若虫孵化后1周蜕第1次皮,触角及足消失,以口针固定体躯不再移动,并由分泌的蜡质物连同蜕皮,共同在虫体背上形成介壳。再经1周蜕第2次皮,又经1~2周蜕第3次皮,即为无翅成虫。雄若虫第1次蜕皮后,在2龄后期也分泌蜡物质,形成细而长的白色蚕茧状介壳,再经2周蜕第2次皮而化蛹其中,蛹期1周即羽化为有翅成虫。

(4)发生规律

桑白蚧的发生与桑园的小气候环境关系密切,桑园密植,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郁闭多湿的桑园容易发生;靠近果园的桑树容易受害;夏秋季高温干旱对桑白蚧繁殖不利,虫口明显降低。

(5)防治方法

第一,改进桑园小气候条件,降低桑园湿度。

第二,人工抹杀。

第三,保护和利用天敌。

第四,药剂防治。①若虫盛孵期施药,喷洒或涂刷80%敌敌畏乳油500~1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500~1000倍液,或50%马拉松(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应掌握在若虫盛孵期喷药;②低龄若虫期施药,可喷洒或涂刷加0.1%有机磷农药的20倍机油乳剂效果较好。可以添加的有机磷农药有:80%敌敌畏乳油、50%马拉硫磷(马拉松)乳油、50%喹硫磷乳油或25%亚胺硫磷乳油;③成虫期施药,可用3%有效氯漂白粉悬浊液或10%柴油与石灰乳浊液涂刷。

6.3.2 菱纹叶蝉

菱纹叶蝉又称菱纹浮尘子,为害桑树的有2种: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llatus Uhler)和拟菱纹叶蝉(Hishimonoides sellatiformis Ishihara)。属同翅目,叶蝉科。

(1)分布及为害

菱纹叶蝉食性很广,各地都有分布。两种菱纹叶蝉均以成虫、若虫刺吸桑叶汁液,并传带桑黄化型和萎缩型萎缩病病原,其中拟菱纹叶蝉的传毒力较强。

(2)形态特征

成虫:体比米粒略小,前翅后缘有三角形褐色纹,成折角状,休止时两翅相并,即成菱形花纹,故叫菱纹叶蝉。凹缘菱纹叶蝉头部黄绿色,胸部草绿色,复眼黑色;拟菱纹叶蝉头部暗红色,胸部红褐色,复眼暗血红色。

(3)生活史及习性

两种菱纹叶蝉在江苏、浙江一带1年发生4代,山东烟台1年发生3代。均以卵在桑树一年生枝条的皮下越冬。次年春季随着树液流动,越冬卵开始发育,在江苏苏州一带于4月中下旬若虫孵化。若虫经5次蜕皮羽化为成虫。成虫羽化后,经4 d~5 d开始交配,再过3 d~4 d开始产卵。雄成虫寿命短,雌成虫寿命20 d~30 d。

(4)发生规律

夏秋季高温干旱有利于菱纹叶蝉的发生;偏施氮肥、迟施氮肥往往造成桑树枝叶徒长,晚秋大量嫩叶对菱纹叶蝉的发生有利;桑园间作或邻作大豆、芝麻、茄子等作物,给凹缘菱纹叶蝉增加寄主食料,则田间虫口密度大;台风、暴雨对菱纹叶蝉的发生不利。

(5)防治方法

第一,冬季重剪梢。

第二,减少间作。

第三,适时施肥。

第四,药剂防治。首先要掌握用药适期,卵越冬后第1代若虫孵化盛末期用药效果最好;夏伐前后正是两种菱纹叶蝉第1代成虫的羽化盛期,此时可重点防治春伐桑;秋蚕结束后,结合防治关门虫,杀灭第4代成虫。农药品种可选用50%马拉松乳油1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50%稻丰散乳油1500倍液、40%乐果乳油1500倍液等。

6.3.3 桑粉虱

桑粉虱[Pealius mori(Takahashi)]别名白虱、桑虱、杨梅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

(1)分布及为害

各地蚕区普遍发生。夏秋季常猖獗成灾,密植桑园和苗圃更为严重。桑粉虱成虫群集桑树顶部嫩梢产卵,幼虫吸食中部叶汁,出现很多黑色斑点,并分泌蜜露滴于下部叶面,易诱发煤病,对桑苗生长和秋蚕饲养带来严重影响。

(2)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0.8 mm,雄虫体长0.7 mm,体淡黄色,体翅均附着白粉。头小,球形,复眼黑褐色肾脏形。口器刺吸式。前后翅膜质,各具黄色翅脉1条,翅表布满白色鳞毛,呈乳白色。腹部橄榄状,雌虫尾端有一短针状产卵管,雄体尾端有钳状附器。

