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潜能发展,此前提下,高校治理与管理的关键是提高个体的自主性和整体观。自主性是人探索自己和世界的内部动力,能驱动主体参与、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学校治理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自主性的提高可以趋向去管理化的学校治理的理想状态。整体观作为一种认识世界和自己的方式,从认知的角度帮助个体用更适应性和有效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以新的观点来理解事物),以非对抗式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和他人、自己和团体、自己和世界,促进大学管理的扁平化。具体举措是1、内部:动机激发——赋权;2、外部:教师和领导的质量和方法;3、保障:信念和方法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关键词】自主性;整体观;高校治理
1.假设与定义
1.1 假设
人知道价值。人知道价值,所以知道对错,也只有他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人为什么知道对错还是要去犯错呢?当你从一个开放的、不评价的视角和他们沟通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知道这样不对,他们受陷于自己的困境,而这些困境是成长环境或者他人促成的。
人是可以改变的。教育的前提是人可以改变,所以才可以通过教育来发生好的变化。从行为主义来说,人的可塑性是非常大的。而相对于小孩,成年人的内部改变反而更自主和质性。
1.2 概念
从古至今,教育学家们提出了很多对教育的定义,基于上面的假设,我认为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促使人潜能的开发,帮助人成长,实现对世界更全面的认识和发展。教育有好坏之分,好的教育促进人潜能的开发,让人带着对自己和世界的原始好奇去积极探索世界和自己。坏的教育是磨灭掉人的自我,把人变成教育者/操纵者的工具。
2.理论
2.1教育的核心:提高个体的自主性与整体观
自主性是个体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动机、能力和特性。就如康德所说这是个体作为主体有意识的自由选择的能力。这种基本素养体现在个体具有主体性、主动性、上进心、判断力、独创性、自信心等方面;在社会特性上表现为自我控制、自律性、责任感等。
整体观是从人类主体的视野上,形成在整体的意义上体察事物。世界万物包括个体都具有整体性,任何整体又都是过程,而整体也是灵活的。当从整体观去体察,所有事物就开始相互连接,即使是相互不相干或者分离的事物都可以连接和流动,获得新的生命力。这样的认知方式会获得智慧,也能够灵活的解决具体问题。
自主性和整体观,一个是内部驱动力,一个是如何与世界相处的认知指导。教育最终要落脚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因此教育的核心是激发人的自主性,并能更好的与世界进行良性互动。
2.2 把握教育的核心,促进高校从管理走向治理
个体的自主性与整体观能够促进高校从管理走向治理,高校的去行政化的状态也能够促进高校中的个体的自主性与整体观的发展。从治理与管理相互转化的特点出发,个体是自己的治理者会促成自主性管理产生,当激发个体的自主性和整体观,则人人自治,并人人参与学校治理,就如戈尔公司的无领导状态的模式。每人有自己的独立性,也可以随时和他者合作组成一个整体进行运作。自主性促使个体对自己的内在治理,也促使去积极探索外在世界;整体思考能够更好的进行外在治理,灵活性能够积极适应各种团体和组合。
3.方法:高校环境中提高个体自主性与整体性
3.1赋权(信任)——提高自主性与整体观的动力
“权”是個广泛的概念,但是落实到每一个事情每一个行为上,却又是具体和细致的。赋权的基础是信任。这个信任是基于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政府给学校赋权,学校给教师赋权,教师给学生赋权。学校被信任,有相对的自由度,才能去做好服务的工作;教师被信任,有更大的自主性,才能发挥自己的专长,促进自身发展,做到真正的传道授业;学生被信任,是成长最重要的力量,获得“自己是问题的提出者,自己是问题的解答者”的力量,才能有创新和能力的发展。
3.2教师职业提升——提高自主性与整体观的核心
主动性和整体观的提升,核心在促进教师的改变。建立有效的教师培养项目,从教学理念、教学技术、人格素养等教育板块上进行系统培养,加强优秀教师与新进教师的团队搭建,提高校外教育项目的学习和合作,从评估体系上帮助老师有效提升。强调教师在道德建设、思维发展、能力提升、生涯取向、实践探索、心理健康等六个维度上的发展。
大学是学者共同体,差异化和多样性是大学的特色,在基于学生为主体的这个共同立场之上,建立多样性的支持团队,发挥各自所长;加强相互之间的连接和补充,形成有效的联合体。
3.3领导治理能力——提高自主性与整体观的保障
在去行政化的机制下,领导的功能是坚持信念和方法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学校管理层的功能从管理转变为服务。学校领导者治理能力的提升是提高自主性与整体观的保障。在学校治理上能切实做到赋权(权利下放)、表现型评估(不是特质性评估)、以程序正义和道德规范治理行为,则能够为学校中个体的自主性和整体观提供土壤。并且要静等花开。
参考文献
[1]严必友.我们该向芬兰教育学习什么.《江苏教育》:2018.06
[2]侯志峰.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的内涵、要素及战略重点.《西北师大学报》.2014-004:139-144
[3]翟华云.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及其评价体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08
宋杨 西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