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科技价值理想的人学逻辑

2020-12-16 07:55许逸颖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年16期

许逸颖

【摘要】马克思科技价值理想及其社会发展理论,都关乎人的自由和发展问题。从人学角度来进行阐释,人的生成和自我完善是马克思科技价值理想及其社会发展理论的逻辑起点,改变人的生活世界是马克思科技价值理想与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归宿,人的自由与解放是马克思科技价值理想及社会发展理论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科技价值理想  社会发展理论  人学逻辑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16.012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仅从马克思的这句话上进行理解,就可看出马克思思想关乎人的生成与自我完善、改变人的生活世界和人的自由与解放。从人学的角度来进行阐述和分析,马克思科技价值理想及其社会发展理论中关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理论,有利于探讨马克思科技价值理想及其社会发展理论的源泉和动力所在,有利于新时代科技发展的人性化道路实践,有利于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及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積极的现实意义。

人的生成和自我完善:马克思科技价值理想与社会发展理论的逻辑起点

人能动性地对自然界进行技术性的生产改造,“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的存在物”[2],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技术物和所改造的世界便是人本性的外在显现,作为技术物的灵魂,科学技术一直都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元素,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促进着个人的生成和自我完善。自原始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把人和动物区分开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强化了人的这一身份标识,并且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和传播条件,进而促进了人的身份认同过程的完成。正如埃尔斯特认为:“人之最鲜明的特点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及其对语言的使用”,[3]也只有当人的认识能力与语言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与身份才能相应地更加明显,并体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这些物质条件,和这些社会关系一样,……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生产和再生产的”。[4]也就是说,人的生产和自我完善是一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动过程。因而,发展至今天,现代科学技术更是为个人生产和自我完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科学技术是个人身份认同和辨识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人的生成和自我完善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自于人的现实需要,而人的现实需要是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自人类产生之始,需要便随之存在,只有这种本性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类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可能。“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人的需要首先发生于对物质生活资料的追求,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而产生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因而,从人的本质上看,现实生活中的人既具有自然性的客体存在,又具有社会性的主体存在,二者相互统一于这个具有一定的需要和创造能动性能力的生命实体;从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角度看,“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5]能动性地利用与社会文明程度所匹配的工具或工艺,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向自然获取满足自身需要和发展的物质资料。同时,相互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交换,形成人们之间相联系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亦是人们需要的一种满足形式,且通过不断变革以达到更大程度地满足人的需要。因而,现实生活中的人在生生不息的生存发展史中,既有以驾驭先进的工具、工艺来获得社会财富的需要,亦有以文明、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来满足更好的生存和精神生活环境的需求。这种需求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的开化程度而不断更新,然后不断获得满足,继而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不断推动人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指出,人的“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决定性地推动着人的发展,是社会生产活动形成的主因,也是推动社会生产活动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生活受生产活动的影响,制约着人的发展。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为现代化社会和现代化的人勾勒出了一个基本轮廓,即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们将在工业化大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并享有一切劳动成果,进而实现个人本质的全面解放,获得全面发展。这体现出作为现代化的人,一是要从现实生活的人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能动性出发,寻求更合目的性的、有利于人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生存和发展方向,把握现代化背景下人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现实取向;二是在现代化的社会生产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和实际要求中,明确人的现代化特征和内容,适应现代化的社会生产,丰富和实现自我,全面占有自身本质,真正有效地适应、改善、优化自身的现实社会生活;三是要摒弃社会发展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达到现实生活中的人更全面、更广泛地参与现代化生产生活的目标,从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发展历程中,寻求和挖掘现实人的发展及其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以实现人的更大发展,推动社会获得更大进步。

改变人的生活世界:马克思科技思想与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归宿

从社会发展史和科技发展史来看,科学技术对现实人的生活世界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从生活方式到人的生存状态,无论是个人或群体,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来探讨人的“生活世界”,并指出在这个属人的生活世界中,“理智”与“意义”是相统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作的哲学批判,就是“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即从现实的、可观察到的、一定条件下发展中的人为基本点,而“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6]换言之,从观念出发,并非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有血有肉的现实的人出发,将“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7]作为出发点。否则历史所描绘的人的社会生活世界,不再是抽象的世界,而是主体的想象活动,是一个僵死的事实汇集。

马克思始终关注现实的人的价值和意义,认为的生活世界是实践的意义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8]的话语,明确指出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陷,即缺乏现实而感性活动的唯物主义是有缺陷的,反而成为了唯心主义观念,因为唯心主义对这种能动进行了发展,不过这种发展是抽象的。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是形下与形上辩证统一的形下之学,自其中学时代始,他树立起始终不渝为全人类工作的理想,一生都在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在其共产主义的大框架中,科学技术始终是一个重要元素,但科技只有与作为劳动者的人相互结合,才能走出奴役的桎梏获得自由,得到更大的发展。海德格尔曾批评马克思仍然保持在黑格尔的形而上学里,但此评价显然有失偏颇。海德格尔寻求超越,却没能领会马克思思想的超越性内涵;海德格尔长于思辨,却不赞成马克思思想中一贯的现实思辨。

