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乐生
海南琼海人,乡土文化行者,副研究员。先后供职于海口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等单位,先后任副主席、副会长等职。蒙乐生先生长期从事社科发展研究,有多项成果;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旅游报》《海南日报》《今日海南》等报刊发表《海南赋》《五指山赋》《万泉河赋》等多篇文章,已出版《发现海口》丛书、《一得录》丛书和《行走文昌》《海南斋戏》等著作十多部。
白玉蟾,道教南宗五祖,道家养生鼻祖。其所注《老子道德宝章》被后人奉为养生圭臬。白氏思想开阔,才华超群,著述甚丰。其内丹理论“精、气、神”,是道家养生学说的精髓。他说:“我生不信有神仙,亦不知有大罗天……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但白玉蟾也坦言:“我生果有神仙分”。因为,他眼里的“神仙”是“三田精满,五脏气盈”,的有道之人。白氏云游寻道,踏遍江湖,修真炼养,道高德重,寿龄九十有六,无疾而终,被称为“白神仙”。因此,了解白玉蟾其人,探讨道教思想,发掘养生文化,关爱个体生命,满足健康需求,无论对推动地区发展,还是促进社会文明,都是很有意义的善举。
白玉蟾其人其道
白玉蟾。琼州琼山人(今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典读村)。玉蟾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又号海南翁、琼山道人、武夷散人、宾庵、神霄散史、紫清真人、武夷翁、雷霆散吏、神霄典雷小吏、琼山老叟、养素真人、鹤奴等。这么多字号,本身就是文化符号,它不仅包含“道”,还涵盖“儒、释、医,诗、书、文”等领域,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据彭竹林《神仙通鉴白真人事迹三条》言:玉蟾本姓葛,大父有兴,福州闽清县人,董教琼州,父振业,于绍兴甲寅岁(1134)三月十五,梦道者以玉蟾蜍授之,是夕产子,母即玉蟾名之以应梦。稍长,又名长庚。不久,祖、父相继去世,母亲带他改嫁,故从他家姓白。这段文字记载了白玉蟾家世及其幼年悲惨经历。正是这种特殊经历决定了他特殊一生,促使他坚定不移地走上寻仙求道之路。
白玉蟾自幼聪慧,“龆龄时背诵九经,十岁白海西来广城应童子科。”落第后“专思学仙,毅然就道”,时年仅16岁。他说:“初别家山,不知夜宿何处,鸟啼林晚,匆匆投止而已。行数日,至漳城,衣服卖尽,举目无亲,宿江村孤馆,月照苍苔,阶飘黄叶'明朝早膳起程,随身只一柄伞矣。”23岁那年,白玉蟾只身渡海,为求真道而云游天下。
他在《云游歌》中这样写道:“云游难,云游难,万里水烟四海宽……江之东西湖南北,浙之左右接西蜀,广闽淮海数万里,千山万水空碌碌,云游不觉已多年,道友笑我何风颠。旧游经复再去来,大事匆匆莫怨天,我生果有神仙分,前程有人可师问。”佯狂江湖,风餐露宿,蓬头赤足,一衲百结,辟谷断荤,经年不浴,素志未回……白玉蟾“走万里路,读万卷书”,终于“心通三教,学贯九流”,成为南宋道教一代宗师。
白玉蟾师从南宗四祖陈楠,习道养真于儋州松林岭。白玉蟾说:陈楠家世为琼州人,幼年师事薛道光,游黎母山得太乙雷霆之法。陈楠丹道学成,复归故里,以盘陇箍桶为业。曾作《盘陇颂》日:“终日盘盘圆又圆,中间一位土为尊。磨来磨去知多少个里全无斧凿痕。”又有《箍桶颂》曰:“有漏教无漏,如何水泄通。即能圆密了,内外一真空。”其慧根,其觉悟,时人莫及。特别是他们师徒一改道教南宗“独善其身”的宗教偏见,转为推广丹道雷法“济世度人”。这些事例不仅说明了道教南宗的“大乘思想”,也说明了宋代琼州与南宗道教已有很深渊源,它对研究海南的道教思想与养生文化很有史料价值。
作为融丹道雷法于一身的南宗五祖,白玉蟾在内丹法“修真炼气,颐息养神”方面的造诣尤深。他在《必竟恁地歌》中吟道:“我生不信有神仙,亦不知有大罗天。那堪见人说蓬莱,掩面却笑渠风颠。七返还丹多不实,往往将谓人虚传。世传神仙能飞升,又道不死延万年。肉即无翅必坠地,人无百岁安可延。满眼且见生死俱,死生生死相循旋……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白玉蟾把“精、气、神”演绎得淋漓尽致,奠定了南宗内丹派的理论基础。
内丹精髓精气神
