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显文
[摘要]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其中作为农业的基础设施,灌区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实现水利现代化、灌区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人民正常生活、农村建设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研究现代化灌区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需要广大学者与水利工作者不断的努力研究。
[关键词]灌区;现代化;建设;水利
[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标识码]A
水利对于我国国家建设、人民生活至关重要,其中灌区建设是水利工程中重要的一环,是农业生产依赖的基础设施建设,灌区建设是否科学有效,决定了水的使用效果,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与人民的食品安全,决定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水平。进入新时代,灌区水利的现代化建设全面铺开,在农业生产大省,从小型灌区到大型灌区的技术改造升级已经初见成效,在粮食产量和周边生态环境改善上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
1 现代化灌区建设的内涵与内容
1.1 现代化灌区建设的理解
现代化灌区是一个区分于既有的灌区建设来说的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水资源如何使用,生态如何保护,如何又好又快的发展新型农业,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要求。灌区建设现代化就是要通过现代管理制度、合理的水利布局、先进的浇灌技术、配套的水利设施、先进的用水理念,形成新型灌区系统,实现农业与水利的和谐发展。
当前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下,原有的农业、工业布局有了新的发展,在国家新的政策、指标的要求下,传统的灌区管理模式面对新问题,有的灌区内农业产业布局不合理、工程老化、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效益衰減等问题表现了出来,迫切需要加速转型。
1.2现代化灌区建设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现代化灌区建设,主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一是安全保障。保障供水正常,保证灌溉设计的地面灌溉旱作区、水稻区、经济作物区,需要区分对待浇灌的方式与覆盖面积比例,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比例要达到95%以上。保障排水正常,要按照季节不同,降雨量不同,不同农作物的灌溉需要,对农田的排水、排渍要达到一定的标准。防洪保障,确保灌区设施完好,达到防洪防涝标准。二是工程设施建设。做好田间灌水、节水灌溉、灌排工程、灌区林网、田间道路、供配电等整体设备的设计与建造,确保设施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三是兼顾灌区效益效率。要注意实地调研,根据实际划分灌区的规模等级,确保因地制宜,有效灌溉。四是管理与服务功能。包含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化智能技术,对水质、水文地理、季节特征等因素进行统计与测量。还要包括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与管理体系,形成一整套关于环境与水资源利用的制度,提高管理效果。五是生态保护的目标。要求灌区建设的沟、渠、田、林、路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灌区建设要兼顾防治水土流失的功能,另外,灌区建设还要与生态景观建设相结合,兼顾环境美观。
2构建现代化灌区建设指标体系
现代化灌区建设要有整体的目标与思路,按照指标体系建设,能够更好的统一思想,形成体系建设。构建指标体系,要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定指标几个步骤。
2.1 灌区建设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的灌区建设覆盖面积总体较大,其中,小型灌区有量大、面广、分散的特点,对农田分散的地区较为适用,但是灌溉水平与技术的差别较大。大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大,一般用于农田集中的地方,一般土地质量较好,复种指数高,粮食产量较高,设备设施投入较大,数量较少。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大,结合部分较小,水源可靠,水量充足,是主要应用的水利设施。灌区建设在农业生产中起基础性作用,但总体上科技含量较低,传统的灌区建设模式仍然占较大比重。灌区建设现状与新型农业建设发展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南方频发的旱涝自然灾害,反映出水利基础工程较为薄弱,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
另外,近年来水资源受到污染,农业用地被污染后,农产品与农副产品中检测出有害物质,说明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与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灌区建设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在环保方面要更加重视。
现有的水利系统对水资源的调控配置能力还很低,一是现有的设施、工程的运行条件较差,标准没有跟上时代发展,建设质量差,多年的使用,渠道的完好率降低,很多已经存在安全风险。而且原有的设施在设计上不够合理,后续的补修升级不到位,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严重,水利设施发挥作用不足。二是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差距,求变的思想不够,实际工作中水利方面的专业人员较少,对水利工程发挥作用以及当地的农业建设的研究不够,相关部门对灌区建设的重视不够,投入不到位,造成了灌区现代化建设滞后。
2.2灌区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
要根据不同的农田特征以及农业发展水平,考虑灌区建设的实际,制定详细的灌区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分区域建章建制,规范建设标准,形成灌区现代化建设的示范点,进行长时间的实践,对参数进行有效的调整。完善档案管理与数据库,为信息化、智能化的大数据分析提供有效的数据与档案支撑。另外,要用好综合评价体系,实现灌区作用发挥的量化体系,便于监督监控,例如将综合评价指标分为工程建设、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管理等几类,再在其中细分指标,如:灌溉标准,节水标准;水质标准,防洪标准、饮水安全、动态监测等等,通过量化与符号化,及时的将指标变成数据,便于分析与统计。
