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国
摘 要:问题式教学是当前在教育领域中受到普遍重视的一种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教与学的结合,是具有很强思维引导力、课题探究力的教学活动。本次研究对问题式教学在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对优化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成果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地理教学;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是初中生接触的一个新的学科。地理学科往往以十分宏观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对城市、人口、经济、交通等各方面的教学与探究基于大量的数据材料和时空历程来进行。这就造成了同学们学习地理的难度较大,只能死记硬背,却做不到融会贯通。进行问题式教学,就是要通过问题的提出来帮助学生关联各方面知识点,实现综合的思维,综合的运用。这是学好地理知识的必要条件。
一、问题的提出要讲究技巧
问题式教学的提出,其中心点显然要放在问题上。既然是为了锻炼同学们的综合思维能力,我们至少要确保问题的提出和思考探究的过程需要思维的综合,需要知识点的综合,而不能是摆在课本上直接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教育工作者在筛选提出问题,或者引导同学们发现问题的时候,需要结合课本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情况、学习情况等做出合理的规划。比如我们在学习亚洲、非洲等世界几大洲基本知识的时候,老师引导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分辨各大洲在自然地理方面有怎样的异同点?”其实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在让同学们分析分辨,教材关于各大洲的接受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进行的,比如气候条件、海拔高度、地势地形等。同学们需要综合教材中对不同大洲相关信息的介绍情况才能找到答案。这就是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只把眼光放在一个章节、一个大洲的信息上,是很难找到答案的。
除了考虑问题本身如何设置,我们还要对问题式教学的开展讲究策略。因为从学生视角而言,他们往往不太喜欢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和学生的学科水平较差,对问题的探究思考能力不高有关。因此,我更主张老师们以鲜活有趣的方式提出问题。比如对于几大洲的异同点,我们可以采用“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方式来进行。老师在投影仪上展示一组数据或者一张图片,让大家推测这张图片、这些数据是哪个大洲的。避免直接生硬地提出问题,这就可以给同学们更好的启迪、更好的激励。
二、小组合作的问题探究学习
问题式教学中,提出问题重要,对问题进行分析、汇总、探究、论证也同样重要。尤其是作为综合性的问题,更需要学生有综合性的思维和综合性的视角。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更多的同学存在思维认知上的固化和短板,视角比较窄,不擅长进行综合性的思考。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把问题交给整个小组来探究,让每个同学各抒己见,这对帮助大家形成多元化的视角,培养综合性的思维能力是有很好的作用的。
比如在关于学习八年级地理的时候,教材给出这样一个问题:“云贵地区有很多农民喜欢使用背篓作为工具。请问,这种生活习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的提出就非常考验同学们对信息的综合把握能力。在关于这个问题的教学活动中,老师把同学们分成3~5人一组。各个小组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负责查课本对照云贵地区的气候地形资料,有的同学负责记录大家的观点,有的同学负责分析背篓的用处和特点。也有的小组并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工,而是学生自行思考之后轮番发言。虽然大家合作的方式不一样,但都起到了相互启发的作用,都在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这就达到了训练综合思维的效果。
三、结合实例的解题思维验证
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的思考和总结,未必都是准确的答案或者合理的解释。尤其是初中生,他们的学科底子比较薄,生活经验阅历不足,对问题的看法往往会有所片面,不夠合理。因此,我们在对学生的讨论研究结果进行评价跟进的时候,需要适当结合实例来做印证。比如关于中国人口问题,我们可以从网上搜集国家人口调查数据和某地区人口流动数据等给学生作为参考,将学生的讨论结果和实际调查数据对照,以此来验证学生的观点是否合理,是否完全,是否可行。老师要让教学基于课本又高于课本,要从现实情况辅助学生形成综合性的思维,从而为地理学科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结束语:
基于问题式教学进行的地理课堂教学,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行为习惯的尊重,也是对新课标下地理学科教育目标的迎合。我们要善于提出问题,要善于引导问题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形成综合思维的习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问题式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地理学科教育一定能有更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盈,王玉龙.问题式教学助力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提升——以“水稻种植业的区位选择”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07):34-36.
[2]嵇瑾.以综合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地理问题设计与解决——以人教版必修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3):52-54.
[3]朱克西,周圣烘.基于问题创设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以“气候成因”复习课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05):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