道家炼养,以精气神三者为本。南宗内丹理论认为,先天精气神相互团聚,是一种“三元合一”的状态,内孕强大的生命力。其元,即“元精,元气,元神”。
元精,也叫“太极之精”,或“天真”。《古文参同契》说:“元气之积厚而精英者,称为元精。”老子说:“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即是指元精。元精禀于先天,受之于父母而与生俱来。生命诞生以后,此精依赖后天水谷之精充养,发挥生长、发育的作用,逐渐充盈。元精充盈到一定程度,就有了繁衍后代、保持种族和个体恃持的能力。
元精发于肾之元气,从虚极静笃生来。神定志闲,所生才为先天之精;稍动淫念,所生则为交感之精。所以,善保精者,贵在清心寡欲。元精聚于“元精穴”,其穴在脐部“中气穴”之下,两肾中间一窍;其逆升而上,则元精化为元气而为内丹之母;顺流而下,则元精化为形质之精而生男育女。“元精论”是道家内丹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内丹理论的形成及内丹本真的修炼具有重要的意义。
元气,是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简称为“气”。《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此即指元气。元气的盛衰聚散及是否运行正常,直接关系着人的生老病死。元氣充足、运行正常,是人体健康的保障;元气不足或气机失调,则为致病之因,故有“百病皆生于气”“元气虚为致病之本”之说。因此,防病治病应以调护元气为本,善养生者,应倍加护养此气。
元气藏之于肾而化生元精,其变化一分为二,分为元阴、元阳。元气之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阴阳平衡在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其无火而能令人体温和,无水而能令五脏滋润者,全赖乎此。气功学中所言元气,多指先天之“炁”。出生后“炁落丹田”,司理后天呼吸之气、水谷之气、营卫之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气贯丹田,营卫任督,促进循环,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从而达到“再立胎息”的效果。
元神,本原于先天父母之精,其表现如婴儿之不识不知,犹如老子所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的真吾感觉和身心灵动。假如人处于恬淡虚无境界,其呼吸绵绵,若存若亡,无思无虑,飘飘欲仙,恍恍惚惚,这一状态即元神所现。
“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如果杂念纷纭,昼思夜梦如云遮月,则元神即退;如果静定归一,无思无念,则元神真性显现。内丹修炼目的就是要进入这一境界,以激发体内生理潜能,调节脏腑经络、气血阴阳,使之“阴平阳秘”,从而使机体功能处于最佳状态,达到炼养的最佳效果。
精气神三者一体,是保持和恢复人体健康、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和功能。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陈楠、白玉蟾研习其法,了然于心,践之于行,师徒高寿,安享遐龄。内丹派通过理论和实践证明: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则众生皆有“神仙福分”。探讨白玉蟾道教思想和养生文化,把握这一理论精髓,并身体履行,必能达到关爱生命,促进健康的终极目的。
养生有道与健康长寿
白玉蟾是“养生有道”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出入三氏,笼罩百家”,促进道教内丹、外丹、符咒、雷法和儒学、理学、佛学、禅法、密法、瑜伽等学派相互交流,构建了自己的道家思想理论体系。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体系,“养生有道”决非三言两语能穷其义。然而,大道至简,适者永寿。养生有道,简言之就是使精气神“三元合一”,“返本还元”;就是“顺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就是“道法自然”。
