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级化”视野下的网络趣缘文化传播

2020-12-16 08:54尹金凤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社群层级分层

尹金凤

近年来,网络用户的“圈层化”现象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有关趣缘社群“圈层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趣缘“圈子”的形成机制、分化模式、结构特征等方面,少有文章针对趣缘文化传播中的“层级化”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层”与“圈”显然有着不同的运作逻辑,“层”也是我们理解趣缘文化传播与趣缘群体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维度。什么是趣缘文化传播中的“层级化”现象?其层级是如何形成的?现实社会的阶层地位与虚拟社群的层级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复杂关联?“层级化”机制对趣缘群体又会造成什么影响?

一、“层级化”:网络趣缘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差异结构

网络空间正日益成为人们互动与交往的新型场所,具有相似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在虚拟社群中,形成了“网络趣缘群体”。所谓“趣缘群体”,就是经由趣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社会群体,这种趣缘关系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比如传统社会中的黄梅戏戏迷群、朋克族,网络虚拟社区中的粉丝群、小清新族群、极客、维客等[1]。在网络趣缘文化传播过程中,这些趣缘群体表现出新的社会互动方式:从横向结构上看,这些网络趣缘群体形成了一个个以兴趣和情感为核心聚合而成的趣缘“圈子”,并且形成了“圈子化”的文化传播机制;在纵向结构上,也形成了一层层以话语权力为中心而具有不同等级的层次,并进一步形成了“层级化”的文化传播机制。那么,网络趣缘文化传播中的“层级化”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网络趣缘文化传播中的“层级化”现象

在网络趣缘文化社群中,社群成员往往会被分成不同的等级或层次,比如意见领袖通常处于顶层,积极参与者一般处于中层,普通用户则处于底层,每位成员在趣缘社群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具体到相应的趣缘社群,我们能看到饭圈的核心粉丝、活跃粉丝、普通粉丝;二次元文化聚集地B站上的资深用户和普通用户;网游文化圈中的段位排行青铜、白银、黄金、铂金、大师以及王者等等。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层级在各类网络趣缘社群中普遍存在。“层级”这个词意味着,不同人群间不仅有差异与区隔,更有“高低落差”[2]。我们知道,在现实社会中分层现象普遍存在。“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一词最初是从地质学中引入的,指的是地质的沉积成层现象。后来,这个词被引入社会学,用意在于采用地质中的分层现象比喻人类社会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层化现象[3]。由此观之,在网络趣缘文化社群中,“分层”指的就是社群成员之间的层化或差异现象。社会分层理论对于我们认清社群成员的地位和角色,理解群体结构和组织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网络趣缘群体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所集结而成的社群,他们不以营利为目的,体现了互联网最根本的原则,即以平等、自由、共享为群体准则,那么,为何又会出现这种等级分明的纵向结构特征,或者说这种层级是如何形成的呢?

(二)“层级化”的形成:从自然分化到组织化管理

根据趣缘社群中层级的形成过程以及不同时期的特征,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初始阶段”和“发展阶段”。在前一个阶段,成员自身的各种差异自然而然造成了层级的初步分化;而在第二个阶段,随着社群进一步地扩大发展,“层级化”逐渐转变为组织管理的一种手段。

