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琴
[摘要]自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乡村振兴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17-2019年CNKI中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文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1)自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文献数量明显增多,热度很高;(2)国内作者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较少,还未形成稳定的乡村振兴区域研究合作团队;(3)乡村治理问题、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等是目前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4)城乡融合、农业现代化、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乡村重构等关键词的中心度较高,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关键词]乡村振兴;Citespace;文献计量法;知识图谱;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A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思路和具体途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深刻分析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在全面掌握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演变规律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下,党中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将“三农”问题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决策部署。正视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在新时期推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基于此,学者们对乡村振兴领域展开了集中研究。分析了解现阶段我国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现状,总结研究热点,能够对今后一段时间乡村振兴领域内的学术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获取
本文选择文献数量最多、覆盖量最全的中国知网数据库( CNKI)为检索源获取样本文献数据,将主题词设置为“乡村振兴”进行高级精确检索,来源期刊限定为SCI来源期刊、EI、核心期刊、CSSCI、CSCD,年限设定为2017-2019年,经初始检索和二次筛选,最终得到有效样本文献2698篇。文献检索时间为2020年1月18日。
1.2研究方法
总结和分析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需要对该领域的所有文献进行整理、查阅、分析等工作。传统文献研究方法存在费时费力且不准确的缺点,科学知识图谱悄然兴起。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利用可视化技术描述知识资源及其载体,通过挖掘、分析、构建、描绘等显示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Citespace软件是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华人学者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可视化软件。基于Citespace软件,可以对相关领域文献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帮助学者快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目前,各个学科都有涉及到利用Citespace软件作为分析工具进行文献分析。本文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乡村振兴”领域进行关键词分析、作者分析、机构分析等可视化统计分析,直观地展示十九大以来我国学术界中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现状。
2文献基础分析
2.1 发文作者分析
发文作者是科学研究的主体,通过对发文作者及其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可以反映某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合作关系。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作者可视化图谱,如图1所示。图1中共有节点231个,连线79条,网络密度为0.003,各节点之间的连线较少,表示其中部分学者之间有一定的合作关系,但是大部分学者的研究较为分散,核心网络雏形初现但尚不明显。进一步根据统计数据发现,发文数量最多的作者是刘彦随和龙花楼,其中刘彦随共发文17篇,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为《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探讨了新时代下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基础理论及相关关系;龙花楼发文14篇,被引次数最高的文献为《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阐释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土地整治的关系内涵。然后是姜长云,文献量为12篇,其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努力规避几种倾向》被引次数最高,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规避的五种倾向。发文量5篇及以上的学者共计17人,都是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
2.2研究机构合作统计分析
十九大以来我国乡村振兴领域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图2中节点为93个,连线为46个,网络密度为0.0108。从整体来看,我国乡村振兴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所,从合作强度来看,尚未形成较为广泛、紧密的学术合作网络,合作強不大,跨学科的机构合作较少。
2.3研究热点探析
2.3.1基于关键词的热点分析
关键词高度概括了文献的研究内容和观点,能够解释文章内容的主要方向和核心观点。对乡村振兴研究领域内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和聚类分析,可以直观地呈现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知识结构。通过对乡村振兴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生成可视化图谱图3。由图3可见,最大的节点为“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其次为“乡村治理”“城乡融合”“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等关键词。而中心度衡量着关键节点在图谱网络中的“控制”能力,体现着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本文对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分析,按照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中心度进行排序,如表1所示。
进一步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得到关键词聚类图,如图4所示。网络模块化评价指标Q值为0.7987,且网络同质平均值0.616。可见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聚类较为明显,具有研究意义。聚类网络中共有9个类别,代表了目前我国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2.3.2乡村振兴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以上对乡村振兴研究现状的梳理,总结分析,认为当前我国学者们对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村振兴的内涵概念研究。陈文生(2017)认为应该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 “四化”同步发展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等转变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刘彦随( 2018)通过对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剖析,认为新时期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以激活乡村人口、土地、产业等要素活力和内生动力为抓手,推进城乡关系转型和重塑。张军(2018)认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福祉建设、政治建设等五个方面。李智(2017)认为从城乡关系的角度来看,要素、城乡联系和空间是影响乡村发展及演变的重要因素和路径选择。