我国已摆脱“温饱阶段”,初步进入小康社会。养生已不再担忧物质供给,而主要在于精神调养。养生有道,重在“道”;这个“道”,当然离不开健康素质、健康知识、健康观念,离不开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但这里主要是指“个人修为”。
春秋替序,阴惨阳舒,是自然之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对谁都相同;“天际晴云舒复卷,庭中风絮去还来”,对谁都一样。但对相同的、一样的景象,有人对月伤心,对花落泪;有人豁达大度,笑口常开。这是心态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个人“生命质量”的关键问题。景色相同,心态迥异,根本原因在于“个人修为”。
个人修为就是“明心见性”,即个人心态安详,本心、本性澄明无染。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在欲望和焦虑的包围之中,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一颗与生俱有的觉悟的、纯净的心生起了相对观念,沉迷于世俗欲望,失去了本心、本性。
成功学认为:只要你努力,你就一定能爬到社会顶层;如果你不成功,那一定是你自己的问题。相反观点说:既然身在底层,为什么一定要上爬?下面有下面的好处,上面有上面的苦恼!两种说法不同,可结果却一样:总是有人生活在上面,有人生活在下面。这种结果是“确定”的,至于谁在上,谁在下_这个结果从“不确定”。
老子说:“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成功与否,是相对的,动态的。过去成功,不等于现在成功;现在成功,不等于将来成功。自己认为成功,别人不一定赞同;别人赞同,自己不一定满意。可是面对这种种“不确定”,人们却趋之似鹜。挣不脱为名缰利锁,窥不破贵贱荣辱。其实,“荣是镜中花,辱是水中月;生是假皮囊,死是脱虎囊”,如此而已!
养生,就是炼养。养生之道至大,道法自然而已,说白了就是“饥餐困眠”。有人认为不可理喻,他们说哪个人不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可是,有的人就是不肯好好地吃,而是“吞珠咽玉”,搜肠挖肚;有的人不肯好好睡,而是“追星梦月”,魂不守舍。寝食也是“修为”,寝食不安,如何养生!
养生,就是“休闲”,休闲就是耕耘心灵,陶冶精神,释放个性。当代学者认为,休闲是指完成特定的社会劳动时间之后,为满足自身多方面需求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休闲没有物质追求,没有功利性,其目的是还人生的“本来面目”,引导人走向精神的、宗教的、审美的层面。
休闲养生就是道法自然,它与休闲环境密切相关。道家所云“十大洞天”,都是奇山异水,世外桃源;陈楠得雷书的黎母山,白玉蟾修真的松林岭,也都是茂林修竹,清幽世界。海南岛是“南冥奇甸”,山情水韵富有诗情画意。尤其是白玉蟾故里石山火山村寨,那里荔花春风,黄皮夏雨,山美水美,洞天福地,玄味奇绝,是休闲养生的理想之地。
受白玉蟾养生思想潜移默化,石山火山一带是长寿之乡。那里老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桑榆之年,双颊犹红,嫩须似黑,仙风道骨,每个人都像白玉蟾那样,都是养生有道之人。
那些人靠什么养生?他们没有名车豪宅,其生活环境是火山生态,生活方式是“饥餐困眠”,生活行为是“内外明澈,净无瑕秽”。他们对养生有道,健康长寿做了最好的诠释。
其实,大道无为,大道无名,生命平等,人人一样,都有“神仙福分”,关键在于是想不想享用。要享用,就要“修真炼养”,就要顺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就要道法自然,与自然协调、和调。说到这里,是否冥冥之中有一种启示:石山火山群一带有90多个与“道”有缘的,像道育、道典、道德、道林等披“八卦袍”的村寨,在这里建设休闲养生基地,适應“长寿世纪”的现实需要,适应养生有道和健康长寿的现实需求,则善莫大焉!
当然,这已不是本文的话题了,且留与有缘之人“借题发挥”。
(责任编辑/冯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