首先,在“初始阶段”,层级的雏形是趣缘群体成员围绕着趣缘文化传播而自然形成的。在相对平等、开放的网络趣缘社区中,绝大多数成员初进社群时都是平等的,趣缘社群并没有明确的准入门槛,只要你对该趣缘文化感兴趣,就可以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是该网络社群中的一个节点,互相之间自由地互动与交流。不过,随着社群的维系与发展,由于某些成员进入该社群的时间更早,社群的参与程度与贡献程度更高,或是掌握的趣缘文化知识更多,他们渐渐成为了圈内的“意见领袖”“大V”或者说“中心节点”。他们在圈内往往被其他人尊重及追随,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处于社群内较高的层级,而其他人则处于层级较低的位置。就这样,社群成员之间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差异,但此时还没有具体的、规范的层级制度,层级只是以一种不自觉的方式在社群内部运行。自然,差异也会带来竞争。趣缘社群内部所形成的这种层级差异暗示了成员在地位上的不平等,他也会引起成员对权力的追逐。在趣缘社群中,拥有最高权力的通常是管理者或“意见领袖”,比如粉丝社群的群主、微博上的博主、豆瓣上的版主等等,他们通常是社群的创建者或最早加入社群并在群内持续活跃的个体,他们在社群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而这种权力所能带来的好处也有可能会引起其他成员对于该位置的争夺。麦特·希尔斯就曾在《迷文化》中指出,“任何既定的迷文化,不再只是一个社群,同时也是个社会层级,迷在其中分享共同的兴趣,但在相关的知识,接近迷对象的权力以及地位声誉上,同时也处于相关竞争关系。”[4]因此,网络趣缘社群所呈现的这种“人人皆可平等进入,社群内适者生存”的特征,为“层级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其次,在“发展阶段”,伴随着社群的成长壮大,为了便于管理与沟通,就需要形成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以维系社群的有序发展,这使得网络趣缘社群进一步走向了层级制度化。具体而言,随着网络趣缘社群的不断壮大,社群内部会发展出一套较为完善的社群规则,这些规则通常由创建者或“意见领袖”,也就是社群内处于较高层级的成员来制定,每一层级的成员都有相应的职责和义务,成员必须遵守这些规则才能进入社群并在社群内活动,若是违反规则或是不履行相应的职责则有可能会被降级,或是被社群管理员剔除出群。以网络字幕组为例,他们是专为海外影音文化作品配上本国语言字幕,并无偿将资源分享于各类国内网站上的趣缘社群。在最初的字幕组中,片源、翻译、压制、上传往往都是由一个人完成的。但随着网络字幕组的规模不断壮大,字幕组开始有了明确的分组和工作流程:海外组员录制片源→字幕组成员下载片源、翻译听译→校对同步更新→特效与后期查误→发布到免费空间→美工组发布宣传剧照和剧情大纲→剧集结束,全集打包上载,调校错误[5]。此外,想要加入字幕组还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需要通过社群内部组织的外语水平测试,而不再是像“初始阶段”那样可以无门槛准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社群成员越来越多,社群内部的事务也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分工给不同的成员才能完成,于是,社群内的组织架构会越来越合理,管理制度会越来越完善。换言之,社群为了适应自身的发展壮大不得不走向组织化管理,这会让自发形成的层级开始走向制度化。

总之,趣缘社群成员之间从一种无序的平等状态转变为一种有序的组织状态,在社群内部就会形成“层级化”的组织管理制度。我们知道,在协同学中,竞争与协同是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代表了子系统之间的两种“相反的互补对立性机制”,而子系统的竞争与协同正是推动系统自组织的根本动力[6]。同样,网络趣缘群体也并非脱离规范的制约到达绝对自由,而是有着一套像哈耶克所说的“自发秩序”和隐性的价值认同来制约[7]。我们可以认为,竞争与协同这一对机制贯穿于上述两个阶段中:“初始阶段”自然形成的差异与社群成员对权力的竞争导致了“层级化”的萌芽;而在“发展阶段”,为了社群的持续发展,成员也必须协同合作,进行组织化的管理,这进而使自然分化的层级走向了制度化。

(三)同类型不同圈子之间的层级:自发形成的单向层级链

在上文中我们讨论了在网络趣缘社群中“层级化”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这种纵向结构上的差异体系并不仅仅存在于趣缘圈子内部,它也同样存在于同类型的不同趣缘圈子之间,甚至出现了引人注目的“鄙视链”现象。“鄙视链”指的是在某个领域,个人在态度认知上对他人的兴趣爱好或生活方式存在着分层级的偏见,上一层级的人群往往会鄙视下一层级的人群。比如在影视迷群圈,就存在着这样的“鄙视链”:英剧迷鄙视美剧迷,美剧迷鄙视日剧迷,日剧迷鄙视韩剧迷,韩剧迷鄙视港剧迷等;在社交论坛圈,豆瓣的鄙视天涯,天涯的鄙视猫扑,猫扑的鄙视贴吧;在音乐爱好圈,听古典音乐的鄙视爵士乐,听爵士乐的鄙视摇滚乐,听摇滚乐的鄙视流行乐,听流行乐的鄙视说唱乐……类似的“鄙视链”还有很多,这就是同类型不同圈子之间的层级链,而这样的“鄙视链”现象在趣缘社群之间广泛存在,这种层级链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不同于网络社群内部等级分明的层级制度,这种圈子之间的单向层级链并不是由官方或处于链条顶层的社群所制定的,它更多的存在于人们的认知与态度层面。拿影视迷群圈的层级链来说,官方影视机构并没有明确规定英美剧优于其他国家的剧,这条层级链也不是英美剧迷制定的,但这样的层级链在影视迷群圈却广为人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网络趣缘社群成员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加入某一个圈子,其角色和身份都是成员个人的自主选择,本来这只是个人层面的选择与认同,但在同类型不同圈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中,个人层面的群体认同逐渐会发展成为社会层面的群体偏见。在这个单链型链条上,每个圈子都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有着一套自己的认同标准,将“我群”与“他群”进行区分,并与其他同类型的圈子进行比较,而这不仅会给其成员带来社群的归属感,还会给某些社群成员带来一种由比较而生的优越感。显然,这种梯度等级的形成并不是由官方制定的,而是来自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同群体之间自发形成的认知与态度层面的差异。

