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兰香
[摘要]在我国民族地区传统扶贫机制中,诸多问题仍然存在,如贫困现状不清晰、扶贫目标不精准、扶贫措施不全面、扶贫资源较为分散等。研究分析当前凉山彝族自治州精准扶贫现状,在此基础上探寻精准扶贫的难点问题以及目前取得的成就,并最终力求找到全面系统的破解之策,助力全面脱贫。
[关键词]精准扶贫;凉山州;脱贫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A
1 凉山彝族自治州精准扶贫现状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最大的彝族聚集地区,与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羌族自治州一起,作为四川西南部仅有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是四川省居住地方最偏、交通条件最差、经济发展最落后、扶贫难度最大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四川省实现脱贫攻坚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凉山州有1个市l6个县,其中有11个县属深度贫困县,而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需要立足于凉山州各地区的具体实际,要紧紧抓住州内最贫困的农村地区,深入研探出行之有效的精准扶贫方案,以踏石留印、抓铁留痕的狠劲和韧劲深抓扶贫工作,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消除凉山贫困问题,实现凉山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1 凉山彝族自治州旅游扶贫的瓶颈
发展旅游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像凉山这样深度贫困的地区,发展旅游业既能促进经济的增长,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民族地区生态恶化的矛盾。但就目前而言凉山州旅游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闭塞的交通。凉山位于横断山区的核心地区,地势陡峭、奇山大川广布。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资源,但同时也是导致凉山地区交通闭塞的重要原因。其次,有限的宣传。凉山作为彝族的聚居地,拥有丰富的彝族文化特色。彝族的饮食习惯、风俗习惯、居住习惯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以及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这些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并且独特的人文景观。但就目前凉山州旅游业而言,宣传是非常有限的,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点知名度还非常低。最后,孤立的旅游产业链。凉山州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孤立的景点,未能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链。凉山彝族地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齐全,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要加强旅游宣传,还要完善基础设施,结合当地文化背景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才能真正地突破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1.2凉山彝族自治州扶贫搬迁的现实困境
凉山州内不少村居民宅难以满足当地村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仍有部分村民将房屋建在易发、多发的地质灾害地带或十分艰险的环境之中,因此,实施“易地搬迁”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打赢特困区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武器。
解决好“易地搬迁”中“易地”的问题。选择“易地”是搬迁面临的首要现实问题。在选择搬到何地之时,搬入地的容纳能力,迁出后原有的土地问题,农村人口搬人“易地”之后,是否有足够的土地资源及土地的分配问题等,都成为了当前扶贫搬迁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只有处理好“易地”的选择等一系列问题,才能解决好搬迁所面临的困境。
妥善处理好搬入地及其搬出地的环境问题。首先,对于搬出地,当人们搬出后原有房屋的拆迁问题,拆迁后土地的恢复问题,特别是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高发地的环境恢复问题,都是扶贫搬迁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其次,对于搬入地,大量的人口迁入,生产、生活所需的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搬入地的环境承载能力是否能够满足搬人人口的需要等问题,也都是搬迁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最后,要实现搬迁,随之而来的便是人口的流动,建筑物的修建,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地表进行一定的破坏,这也是推动扶贫搬迁的又一现实困境。只有处理好这一系列问题,才能最大程度上减少搬迁带来的环境问题。
自愿搬迁与政策搬迁难耦合的问题。凉山州内居住的大多为彝族,在原居住地的居民彼此之间语言相通、习俗相同、血缘相近,这些都使得他们拥有浓厚的恋乡情结,从而导致很多人都不愿搬迁,尤其是年长者。根据调查,年轻人对于搬迁表示出强烈的积极性,而年长者通常不愿意搬迁。
1.3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扶贫的薄弱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在推及九年义务教育、改善乡村教师生活状况、加强成人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仍然存在很多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像凉山州这样落后的地区,问题更为突出。在对凉山州教育发展的调查过程中,总结了州内教育的几个薄弱环节,具体如下。
