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朋友,六·一儿童节这天,你是不是被棒棒糖、玩具、气球、游乐场给包围了?可爱的成人呢,你们是不是也和孩子一起卖了一回萌?其实,美好的童年不是只我们现代人才有,我们老祖宗的童年也是丰富多彩,美得不要不要的呢!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简析】一首仅二十个字的五言绝句铺开在我们眼前,却仿佛成了一个个或长或短的镜头。碧波上,小娃撑船荡水痕,偷采莲,几分率真失大意。因为不懂得隐藏踪迹,大摇大摆地划着船回去,所以一个长长的镜头呈现出来——浮萍一道开。特别美,是儿童无意中创造的美,也是自然赋予的美。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宋·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简析】“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梨和枣。“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梨和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着,随时准备拔腿逃跑。
鲁小班:两首小诗自有一派天真与童趣。动作的描写简洁又富有灵气。你是否正在度过这可爱的,淘气的,自由的童年?你是否也曾在外婆家划小木舟,偷采路边的花,偷摘可口的果子,与小伙伴们躲躲藏藏,让欢声笑语在长空荡漾。诗人自有诗意,把快乐记录在了文字里。我们也可以。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简析】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悠扬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牧童
唐·栖蟾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牧童是中国古代文学里经常出现的人物,他或在柳阴里酣眠,或在黄昏里高歌,或在牛背上横笛,或在细雨里遥指……然而,无论是在哪里,他都是最自由快乐,最让人欣羡的样子!
山中
唐·李涉
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
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简析】顽皮的牧童竟然放牛吃“我”竹,还假装听不到“我”的呼喊,而“我”隔着竹林都能听见牧童欢快的笑声,那牧童又怎能听不到“我”的呼喊呢?当牧童知道“我欲报田舍翁”时,大概害怕了吧,便只落得个“更深不归屋”的结果。全诗纯用白描,一个顽皮捣蛋、举止幼稚的牧童形象便跃然纸上。诗中牧童也是因为“胆大妄为”才更显示牧童的天真烂漫和诗人的童趣。
鲁小班:想想鲁小班小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放了学便和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放牛,悠哉游哉地骑在牛背上,或是任牛在边上吃草打斗,而我们只管自己游玩、嬉闹,牛偷吃了邻家的庄稼都不自知,那真是最美好的时光。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简析】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应该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鲁小班:相信很多在乡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都捉过蟋蟀。夏日夜晚无事可做,听到蟋蟀的鸣叫声了,孩子们便到处抓蟋蟀。草丛中,菜园里,田埂上,瓦片下,坟头边,城墙根……几乎到处都可以找到蟋蟀的身影。能够捉到一只好蟋蟀,对于小孩子来说是件十分高兴的事了。那种乐趣,怕是经历过的人都能体会。
所 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简析】诗人在旅途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这首诗颇有童趣,将牧童那一动一静的可爱情态写得十分动人。
鲁小班:小孩子如果突然安静了,可能正蕴酿着一件大事儿,也有可能只是脑子短路了,呵呵。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简析】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拿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冰块落地的声音,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鲁小班:诗写得清新明快,诗中有“声”,“声”变成了空灵的音乐,让诗也多出了一番音韵的美。冰块落地,嬉乐戛然而止,不免失望与遗憾呀!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簡析】一艘小小的渔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把撑船的长竹篙收起来,坐在船里。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诗人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诗人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鲁小班:“以伞当帆”,真是聪明伶俐,可爱可笑啊!你们想到曾经做过的傻事了吗,鲁小班突然想到了一箩筐。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简析】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读来意趣横生。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简析】这是作者村居时所作。农家茅檐低小,溪边的草青青。满头白发的老爷爷和老婆说着吴地方言,听起来又温柔又美好。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莲蓬。
鲁小班:在农村待过的人,肯定熟悉这样的情景。农忙时,小孩子都要来帮忙,大一点的孩子做事像点样,小一点的,就像诗中所说的小儿子“溪头卧剥莲蓬”,别有一番可爱。
回乡偶书·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简析】贺知章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老了之后才回来。回到家乡,村里的儿童见到他,都不认识,笑着问:“客人从哪里来呀?”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
【简析】篱笆外面不知是谁家没有系好船只。春潮上涨小船被吹进了钓鱼湾。
有一位小孩正玩得高興,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村里来了客人,急急忙忙地跑去把柴门打开。
鲁小班:儿童是最有好奇心的。只要乡村里来了客人,最先知道的一定是儿童。他们围着客人,好奇地看着探察着,期待客人带来新鲜,带来热闹,带来另一个世界。无忧无虑的可爱形象真是讨人喜欢。
与小女
【唐】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
为嫌衣少缕金华。
【简析】这是作者写小女儿的诗。小女儿还是吚吚呀呀学说话的时候,因为恋着小车子不肯去睡觉。娇哭了一夜就是嫌弃衣服上的花纹太少了。
鲁小班:小时候真是无忧无虑的年华,想着花衣服,想着玩具,为了一件小事,可以委屈或开心好久。
幼女词
唐·施肩吾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简析】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这形成一个冲突。小女孩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这个“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又有趣,既纯真又可爱。
鲁小班:儿童的时候,心无杂念,很用心地做着一件事情,即使被大人笑,也毫无悔意,我想这就是初心吧。
读完这些诗,你是否已有了共鸣?可会想到自己小时候的点滴趣事?捕过鸟,撵过鸡,逮过蜻蜓,抓过知了,偷摘过邻居的果……那属于童年的一切,是最简单的快乐,也是我们与大自然最亲近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