简单地说,网络趣缘文化的“层级化”指的就是在趣缘群体内部其成员地位和权力的不平等,而这种“层级化”的发展经历了自然分化与组织化管理两个阶段。如果我们把目光扩展到整个社会,那么,在同类型的不同趣缘圈子之间,也会出现类似于“层级化”的鄙视链现象。

二、趣缘文化传播中网络层级与现实层级的复杂勾连

网络趣缘文化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层级代表着成员之间权力的差异,也说明社群成员地位上是不平等的。网络趣缘社群看似摆脱了现实社会权力集中化的束缚,具有扁平的特征,但却又呈现出同现实社会相似的分层现象,那么,影响网络层级划分的基本要素是什么?与此同时,影响现实社会分层的基本要素又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差异?现实社会的阶层与虚拟社群中的分层二者之间又有何关联?

(一)网络层级与现实层级划分标准的不同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往往会根据一个人的经济、职业和社会声望等因素来判断他所处的阶层,但是在网络趣缘文化社群中,这套标准似乎并不适用,一个人即便拥有很多的经济财富或很高的社会声望,也未必能在某个趣缘社群中掌握话语权。网络趣缘社群虽然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群在网络社会中的延伸,并且在网络趣缘社群中也呈现出与现实社会相似的分层现象,但是由于二者的构成条件不同,所以划分层级的标准也存在着差异。社会分层理论研究的是人们的利益差别、地位差别和不均等、不公正现象,而不同的理论家有着不同的研究视角,由此便形成了社会分层的多种标准。对于现实社会的分层标准,学者李强在《社会分层十讲》中指出,分层本质上讲的是社会资源在各群体中是如何分布的,因此,资源的类型和占有水平也就常常成为划分阶层、社会地位的标准。他认为,用来分层的资源有十种最为重要,分别是生产资料资源、财产或收入资源、市场资源(以上三种属于经济资源)、职业或就业资源、政治权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关系资源、主观声望资源、公民权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在这些资源中,经济资源在社会分层中居于首要位置。社会分层研究的是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特别是经济利益的差异,这涉及对社会群体分类的最根本问题。这一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即人与人之间尽管有多种关系,但经济利益关系是最为本原的关系,其他关系都是从这种本原关系中派生出来的[8]。也就是说,在现实社会中划分层级的标准主要是人们所占据的各种社会资源,其中经济资源是划分一个人所处层级的最为重要的标准。

不同于现实社会中对经济资源的强调,笔者认为,网络趣缘社群中的层级划分应该综合考量对文化资源、网络信息技术资源以及经济资源的占有状况,这其中文化资源是划分其等级的核心要素。比如,在每一个动漫论坛中,都存在一批注册时间早、发帖数量多、在论坛中享有很高人气和威望的“元老”人物与“金牌”会员,他们或是有多年看动画的经验,欣赏品位不俗;或是掌握大量日本动画的相关信息;或是文采出众,妙语连珠;或是为人热情,有问必答……他们在论坛里的发言,往往会被其他人作为重要的参考意见,从而影响自己的判断[9]。不只是动漫社群,在粉丝社群、知识型社群、网络游戏社群也都是如此,处于较高层级的成员必定掌握着较多的“趣缘文化资本”,而其他成员也是以此来认同其价值与层级地位的。

首先,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来看,网络趣缘圈子本质上是一种亚文化社区。网络趣缘群体是以共同的兴趣、目标为基点聚合而成的,其行为偏向于林南社会资源理论中所言的“情感性行动”①,追求的是情感性回报。他们聚集在一起并不是为了经济财富或社会声望,而是为了获取符合社群运行逻辑的亚文化资本、情感认同以及自我满足。网络趣缘文化传播中的层级划分就是以“趣缘文化资本”或者说“亚文化资本”为核心在趣缘场域进行的权力斗争,在趣缘社群中掌握最多文化资本的成员才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

