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旅游脱贫模式”研究之“乡村旅游脱贫模式”

2020-12-16 02:58刘思羽吴文姝王笛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8期
关键词:乡村旅游贵州省

刘思羽 吴文姝 王笛

[摘要]乡村旅游脱贫是一种全新的脱贫模式。本文以贵州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为例,总结了乡村旅游脱贫的六种模式,分析了乡村旅游脱贫的内涵价值,并提出了依靠发展乡村旅游脱贫应注意的事项,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贵州省;乡村旅游;脱贫模式;三变改革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A

贵州地处山区,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其实,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淳朴的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就形成了一种蕴含着乡味和乡韵的珍贵旅游文化资源。自2014年国务院提出“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以来,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其中贵州省就是全国最早借助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来实现脱贫致富的省份之一。据该省旅委主任李三旗介绍,至2017年7月, “贵州省开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突破3000个,乡村旅游接待1.59亿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数的42.4%,乡村旅游收入706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0%,带动就业287.61万人,受益人数超过577万,带动64.7万人脱贫”,成效非常显著。如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贵州各地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

1 贵州乡村旅游脱贫模式

多彩贵州美丽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当下贵州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呈现出特色化、多样化、精品化的特点。

1.1禾丰乡“景区+乡镇”旅游脱贫模式

近年来,禾丰乡依托自然生态环境优势,以“盘活农村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为落脚点,积极引进市场经营主体,围绕“农耕体验园、云山茶海、香火岩”等核心景区,纵横连接6个自然村寨,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底窝坝为中心的田园风光乡村旅游产业带,实现了景区一体化、景村一体化的旅游脱贫致富模式。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是该景区的最大特色,为优化旅游产业生态,拓宽贫困户受益面,禾丰乡一开始就从“吃”、“住”、“游”等多方面培育增收致富支撑点,积极支持景区周边农户利用闲置民宅兴办乡村酒店、农家旅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家乐,大力开发蜂糖李、枇杷等特色旅游产品,既确保了旅客能享受到高质量、丰富多彩的体验性休闲娱乐活动,又确保了贫困群众长期受益、持续增收。目前,禾丰乡六村已发展乡村旅游点、采摘体验园、休闲农庄近10个,发展农家乐、酒店近40家,形成富硒特色商店2家,解决群众就业3000人次,带动350余人增收致富。

1.2舍烹村“公司+农户”旅游脱贫模式

这种乡村旅游脱贫模式较为成功的典型案例就是贵州省六盘水市积极倡导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模式。舍烹村,正是贵州六盘水市“三变”改革的发源地。舍烹村位于乌蒙山深处,四周青山环绕,村前清水长流,生活着彝族、苗族等8个民族的200余户人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2012年,舍烹村充分整合政府、村社、企业、社会资源发展旅游,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将自己承包经营的林地、山地、农居、资金等资源通过入股等形式让村民成为股民,参与旅游公司统一经营管理。通过“三变”改革,有效盘活了生产要素资源,使传统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舍烹村走上了农旅融合、协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全新态发展道路,众多贫困户依靠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走向富裕。

1.3旧州镇“能人+农户”旅游脱贫模式

该旅游脱贫模式就是通过“双带”计划,即“党员带农户”和“致富能人带农户”的形式,引导广大党员、致富能人带头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形成一人带多户、多户带一村的整体致富效应而实现脱贫。例如,黔东南旧州镇素有“黔中小江南、安顺鱼米乡”的美誉,该镇在构建多元化乡村旅游产品方面,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致富能人的带头效应,打造了花旅与果旅、药旅与茶旅、粮旅与菜旅等特色化、个性化、差异化融合发展的产业链。依托景区旅游带动,旧州镇浪塘村张贵友创办的旧州安顺成饭庄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带动了10户30余人参与从业,贫困户增收效益明显。该镇贫困户张义奎在惠民政策和广大党员帮扶下,创办了集赏花、采摘、养殖于一体的旅游观光项目,至2018年底,家庭收入突破20万元,不仅还清欠债,而且还有些余额。

1.4高酿镇“合作社+农户”乡村旅游脱贫模式

乡村旅游合作社是在自愿参社、民主管理、利益共享和风险自担的原则基础上村民自主成立的互助性经济组织。由于参社的村民拥有实在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所以能广泛吸收广大村民积极参加,同时还能有效调解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资金不足和旅游资源闲置的矛盾。伴随着贵州乡村旅游产业“井喷式”发展,各种乡村旅游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较著名的有贵州天柱县高酿镇山水田园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贵州开阳县禾丰乡十三坊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贵州安龙县钱相乡安龙山水人家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等。近年来,贵州乡村旅游合作社又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精准扶贫化发展的特点。出现了“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大数据带旅游和村集体+农户、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农户等‘三带三加乡村旅游组织化发展的样本”。乡村旅游合作社健康发展,促进了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夯实了乡村贫困户依靠旅游脱贫致富的基石。