幼虫:初孵幼虫体长0.29 mm,宽0.15 mm,体椭圆形扁平,体背呈龟背状,凹凸不平,有皱纹九条。体淡黄色透明状,有半透明蜡质物覆盖体上。尾部有一椭圆形肛门。口器细丝状,头部前端有一对触须,两侧有橙色眼睛一对。足3对、短小。

(3)生活史及习性

桑粉虱在江苏、浙江1年发生8代左右。以蛹在落叶上越冬。江苏、浙江于4月初桑树发芽时即有成虫出现,以后逐渐增多,9月下旬最盛,11月少见。雌虫平均产卵30粒左右,每叶产卵密度因时期而异,平均卵叶密度318粒/cm2。幼虫孵化后隐伏叶背,以针状口器刺入叶组织吸食叶汁,被害叶初现斑点,以后即卷缩枯萎。幼虫还分泌蜜露滴落下部叶表诱致煤病发生。

(4)发生规律

桑园密植和郁闭多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桑粉虱的发生,苗圃地往往容易受害。暖冬气候有利于越冬蛹的成活,次年发生量大。一般春季不造成明显危害,夏秋季容易受害。春伐桑和夏伐桑混栽的田块或地区,其虫源相互影响而容易造成后期大发生。

(5)防治方法

第一,及时清除落叶,杀灭越冬蛹。

第二,改进桑园小气候,增加通风透光条件。

第三,黄板诱虫。

第四,摘叶除虫。

第五,药剂防治。可喷洒90%敌百虫晶体、40%乐果乳油、25%亚胺硫磷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80%敌敌畏乳油各1000倍液,或20%灭多威乳油2500倍液、24%万灵水剂2500倍液。

6.4 缨翅目害虫及防治

6.4.1 桑蓟马

桑蓟马(Pseudodendrothrips mori Niwa)别名桑伪棍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

(1)分布及为害

各蚕区都有发生。成虫、若虫均以锉吸式口器刺破叶背或叶柄表皮吮吸汁液,使成无数褐色小凹点。被害叶因失水而提早硬化,高温干旱季节为害严重。成片桑园枝条上、中部适熟叶全部干瘪卷缩,叶质降低。

(2)形态特征

成虫:大小1 mm左右,纺锤形,淡黄色。复眼1对,暗褐色。口器锉吸式。翅细而狭长,灰白透明,边缘具长毛。雌虫腹部末端狭长,产卵管短而向下弯曲,两侧有锯齿状突起,翅仅达腹末。雄虫体色较深,腹部末节钝圆,翅盖过腹末。

若虫:初孵化时体长0.2 mm,体形与成虫相似,白色透明;老熟时体长0.7 mm,淡黄色。

(3)生活史及习性

桑蓟马1年发生10代左右,春季约1个月1代,夏、秋季15 d~20 d发生1代。

桑蓟马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树皮裂隙及杂草中越冬,第2年春叶开放时开始活动,在叶背为害,能飞善跳,一遇惊动即翘尾而逃。雌虫羽化后,在新梢顶端1~3叶上爬行,以锯齿状产卵器在嫩叶背面主、侧脉分叉间及附近的叶肉组织表皮内产卵。卵孵化为若虫后,用口针插入叶脉附近叶肉中吮吸养分,老熟若虫常喜静止于叶背粗脉分叉的凹陷部分。蜕皮3次共经10 d~13 d羽化为成虫。

桑蓟马在桑树上终年可见,虫口密度自春至夏逐渐上升。夏伐时虫口集中在春伐田块及补缺桑株上;夏伐株新梢抽长后,虫口重又回升。7月中旬起各种田块虫口密度均高,为害普遍严重。晚秋蚕期时虫口又再度下降。

(4)发生规律

桑蓟马的发生与气候关系密切,夏秋季高温干旱,日照多、雨水少,则发生多,为害严重;台风及暴雨能明显降低桑蓟马的虫口密度;沙壤土发生量重于粘土,向阳、通风干燥的地势比背风、冷潮、低洼地势发生严重;桑园及周边杂草多,桑蓟马发生就重;不同桑品种的受害情况也有一定差异。

(5)防治方法

第一,清洁桑园。

第二,摘芯除虫(春季)。

第三,喷灌除虫。

第四,药剂防治。①用药适期:1~3代,要求在若虫孵化盛期用药;第4代以后,世代重叠现象严重,无法确定始孵日期,可以根据虫口数量与造成危害的可能期距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用药适期,掌握在严重为害前防治。②夏伐治虫:利用桑树夏伐后桑蓟马集中于春伐桑和夏伐田块的补缺春伐桑上,进行重点防治。③用药种类:常用农药有40%乐果乳油1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60%双效磷乳油1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40%乐果乳油1000倍混合液,24%桑虫清乳油800~1000倍液,4O%护桑乳油1000~1200倍液。