3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内容
(1)资源利用。一是要充分考虑灌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的全面工作,要通过全面规划来实现灌区现代化建设的统筹兼顾与综合利用,进一步协调好人们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二是充分考虑所涉及土地的利用,充分考虑城市、乡村规划建设项目对灌区土地利用的影响,规划好灌区覆盖耕地面积和如何使供水量相匹配等问题。三是节约用水。积极推行节水型农业布局,调整好产业结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四是水资源利用的合理规划。根据当地水资源使用规划,加强灌区建设,保持灌区水量平衡保证灌溉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水资源,实现灌区水土资源最优配置,防止浪费。
(2)水源工程。水源工程是灌区设计建设的最主要工程。一是蓄水水源工程。蓄水工程主要是建造蓄水功能的水库、蓄水池等等,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流域面积、库区面积、降雨量、蓄水能力、上游来水量等等,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蓄水功能,另一方面要确保水库在汛期安全。二是引水水源工程。灌区建设中要承担引水功能,要考虑引水河流年内最大水位、流量如何变化,汛期、枯水期的水位差,以及持续时间等等。另外还要考虑到水质、含沙量因素对水库、对大坝冲击与破坏等等。三是提水水源工程。提水工程重要的是考虑排灌能力、设备运行顺畅等特征参数,确保供水效果与供水安全。
(3)灌排工程。一是对灌区各级渠道的灌溉流量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设计,对流量、横断面、纵断面做好计算,并反复进行复核计算和经济技术分析,选择适宜的衬砌形式,选用合适的材料如混凝土、板模、模料、防渗设施等。二是完善排水措施建设。主要是针对防洪设计,合理的进行耐涝、耐渍设计,做好排水、排渍工作。三是田间工程。按照田间工程的实际、水文地质现状及变化趋势,布置斗渠、渠道等。做好田间沟渠布置,做好地形复杂地区的渠道建设。做好田间道路和林带布置,按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布置,田间渠道上、交通建筑物等设施旁要应配置齐全,保证管理运行方便。
(4)环保与节水。灌区建设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环保。将节水和生态的理念整个设计、施工、管理、运营的整个过程中,综合考虑渠道水头损失、输水效率,提升灌区环境和污染治理。例如,利用混凝土与草皮构建防渗体等生态渠道。
(5)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一是要完善档案管理,对水文特征、降水量、基本参数、地下水位、农田与工厂分布、城市居民用水等等因素进行较为准确的记录统计,形成真实性较高的数据,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为大数据分析与监督提供数据基础。二是要利用信息系统管理,对灌区建设与运营要有一整套的信息化系统作为管理与监督手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三是利用信息化设备,做好灌区水资源情况的调查,及时作出优化灌区设置的优化方案,及时调整。
4现代化灌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创新观念提升是重点
首先要转变守旧的思想,认为水利工程是一劳永逸的稳定工程的思想要转变,要在灌区水利建设的观念与理念上跟得上现代化建设的节奏。不但要在设备上及时的更新,在設计上符合时代要求,更重要的是在水的使用与管理上,要有新的思维与求变的态度。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大胆的改革创新,大胆的去除陈腐的思想与制度,对阻碍水资源合理管理的旧设备设施要下决心和力量更新与废除。在灌区建设的方式上要结合现代化建筑与水利工程先进的技术,要将科学的分析与管理结合起来,从细节着手,有目的的改造现有的灌区结构与功能实现传统的灌区能够发挥符合时代要求的作用。
4.2保证资金投入是基础
水利工程的投入一般占用资金较大,现代化的灌区建设,从结构到设备都较之旧系统有了根本上的改变,无论是旧系统的改造还是新系统的引用,都需要很多的资金做保证。因此,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拓宽渠道,加强项目资金整合。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整合各部门的各类涉及农田水利的建设资金,将有限的资金合理的运用在最合适的地方。鼓励企业、个人等民间投资,用于灌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探索整体盈利与入股分红模式,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利用好各项农业生产建设金融扶持政策,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的作用,争取更多的政策与投资支持。
4.3不断加强评价评估体系建设
评价评估体系建设是对现有的灌区建设以及将要建设的灌区系统的各项指标监督管理的重要方式。要做好指标参数的量化和档案的收集整理,并且做到参数的合理运用和合理分析,利用好数据库、信息系统,提高数据分析的智能化水平,在灌区样本取样的过程中,要注重样本的代表性。同时,提升采样、测量等相关设备设施的科学性,例如完善灌区量水设施,实行计量用水、计量收费等等,需要准确的测量作为支持,以提升有效灌面的比例大幅提高。另外,要加强档案管理与数据中心建设,确保资料的准确,符合实际,又要确保资料台账的安全,为后续的研究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4.4加强运行管理,保障工程质量与使用效果
提高灌区建设的工程质量与使用效果的最大化,按照国家农业改革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的要求,一方面要建章建制,改变旧的、效率低的管理模式,修订新办法,明确责任任务,建立好管理台账,确定灌区升级改造的期限,在制度上规范建造行为。另一方面,要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手段,提高领导人员综合管理与科学管理水平,建立能力素质强、技术水平高的管理队伍,通过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的分析,不断提升管理质量,保障灌区使用合理,功能发挥充分。
【参考文献】
[1]鄂竟平.坚定不移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船陕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20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水利,2020 (02).
[2]邵红艳,韩茜丹,张仁贡,大中型灌区智慧巡检系统的设计和应用[J].水电站机电技术,2017 (08).
[3]杨哲智慧水务系统在城市供水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6 (11).
[4]吴绍锋,现代化灌区发展方向初探[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6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