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锦峰,郝大鹏,刘镇岐,郭军红,俞伟元
(1. 兰州理工大学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甘肃 兰州 730050;2. 兰州理工大学 石油化工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我校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在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坚持,逐步确立了以“一个健全的责任体制、一套管用的规章制度、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一套全面的育人体系、一套完善的安全设施”的“五个一工程”安全文化体系,旨在培养实验室安全行为自觉规范,树立实验室安全文明风尚,为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平安祥和的校园环境。
科学合理的管理责任体系,是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无缝衔接的重要保障[1]。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构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为核心的安全责任体系,按照“统一领导、落实责任、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全员参与”的原则,健全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责任体系涵盖校、院、室三级管理机构以及教学、科研等全部工作,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三级九阶”安全责任体系(见图 1)。
图1 “三级九阶”安全责任体系
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技术委员会和分管领导作为第一级,负责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学校的安全生产工作,对学校安全生产工作负综合管理领导责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与学院共同为责任体系的第二级,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有相应的监督、协调职责,学院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委员对本单位实验室的制度执行、安全设施保障、教育培训等工作的管理职责;各学院及独立单位是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学院院长及独立单位主要领导对本单位安全生产负有第一管理责任;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组和实验人员是责任体系的第三级,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组由专兼职安全员、实验室主任以及系主任组成,负责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落实与执行。“三级九阶”责任体系的确立,保障了实验室安全主体责任全面落实,法定职责严格履行,自我约束有效建立,内生机制持续改进。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学校把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作为各项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完善,目前涉及实验室安全的校级制度有16项之多,各项制度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
在管理层面,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责任制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违规行为经济处罚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督查工作办法》《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与准入制度》等,这些制度立足于学校实际,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技术层面,根据实验室危险源及其监控管理的需要,出台了《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采购平台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废物收集处置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废物暂存中转站管理办法》等制度。在保障层面,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应急管理制度,按照“上下贯通、部门联动、地校衔接、协调有力”的原则,以《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为基础,各院系、实验室编制符合自身学科特点的应急预案,并从横向、纵向两个方向与相关应急预案进行有机衔接,确保应急行动的有序开展。
“靠制度管事、靠制度管人”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逐步形成,尤其是针对实验室安全违规行为“屡查屡犯、屡改屡犯”的问题,出台了《实验室安全违规行为经济处罚管理办法》。该办法针对实验室安全违规行为的类型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处罚对象为学院。学院根据责任体系分解处罚金额,同时处罚记录纳入学院年终评奖评优。将学院作为处罚对象,可促使学院作为主体,对违规行为或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追溯产生原因及症结所在[3],对安全隐患的整改做到一步到位、治标治本。相对于其他形式的管理手段而言,经济利益与劳动者具有最直接的联系,一定的经济处罚对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4]。用经济杠杆撬动安全意识的全面提升,基本杜绝了不穿防护服、实验室饮食、用电不规范、易燃物堆积等违规行为,综合性复杂违规数量也大幅下降。对于管理人员而言,《实验室安全违规行为经济处罚管理办法》的制定,克服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宽松软”、处罚标准随意等问题,该制度既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依据,也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切入点。“治乱需用重典”,自本制度执行以来,实验室安全违规行为频次明显下降,对实验室安全违规行为起到了较好的遏制作用。2017—2019年实验室安全违规行为及处罚金额如图2所示。
图2 实验室安全违规行为及处罚金额趋势图
推动制度落地生效要靠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我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实验室安全管理10大机制,即责任制、轮训制、准入制、评价制、预警制、管控制、联动制、通报制、处罚制和督查制。10大机制构成了安全管理的基础,每一个机制都有施行内涵、运行条件和执行对象,各机制相互衔接、彼此相扣,贯穿在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权责划分、安全教育、应急演练、安全检查以及安全考核等活动的全过程,有力支撑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贯彻执行和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实验室安全管理10大机制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室安全管理10大机制
“责任制”是实验室安全10大机制的核心内容,是以我国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以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对管理责任及法律责任加以明确[6],进而对所有人员形成一种心理强制力,促使共同维护实验室安全。“轮训制”和“准入制”,重在实验室安全文化教育,其中“轮训制”针对实验室管理人员,通过参加校内外专业安全培训以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同时解决因管理人员流动而产生的管理能力波动问题。“联动制”和“督查制”是为提升和完善实验室安全检查质量和效果,以不同形式开展的实验室检查工作,二者相互结合,使得实验室安全检查能够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盲区。10大机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引导和制定实验室安全决策,确保与人、财、物相关的各项活动安全开展,保证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安全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安全组成部分,它是安全文化建设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环。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高校要按照全员、全面、全程的要求,持续开展安全教育,同时对安全责任事故一律倒查安全教育培训责任”。我校学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建设注重对师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坚持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关口前移,全程贯通”,每年对新入学新生和新入职教师进行校、院、室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其中校级培训是基础,院级与实验室级培训是专业化、个性化需求。“三级安全教育培训”是在结合学科背景、专业领域基础上,将实验室安全通识知识、仪器设备使用、实验环境架构统筹纳入安全教育范畴[7]。在不断总结和完善中,逐步建立以“凡进必教、凡进必考、凡考必过”为原则的网考通过准入制度,确保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都具备了必需的安全技能和安全素养。通过“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和“网考准入制度”的有机结合,将安全教育、安全考核、危险源辨识、安全防护和责任承诺有机串联在一起。
实验室安全文化教育不仅是课堂的学习和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安全文化层次的诠释,以一系列的活动为载体,侧重文化和思想的引导和渗透[8-9]。2019年,我校成功举办了“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树文明”为主题的“兰州理工大学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突出实验室隐患整改、典型宣传、网络宣传、知识普及、有奖竞赛等内容,集中开展政治性、专业性、文艺性、新闻性有机结合、富有实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推动安全文化走进实验室。同时依托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和网络新媒体资源,合力搭建新闻平台,以全媒体、立体式的模式,营造安全文化月活动氛围,准确把握和引导舆论,宣传安全管理创新理念。甘肃卫视新闻频道、甘肃文化频道等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赢得了省内外同行的好评。在全校范围内普及了实验室安全文化,树立了安全信念,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不安全行为[10]。
安全设施的合理配置与有效管理,是实现实验室安全运行的前提和保障[11],持续投入大量资金以确保实验室环境安全,是实现实验室安全运行的本征属性。针对不同实验室特点设置预防、制止、救治等安全设施。预防类防护装置,主要包括个人防护用品、监控设备、通风系统、用电和特种设备防护装置、化学品贮存柜和储存库房、化学品废弃物暂存装置、废气净化处理装置等;制止类防护设施,主要包括为了制止事故蔓延、消除事故而配备的装置或材料,如消防器材、带喷淋装置的洗眼器、事故应急装备、防渗漏器材,以及救治类的个人急救包等[12]。经过多年不断建设,我校实验室安全保障设施基本形成了“由装备到人身,由空间到环境”的全要素全过程的有效防护。
“制度管当下,文化管长远”。我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坚持,持续推进实验室“五个一工程”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培养实验室安全行为自觉规范,树立实验室安全文明风尚,为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了一个平安祥和的校园。我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继续贯彻全国思政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教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在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的指导下,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实验室安全文化“五个一工程”,为实现将我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奋斗目标做好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