6.5 双翅目害虫及防治

为害桑树的双翅目害虫主要是瘿蚊类,其中为害桑芽的瘿蚊有桑橙瘿蚊(Diplosis mori Yokoyama)和桑瘿蚊(桑吸浆虫)(Diplosis moricola Matsumura),均属双翅目、瘿蚊科。

6.5.1 桑橙瘿蚊

(1)分布及为害

分布于浙江临安等山区县,以及江苏省分布于滨海县市。幼虫寄生于桑枝顶芽幼叶间,以口器锉伤顶芽组织,吸食汁液,造成顶芽弯曲畸形、凋萎黑变、造成枝条封顶。连续为害后,使桑树侧枝丛生、层层分叉,枝条矮短而致桑叶减产。由于枝条封顶,叶质硬化变劣,还间接影响秋蚕的产量和质量。

(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9 mm,浅橙黄色。头球形,复眼黑色,触角14节,雌虫各鞭节呈长圆筒形,具柄,在前后部各着生有2圈长毛;雄虫各鞭节有二处膨大成球形。胸背中央有2条暗褐色纵带。前翅发达,匙形,淡黄色;雌虫腹部肥胖,末端着生产卵器;雄虫腹部细瘦,末端着生交配器,钳状。

幼虫:初孵时无色透明,渐转乳白色,最后呈淡橙红色,纺锤形。成长幼虫体长2 mm左右。休眠体囊包近扁圆形,中凹,干燥时似砂粒,黄泥色,吸水后膨大有弹性,污白色,可见囊内幼虫,幼虫腹部朝囊外卷成“C”形。

(3)生活史及习性

桑橙瘿蚊1年发生5~7代,以老熟幼虫结成囊包在土中越冬。

成虫于傍晚羽化,飞翔力强,卵产于顶芽叶背皱折处或第1、2嫩叶叶背,一般一个芽上产卵2~3粒至7~8粒。卵期2 d~3 d。幼虫孵化后即侵入顶芽内部,以口器刺破桑芽组织,吸食汁液。受害后,桑芽弯曲变形,色转黄褐,直至发黑腐烂、脱落,造成桑株封顶。12 d~14 d后,上部腋芽萌发,又被成虫产卵繁殖后代,如此反复为害,造成枝条层层分叉,枝叶瘦小。老熟幼虫从桑芽外侧爬出,弹跳入土;幼虫在土中绕成圆形囊包,虫体卷曲成C形,称为囊包幼虫,约一周后,虫体渐粗短,伸直化蛹。蛹期12 d~16 d。

(4)发生规律

气候:7、8月份气温偏低,降水量多,为害严重。

土质:pH 7~10的石灰质土壤桑园发生较多。

地形:山垄、山脚等谷地桑园土层深厚疏松,地下水位高,土壤潮湿,日照短,适宜于桑橙瘿蚊生长发育。

(5)防治方法

第一,翻土削草杀灭幼虫和蛹。

第二,地膜覆盖。

第三,摘芯除虫。

第四,剪侧扶壮。

第五,土壤撒药。在休眠体开始解除休眠至大量羽化前,或桑树夏伐后进行撒药,是控制1、2代桑橙瘿蚊的主要措施。可施用5%喹硫磷颗粒剂30 kg/hm2,拌细土300 kg~375 kg,均匀撒于地面,结合夏耕立即将药翻入土内,对休眠体幼虫和蛹有良好的防效。

第六,顶梢施药。于各代幼虫盛孵期,用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灭蚕蝇溶液800倍液、或20%灭多威乳油2500倍液、或0.9%虫螨克乳油4000倍液防治。

6.5.2 桑瘿蚊

(1)分布及为害

分布于广东、广西一带。幼虫寄生于桑枝顶芽幼叶间,以口器锉伤顶芽组织,吸食汁液,造成顶芽弯曲畸形、凋萎黑变、造成枝条封顶。连续为害后,使桑树侧枝丛生、层层分叉,枝条矮短而致桑叶减产。由于枝条封顶,叶质硬化变劣,还间接影响秋蚕的产量和质量。

(2)形态特征

成虫:体形与桑橙瘿蚊相似。不同点主要有:①雄虫触角每一鞭节的端部也略有膨大,与前一节基部的球形膨大部相连成长椭圆形,故每个鞭节分大小两个膨大部(大者长椭圆形,小者球形),各节相间成串珠状;②前翅无淡暗灰色的阔横带;③雌虫的产卵器长,与体长大致相等;④雄虫钳状交配器粗壮。

幼虫:体形、体色与桑橙瘿蚊幼虫基本相同,但剑骨片的两个分叉较短,叉端圆钝。

(3)生活史及习性

桑瘿蚊在广东1年发生3~4代,以休眠体(囊包幼虫)在土下3 cm~10 cm处越夏、越冬。翌年1月上中旬冬芽萌动期,解除休眠化蛹。1月中下旬为第1代幼虫为害期,第2、3代发生数量多,受害严重;广西于4月上中旬~5月上中旬发生严重。