首先,教育资源區域分配不均。凉山州各县之间、县域内、城乡间的基础教育发展明显不平衡,特别是很多偏远山村严重缺乏教育资源。其次,落后的教育基础设施。凉山州的教育设施建设非常落后,教学环境、教学设备都急需改善。州内很多村镇小学都没有多功能教室、计算机教室,甚至没有食堂和浴室,这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凉山州教育事业的发展。最后,师资队伍的缺乏。凉山州内很多偏远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教学条件差、教师工资待遇低并且教学任务重,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优质教师引入的难度。因此,缺乏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当前凉山州教育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2导致凉山彝族自治州精准扶贫难点问题的成因
导致凉山州贫困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从历史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凉山州的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性问题,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首先必须要明确引发贫困的各种因素,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才能找到可行性的解决措施。
2.1历史因素
凉山州的贫困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历史上凉山州长期处于落后的奴隶制社会统治下,新中国建立后,州内很多地方是直接从奴隶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大的跨度是需要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支撑的。再者,长期的奴隶社会留下了大量的成规陋习,有部分人仍然保留着“苦熬不苦干…‘男人不干活,女人主内又主外。”的落后思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们的斗志。
2.2经济因素
落后的社会物质生产是凉山贫困的根本原因。凉山州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业,因此单一的经济来源也是凉山州长期贫困的重要原因。凉山州没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没有便利的交通,这就限制了凉山经济发展的广度。再者,凉山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都比较落后,在很大程度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导致凉山州贫困的重要因素。陈旧的思想文化传统、落后的教育基础、毒品较多、艾滋病的扩散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凉山的贫困。凉山是云南通往四川的重要通道,致使凉山州成为金三角毒品输入四川的必经之路。大量的毒品输入促使较多人开始种植鸦片烟,贩卖毒品。因此,凉山州自然而然成为毒品种植的重灾区。“有种就有吸”,随着毒品的大量种植,较多人染上了毒瘾。而大量的吸食毒品又加重了艾滋病的传播。毒品的吸食和艾滋病的高发使得本来就贫困的地区更是雪上加霜。
2.4自然地理环境
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凉山州长期处于贫困的重要因素,凉山州位于横断山区,地势陡峭,州内很多地方的海拔在2000m以上。陡峭的地势阻碍了当地的交通和对外的交流,从而导致该地长期处于闭塞、封闭的状态。
3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探寻破解之策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在脱贫过程中很多措施仅仅是国家提供资金,对贫困地区进行的一个输血过程,一旦结束国家的资金输入,贫困地区又很快再次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要实现真正的脱贫,必须完善脱贫的长效机制,完成由“造血”向“输血”的转换过程,让贫困地区形成自己的“造血”系统。脱贫是关键,但是在脱贫后建立预防返贫的长效机制才是永久脱贫的良药。
3.1 凉山彝族自治州旅游扶贫的优化路径
旅游扶贫是扶贫的有效策略。发展旅游业既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不足、土地缺乏等难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优化路径:
3.1.1农旅结合——多方位促发展、增收入
农业是凉山州的主要产业,作为州内主要的经济来源,必须时刻重视农业的发展。农旅结合、以旅促农、农旅互动,是当前发展的可行性策略。多山的地形特征成就了凉山的果树种植,也为农旅结合提供了契机。例如会理县就大面积的种植石榴,并且县政府在打造“会理石榴”特色产业的同时重视打造“石榴园——农家乐”一条线旅游服务。因此,石榴的种植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为当地提供了特色景点,让游客在春季观赏到动人的石榴花花海,秋季参与到石榴的收获。石榴园集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旅客在其中能玩、能吃、能参与,不仅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会理石榴”的知名度,推广了“会理石榴”的销售渠道。
3.1.2游工结合——打造专业旅游产业链
旅工结合、以工促旅也是凉山州旅游扶贫的优化措施。凉山作为国家级的贫困地区,工业发展较为落后,但是有其独特的工业特色。凉山最有特色的工业旅游资源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设备技术最先进、承揽外星发射最多、并且具备发射多型号卫星能力的新型航天器发射场,被誉为东方的“休斯顿”,西昌也被誉为“航天城”。西昌作为我国重要的卫星发射中心,也吸引了很多游客。但是当前还未形成专业的旅游产业链,缺乏宣传力度、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较为落后以及旅游景点单一。因此,只有不断优化,将凉山的工业旅游资源不断开发完善,才能真正形成一条专业的旅游产业链。