马克思在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中,认为实践是人本质力量的确证的途径,人本质力量可以通过实践得以直观表现,即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实践,将物质存在形式改变为自己所需要的形式,从而改变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以达到掌控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成为自然界主人的目的。实践的根源在于人自身的需要,目的在于摆脱和超越自然界的限制,将其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按照人的意愿存在或发展。在此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便以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产物的形式直观展现出来。“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9]这种对象化的改造,能动地、现实地让自己置身于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因而,马克思曾说:“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所以说,人在对客观世界改造和创造的过程中,改变着人的生活世界,有目的性地营造着自己的生存环境。人成为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能动性的社会主体,人的社会关系在满足与不满足、制约与创造的人的发展的相互转换过程中得到不断更替和发展。人的创造性实践是为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服务的,是改变人的生活世界的重要途径,最终成为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价值归宿。

人的自由与解放:马克思科技思想及社会发展理论的终极目标

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争取自由与解放的发展史。马克思将这种自由认为是现实的人的自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自由。这种自由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自由的真正主体应是具有主体意识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因而,自由是人的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体人既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人,亦是具有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人,那么人的自由便表现在人们创造性地改造自然而摆脱自然限制的自由,亦表现在人们超越或摆脱其历史形成的各种限制而寻求自身解放的自由。马克思指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10]人们为了摆脱客观环境的奴役和摆布,对客观世界进行着自然而又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种活动的对象,既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中间体,又同化为按照自身需求的美的规律加以创造且能够自驭的创造物,使客观世界逐步演变为不受任何束缚和限制的自由活动的世界。于是,人从客观世界的束缚和限制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因而,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要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必然凭借自身的条件与客观进行抗争,完成对历史的突破与超越,解决人类生活所面临的矛盾与困难,这样人的活动才是真正的自由的活动,自由才真正成为人的类特征。从马克思对自由实现途径的分析中可以发现,科学技术也有助于人们走向自由,若要实现个人的自由,科技发展能够对其形成有效的推力,同时社会自由也同样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

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科学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力量,改变了人们的愚昧状态,给予人们智慧,带领人们走向文明和繁荣,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然而,在资本的暴力下,科学背离了自己,成为一种异化的科学。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过程中,资本形成了对自由的科学的奴役和异化。马克思所创立的劳动异化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生产,虽然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的极大进步,但工人却在机械化的生产作业中因丧失了自我而沦为物的奴隶,使工人的劳动和技术成为一种异己力量,在这种敌对状态下使人的发展变得扭曲和畸形。科学技术由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规律中产生,却反而异化为奴役工人的力量,使社会和人、人和人的关系出现全面异化。对此,马克思认为“科学成为与劳动相对立的、服务于资本的独立量”,[11]使科学在自由、独立方面的本质被掩盖和抹杀,让科学只对资本惟命是从,沦为资本的工具,造成科学被资本奴役和异化的现象。

马克思指出,科学才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真正动力,是人们摆脱束缚而走向自由的重要工具。科学是人们探索和认识自然世界的规律,是人们摆脱愚昧和未知恐惧的思维活动,其活动本身就是自由的,应成为满足人们需要而掌控的一种认识和改造自然世界的力量。然而,受功利化和世俗化影响,科学却逐渐演变成统治世界、统治社会的力量。马克思认为“只有工人阶级能够把他们从僧侣统治下解放出来,把科学从阶级统治的工具变为人民的力量,……科学才能起它的真正的作用”,[12]摆脱阶级偏见的科学才能够成为真正的、自由的科学,才能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复归……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3]科学依托于技术进行应用,在大幅提升劳动效率、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我们更要有效利用科技资源,推动社会向着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前进,理性追求利益、理性看待发展,走出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虽然工具制造技术是人和动物分野的重要标志,但人类精神的进化却是科学和技术共同推动的结果。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学成果伴随人类度过沧桑世事,科学精神引导人类走向自由境界。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科技价值理想及其社会发展理论中,贯穿其中的主线便是人学理论,从人学的角度来阐释和分析马克思科技价值理想及其社会发展理论,有利于认识其逻辑起点、价值本质和终极目标。总的来说,马克思科技价值理想及其社会发展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人的生成和自我完善,价值归宿是改变人的生活世界,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与解放。在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进程中,人自我生成与发展的动力是人的需求,人的生活世界改变是人发展的方向,人的自由与解放是人发展的目标,上述均是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本质所在。因而,在当前科学技术应用和社会经济发展中,要根据人的意愿,以改变人的生活世界、建立人类文明世界为动力,在自然和社会的束缚和限制中,全面解放人类,使人类走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建立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全面文明。

注释

[1][5][6][7][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4、152、153、152、137、56頁。

[2][10][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1、57页。

[3]Jon Elster, Making Sense of Marx,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 6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7页。

[11][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6、185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9~150页。

责 编∕郭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