其次,网络趣缘社群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所形成的社群,社群成员必须拥有一定的网络设备和技术,才有可能通过互联网找到兴趣部落并加入其中,而成员在社群中的实践活动也大多离不开网络技术。

再次,成员在网络趣缘社群中的活动其实也离不开经济资本的支撑,不论是购买网络设备、虚拟装备或是开展线上线下的活动,都需要相应的经济资本作为支撑。

所以说,文化资源、网络信息技术资源和经济资源这三者是划分趣缘社群成员等级的重要因素,而这其中,亚文化资本或者说“趣缘文化资本”在趣缘社群层级的划分中居于首要位置。

现实层级虚拟层级(趣缘社群)划分要素生产资料资源、财产或收入资源、市场资源(以上三种属于经济资源)、职业或就业资源、政治权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关系资源、主观声望资源、公民权力资源、人力资源(趣缘)文化资源、网络信息技术资源、经济资源核心要素经济资源趣缘文化资源

(二)网络层级与现实层级的复杂勾连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趣缘社群的分层标准并不等同于现实社会的分层标准,我们无法以现实社会中的分层标准来判断一个人在网络趣缘社群中的层级。在现实社会中处于较高阶层的人在网络趣缘社群中不一定能成为“意见领袖”。同样,我们也难以从成员在趣缘社群中的层级去判断其在现实社会中的阶层地位。那么,网络趣缘社群的层级与现实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联,或者说它们究竟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

第一,在现实社会中处于较高层级的人在网络趣缘圈子中可能地位也较高。比如在知识型社群“知乎”中,目前开放了个人认证和机构认证两种认证方式,用户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申请,通常“大V”级别的成员都进行了身份认证,这是因为现实社会中的资质证明(文化资本)会影响虚拟社群成员对其的信任度,也就是在虚拟社群中的“社会声望”,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其在虚拟社群中的层级地位。再比如在影视剧迷层级链上,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要看懂英美剧需要一定的外语技能和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整体来说,英美剧观众的平均文化水平略高于观看其他国家影视剧观众的平均文化水平[10]。另外,某些在现实社会中占有强大经济资本的人进驻趣缘社群甚至可以直接成为幕后投资人或管理者。布尔迪厄在《区分》中就通过各种社会统计调查,揭示出了各阶层文化品位、生活趣味等文化消费活动的差异[11]。在现实社会中,不同的阶层具有不同的文化惯习,现实中不同阶层的人群所积累的资本是不同的,而现实社会的资本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又会影响其所加入的趣缘圈子类别以及在圈内的实践活动,从而会进一步影响到其所处的层级位置。

第二,在现实社会中处于较高层级的人在网络趣缘圈子中亦有可能地位较低。比如政府官员、企业高管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掌握着权力或财富的人,他们在微博、豆瓣的趣缘社群中,不一定有很大的话语权。这是因为趣缘社群看重的是趣缘文化资本,用户是为了获取与其兴趣爱好相关的信息才进入该社群的,而不会因为某人在现实社会中地位较高就成为其追随者。再者,这些现实社会中地位较高的人往往会比较忙碌,并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其所在的趣缘社群中,这也影响了他们在趣缘社群中的地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6.9%;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占比0.4%;企业/公司高层管理人员0.5%[12]。从我国网民职业结构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大部分网络用户集中在大学生群体,所以,那些在现实社会中处于较高层级的人甚至可能并没有加入网络趣缘群体,因此,我们不能认为某人的现实阶层越高,其在趣缘社群中的层级就越高。

第三,在网络趣缘圈子中处于较高层级的人在现实社会中可能层级较低。比如十多年前一手掀起了杀马特风潮的“杀马特教父”罗福兴,在其鼎盛时拥有2 500个核心成员,至少二十万人处于其有效管理之下。在现实社会中,他出生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的一个村子,至今依旧蜗居在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生存是他关心的头等大事[13]。作为一个亚文化社群,杀马特社群虽然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与加入,但其成员大多是乡村青年,相对而言,他们在现实社会中多处于层级较低的位置,即使创始人罗福兴受到社群内成员的大肆追捧,作为“意见领袖”处于较高层级,但却依然没有改变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困窘处境。