3.1.3 民旅结合——展示独特的民族特色
凉山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一大优势。凉山聚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化,还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节日,其中著名的有彝族的火把节、彝族年等,传统节日和节日期间举行的盛典,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此外,彝族有自己的文字、优美的民族服饰、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饮食文化,这些都是推动旅游开发的潜在因素。凉山旅游发展的潜力巨大,尤其体现在少数民族文化、建筑、习俗、服饰等方面,这也为旅游扶贫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3.1.4红旅结合——弘扬经典助力扶贫
凉山州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同彝族完成“彝海结盟”的彝海之滨——冕宁县彝海镇彝海村,还有红军召开会理会议的会理县等。在中国历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由于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这些遗址的保护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遗址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红色遗址的宣传力度都不够完善,这些都是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大力开发、保护凉山的红色旅游资源,才能真正助力精准扶贫。
3.2凉山彝族自治州扶贫搬迁的优化路径
要优化易地扶贫搬迁的路径,必须处理好“造血与输血”的关系。政府出资修建住房、推动搬迁,这只是一个输血的过程,如果不帮助当地居民形成自己的造血系统,扶贫就不可能真正的形成长效机制,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脱贫。因此,在落实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人民的“造血”问题。
首先,新建筑可以尝试融合彝族特色,如屋檐修建牛头形状的斗拱,还有涂上彝族纹路的墙体等,都能保留一定的彝族文化特色。并且农村的新建筑还应该适用于“农用”,如果全部修建成钢筋混泥土的“洋楼”,不仅丢失了民族特色,还不适用于农村粮食的储存、牲畜的养殖等。其次,新建筑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成农家乐的形式,在此昭觉县的三河村就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例子。三河村搬迁地的建筑大多采用了农家乐的建筑风格,这不仅解决了当地人民的住房问题,而且还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最后,易地扶贫搬迁必须要与周边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步进行,只有健全的基础设施才能最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3.3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扶贫的优化模式
实现教育扶贫,推动凉山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相应的措施和方案。首先,引进优良的教职员工是实现教育扶贫的前提,保证教职工的素质和数量是开展教育事业的前提和基础。凉山州特别是在幼儿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短板,很多落后乡村都严重缺乏专业教师。其次,加大对教育设备的投资和建设。完善的教学设备既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吸引优质的教师资源。特别是在偏远的乡村,落后的教学设备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限制性因素。再次,充分利用互联网,落后的教学设备和匮乏的师资在短期内都难以得到解决,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通过互联网让更多的学生通过网络,听到一些优质课程。最后,借智助力,补资源短板。用好用活教育帮扶政策,借助其他地区的优势资源,加强教育合作。西昌市、会理县是全州内教育水平相对较好的地区,因此可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加强合作。如2018年在会理几个中学办了“布托班”,即“会理中学布托班”,专门收纳布拖县家庭贫困且学习优秀的学生。这是一个优化教育的可行性方案,但是目前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仅仅是州内的合作,发挥的作用还是有限的。还应该加强与省内更多的优秀中学合作,更好的借智助力,补好教育资源的短板。
【参考文献】
[1]李强.中国扶贫之路[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2]杨冬琴,吕叶.政府主导型少数民族扶贫式旅游开发探索——以云南省彝良县木椿沟苗族风情园建设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 (10).
[3]陈杰.采访”悬崖村”始末[J].新聞与写作,2016 (11).
[4]中国西南世界银行扶贫项目贵州办公室.少数民族地区综合扶贫开发[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5]莫泞应.扶贫与成份输血[J].中国贫困地区,1996 (01).
[6]刘少华.我的凉山兄弟[J].魅力中国,2015( 43).
[7]刘廷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扶贫模式效果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
[8]臧海景.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