(2)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研究。郭晓鸣(2018)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认为村庄整治、建设生态宜居村庄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突破口。张强( 2018)认为乡村振兴是相较于乡村衰落而言的,基于乡村衰落角度,姜德波( 2017)认为应该从产业结构调整、乡村人口稳定、科技文化建设、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王景新( 2018)认为现阶段我国的乡村振兴已经进入到农村地域空间综合价值追求新阶段,未来要以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同步规划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3)乡村振兴的结构细化研究。通过对关键词的共现、聚类分析,发现现阶段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除去内涵、路径方面的研究外,大多集中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城乡融合、脱贫攻坚、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旅游、乡村治理、乡村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这些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何仁伟( 2018)梳理了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及相互作用关系后,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发展互为支撑、相互推动。对于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庄天惠( 2018)、豆书龙(2019)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联。陈锡文( 2018)、党国英(2018)论述了对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解和看法。
3结论与不足
3.1结论
本文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出发,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作为主要研究工具,对2017-2019年CNKI数据库中关于乡村振兴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通过乡村振兴相关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可视化分析,梳理了十九大以来我国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现状,得出了以下结论:(1)从文献数量来看,自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关于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文章数量明显增多,研究热度很高。但是从时间来看,不难发现我国对乡村振兴的研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研究重点仍集中于对乡村振兴战略理论系统研究。(2)从发文作者来看,刘彦随、龙花楼、姜长云、李裕瑞、戈大专、屠爽爽、贺雪峰、郑丰田、刘祖云等学者是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从合作网络来看,发文作者呈现出小而分散的特征,作者之间的联系强度较弱。(3)从发文机构来看,乡村振兴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所,其中中国科学院地理学科與资源研究所发文量最多,其次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等,乡村振兴研究机构较为集中,但是各发文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强度不大。(4)从关键词来看,除去“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以外, “乡村治理”“精准扶贫”“城乡融合”“乡村旅游”等是这两年来乡村振兴领域研究中的高频关键词。但是从中心度来看,“城乡融合”“农业现代化”“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乡村重构”等关键词的中心度较高,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3.2研究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本文选择的数据库为CNKI数据库,且文献都为中文文献,无法进行共被引分析,因此所基于此得到的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图谱不具有完全的代表性;其次,由于在进行文献选择下载时,对会议、报道等与研究工作不相关的文献资料无法自动排除,只能进行手动筛选,可能导致文献数量与真实情况存在些许误差;最后,尽管citespace分析软件拥有先进的图谱绘制功能,但是解读图谱仍然是一项有难度的工作,容易出现误读、漏读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结构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 (02).
[2]陈悦,刘则渊,陈劲,等.科学知识图谱的发展历程[J],科学学研究,2008(03).
[3]秦长江,侯汉清,知识图谱一一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新领域[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 01).
[4]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 (02).
[5]李伯华,刘敏,刘沛林.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的热点动向与文献计量学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9( 01).
[6]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 (04).
[7]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10).
[8]姜长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努力规避几种倾向[J].农业经济问题,2018 (01).
[9]许恒周,刘源,我国农地确权研究的热点分析与演化路径——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 (02).
[10]辛伟,雷二庆,常晓,等.知识图谱在军事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基于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Citespace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4(02).
[11]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12]陈文胜.怎样理解“乡村振兴战略”[J].农村工作通讯,2017( 21)。
[13]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2018( 01).
[14]李智,张小林,陈媛,等.基于城乡相互作用的中国乡村复兴研究[J].经济地理,2017,37 (06).
[15]郭晓鸣,张克俊,虞洪,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与道路选择[J].农村经济,2018( 01).
[16]张强,张怀超,刘占芳.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8 (01).
[17]姜德波,彭程.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成因及治理一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 (01).
[18]王景新,支晓娟.中国乡村振兴及其地域空间重构——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振兴乡村的案例、经验及未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02).
[19]何仁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J].地理研究,2018 (11).
[20]庄天慧,孙锦杨,杨浩,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及有机衔接路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 (12).
[21]豆书龙,叶敬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J].改革,2019 (01).
[22]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 (01).
[23]党国英.振兴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理论探讨,2018(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