1.5湖潮乡“岗位培训+农户”旅游脱贫模式

该模式就是通过大量岗位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和适宜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村青壮年的劳动素养,促进村民广泛就业来实现脱贫增收的一种模式。随着乡村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各地出现了许多参差不齐的诸如避暑度假型、城郊休闲型、乡村体验型村寨、客栈、农家乐乡村旅游项目,虽不乏知名乡村旅游品牌,但也存在服务质量跟不上、虚假宣传、宰客欺客等不法行为。为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贵安区湖潮乡抓住有利时机,从三方面加强岗位培训,培训对象除了各村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还包括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和从业贫困人员。一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及适宜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村青壮年的技能培训,增强其职业自信和就地就业意识。二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质量的培训,培训内容有乡村旅游基础知識、职业道德、文明素养、安全消防知识、岗位服务标准和规范、服务接待讲解及卫生保洁知识等。三是加强旅游扶贫开发和管理的培训,助力精准扶贫脱贫。

2乡村旅游脱贫模式的内涵解析

2.1 开发模式的创新,有效盘活旅游资产

开发乡村旅游,离不开资产和资金的支持,多年来由于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导致农村集体和个体经营者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长期存在,导致有些地方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通过“三变”改革,让闲置的诸如山地、林地、古村落、民俗馆、纪念馆以及农民手头闲置资金等各类资产变成招商资本,融资效率高,且能有效降低旅游公司融资成本,在满足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能给贫困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2.2文化科技的搭台,有效提升生态价值

贵州各地倾力打造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和生态农业以及融住宿、餐饮、娱乐、康体、休闲、度假、购物、文创之类的乡村旅游产业生态,无不拓展着现代农业的功能,渗透着文化和科技的魅力元素。有本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支撑,才能有效激活产业价值。当人们把科技和文化元素深度融人到农业生产中,把传统农耕文化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和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和文创农业,古朴的乡村、异彩丰呈的景观就会变得时尚、富有情趣,乡村也就成为八方游客神往的地方。因此,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脱贫的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依托自然条件优势,打造差异化、独具特色的“一村一景”,形成乡村旅游别具一格的“农味”,切记同质化无序竞争。

2.3多方合作参与,有效拓宽致富渠道

贵州乡村旅游脱贫开发模式,无论是“景区+乡镇”、“公司+农户”还是“合作社+贫困户”甚至“旅游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等之类的合作开发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开发主体,那就是都有一个有能力、懂管理、会开发旅游市场,起主导作用的集体经营者在投资和运营,确保了旅游市场健康平稳发展。“三变改革”叠加“三带三加”的发展模式产生了群体致富效应,既可以使广大村民通过出租民宅民居、流转林地山地或出资入股享受股金红利,又可以对接市场,依靠公司.合作社等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加工特色商品,延长产业链,还可以通过投工投劳直接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获取收益。因此,多方合作开发能多渠道增收脱贫。

3乡村旅游脱贫开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注重利益分配,确保精准脱贫

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乡村旅游合作社持续运行的内在保证。乡村旅游收益包括直接经营收益和参股分红收益两部分,贫困户之所以贫困,就是由于缺少资金,缺少资产和缺乏技术。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的一开始,我们就要加强利益分配监管,支持地方着力构建长期、稳定、相对合理的以贫困人口为基础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区域性整体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3.2发挥产业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

现在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可谓遍地开花、五花八门。许多地方由于起点较低,规划目标参差不齐,又过分追求眼前利益争先上马,出现了许多缺乏品味互相模仿的农家乐、乡村度假村,还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古村落的大拆大建和千村一面简单的城市化翻新改造,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与破坏。因此,各地在开发乡村旅游脱贫的过程中, “应根据区域特点、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开发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健康疗养、民俗演艺、农事节庆、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发展”,避免同业化、同质化低水平竞争。

3.3坚持深度开发,促进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使整个城乡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深度开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乡村通过“三变改革”,不断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提升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缩小了城乡贫富差距,同时也实现了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为全而实现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乡村旅游蕴含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邢娅男.2亿游客乐享田园游好山好水能赚钱[N].人民日报,2017-09-07.

[2]王磊,徐萌晟.旅游扶贫出实招致富路上见成效[N].芜湖日报,2017-09-12.

[3]尹剑峰,颜春龙,贵州省民族文化乡村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8 (11).

[4]王坤,刘康,贵州省乡村旅游同质化及其创新策略[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05).

[收稿日期] 2020-07-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贵州‘旅游脱贫模式研究”(编号:20191037807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思羽(2000-),女,在校大学生,研究方向:金融与经济;吴文姝(1999-)女,在校大學生,研究方向:金融与经济;王笛(1999-),女,在校大学生,研究方向:金融与经济。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贵州省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The Role of Teacher , Learner and Material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贵州法治发展报告(2017)》
贵州省第四届科普作品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有关干部任免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