(4)发生规律。

(5)防治方法。

参照桑橙瘿蚊。

6.6 桑树螨类及防治

为害桑树的螨类有20多种,有叶螨、瘿螨、跗线螨、细须螨等,生产上较为常见的是叶螨,主要有桑始叶螨(Eotetranychus suginamensis Yokoyama)、神泽叶螨(Tetranychus kanzawai Kishida)、朱砂叶螨(T.cinnabarinus Boisduval)等,均属真螨目、叶螨科。

6.6.1 桑始叶螨

(1)分布及为害

桑始叶螨又称红蜘蛛,全国都有分布。成螨、幼螨和若螨多在叶背沿叶脉处吸食桑叶汁液,被害处出现斑点,初呈白色半透明状,渐次变黄色至黄褐色;并在叶面相应处出现变色斑,严重时全叶红褐焦枯,不能养蚕。

(2)形态特征

成螨:体淡黄色,越冬时呈橙黄色。雌螨椭圆形,后部钝圆,长约0.4 mm;雄螨纺锤型,长约0.35 mm,背面两侧有暗绿色污斑。足各节短,雌螨爪4分叉,雄螨爪2分叉。

幼螨:体淡黄或柠檬色,足3对。

若螨:体淡黄色,逐渐加深,足4对。

(3)生活史及习性

桑始叶螨在江苏无锡1年发生10代左右,以受精雌成螨在落叶、枝干裂隙或土壤缝隙中越冬。春季桑芽展叶时开始活动,直至11月间均可繁殖,以夏秋季繁殖最盛。桑始叶螨喜栖息叶背,沿叶脉为害,在叶脉分叉处吐丝结网,常雌雄2、3头栖伏其下取食繁殖。

(4)发生规律

桑始叶螨喜干怕湿,夏秋季高温干旱有利于繁殖,发生量大,桑树受害严重;低温多湿及台风暴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桑园间作大豆或桑园附近有茶树、蔬菜等其他寄主时,往往容易发生。

(5)防治方法

第一,加强桑园管理。

第二,选栽桐乡青、湖桑197、育711等抗虫桑品种。

第三,留叶诱杀。

第四,加强虫情监测。

第五,药剂防治。当叶螨发生严重时,可用20%扫螨净可湿性粉剂3000倍溶液,或73%克螨特(桑宁,炔螨特)乳油3000倍溶液,或30%螨蚜威(氧乐果·三氯杀螨醇)乳油1500倍液喷杀,间隔10天左右再治一次。

6.6.2 神泽叶螨

(1)分布及为害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食性广,寄主种类多。成螨、幼螨、若螨群集叶背吸取汁液,成螨活动性较强,具取嫩性,常转移到嫩叶上为害、繁殖,使整片桑叶都布满黄褐色斑,严重时导致落叶,对桑叶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

(2)形态特征

成螨:雌螨体紫红色或紫黑色,冬季休眠时呈鲜红色,椭圆形或卵圆形,长0.45 mm。雄螨淡黄色或淡红色,纺锤形,体长0.34 mm。

幼螨:体近圆形,体长0.13 mm。初产时近透明,孵化前转淡红色。

若螨:足4对。第一若螨体长0.27 mm,卵圆形,微红色。第二若螨长圆筒形,雌雄有别,雌螨体长0.33 mm,淡红色,雄螨体略小,黄红色。

(3)生活史及习性

神泽叶螨在江苏无锡通常16~18代,多的可达25代。以雌成螨在杂草、土隙中越冬。成螨通常行两性生殖,也可行孤雌生殖,孤雌生殖的子代全部为雄螨。

(4)发生规律

高温干旱有利于叶螨发生,大雨、暴雨或长时间持续降雨,对神泽叶螨的数量增长和繁殖均不利。田间杂草多或间作绿肥,往往增加其食料及越冬场所,有利于发生。神泽叶螨在湖桑32号上繁殖力最强,湖桑7号、湖桑199号和育2号对其繁殖不利。桑树夏伐可推迟神泽叶螨的为害和压低数量。偏施氮肥、磷肥的田块发生重,增施钾肥和锰肥可减少发生。

(5)防治方法

参照“6.6.1桑始叶螨”。

猜你喜欢
雌虫若虫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基于轻量级SSD模型的夜间金蝉若虫检测
11种杀虫剂对透明疏广蜡蝉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雌虫单头饲养对蠋蝽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环斑猛猎蝽对烟蚜若虫的捕食作用
薇甘菊颈盲蝽基础生物学特性
萤火虫的“闪光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