第四,网络趣缘社群的虚拟层级有可能改变个体的现实阶层地位。网络趣缘社群成员所积累的文化资本亦有可能溢出到现实世界,从而改变个人的现实状况。在新媒体时代,亚文化资本已成为主流社会所承认的文化资本,不再是桑顿所谓的创造一个不同于主流文化的权威逻辑以想象于更大社会的关系的存在,反而直接参与到主流社会当中[14]。如今,由于注意力经济和“流量变现”等的影响,个体能够将其在虚拟空间中所积累的资本,直接转变为现实社会中的经济资本,这种虚拟资本的溢出有可能改变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层级地位。比如,2018年网游圈的中国IG战队在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中夺得世界冠军,直接斩获了581万元;2020年在美妆直播圈走红的博主李佳琪也被冠以“特殊人才”的称号而得以落户上海。显然,他们就是通过网络上趣缘文化资本的积累而改变了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经济状况乃至阶层地位。

除此之外,个体还能够通过切换真实与虚拟的身份(实名与匿名)来消解这种层级位置,比如,某人上线时是某个趣缘圈子的“意见领袖”,但下线时却是现实社会中的“追随者”。总的来看,我们无法通过某人在现实社会的阶层来判断其在网络趣缘社群中的层级地位,也无法通过其在趣缘社群的虚拟层级来判断其在现实社会中的阶层地位。对于网络趣缘社群成员而言,现实层级与虚拟层级之间既存在相互影响,但又不是一种相应或相反的关系,它们之间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勾连。

三、“层级化”机制对趣缘文化传播的影响

不可否认,“层级化”现象普遍存在于网络趣缘文化传播过程中,这不免让人想起实证主义社会学将“社会分层”视为先于或外在于社会成员个人主观意识而存在的、纯粹给定的“客观事实”这一先在逻辑。当然,从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论的取向来进行考察,分析“层级化”机制在趣缘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影响,这可能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研究对象。

(一)“合作的阶层”: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层级化”的影响

结构功能主义者认为 ,社会本质上是由人们在价值一致的前提下、以自愿合作为基础结合而成的一个既来自成员个体又独立于、外在于成员个体的相互协调、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社会分层就是这一有机整体的重要的结构性设置之一[15]。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网络趣缘社群中的分层或地位不平等有其“功能必要性”,它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将不同成员分配到不同的位置上去,不仅让个体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职能,也让社群得以通过“合作的阶层”的形式持续发展下去。

(1)虚拟等级结构重构身份认同

迈克尔·赫克特的CTI理论将身份视为个人与社会的连接点,认为身份就是确定你在不同群体中的“会员资格”的一个“代码”,是与他人在社会互动中建立起来的[16]。对个体而言,趣缘群体成员是在网络空间中脱离了首属群体的“原子化”个体,他们从家庭、学校、社区、职场等现实社会的等级制度中抽离出来,在虚拟的层级结构中建构起新的身份认同。比如校园的“差生”或职场“菜鸟”,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属于“下层”,却可能在趣缘社群中处于“上层”,趣缘社群中的层级结构给予了其上升通道和自我实现的新途径。

(2)自组织规范形塑社群秩序

对群体而言,由于存在共同的利益或一致的目标,趣缘社群的运行与发展需要将成员按其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分配到不同的位置上。这样的层级分化机制就将不同的成员根据其资本的积累情况,分配到了不同的层级位置上,使各类行动者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层级分化既是趣缘社群扩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在不断形塑趣缘圈子的内部秩序,同时还是社群成员维护群体边界的一种方式。

(二)“断裂的共识”:冲突论视角下“层级化”的影响

不同于结构功能主义者对社会分层的看法,拥护冲突论的学者认为社会分层本质上是由于不同的人为了个人利益的需要通过冲突和斗争而形成,并以各种压制性手段来加以维持的一种社会现象[17]。从冲突论的视角来看,网络趣缘社群中的分层显然也会导致权力被核心成员所垄断,并可能会带来不同层级之间的群内冲突。

(1)权力垄断之下的共识分裂

对于个体而言,这些纵向结构上等级差别以及相应权力关系的形成,正是群体成员在趣缘圈子中对各类资本进行争夺的结果。层级分化机制会使得某些成员掌握较多的资本,形成话语与权力垄断,严重时甚至会使得圈子的共识分裂乃至圈子解体。比如在二次元文化的主流阵地B站所举办的“心动挑战软件大赛”中,榜单上充斥着大量质量堪忧的主流明星作品。当用户质疑存在刷票行为时,活动方却否认异常并修改投票规则,这引发老用户的强烈声讨,他们甚至喊出了“逃出B站”的口号。

(2)“我群”优越感之下的群际歧视

对网络社会而言,不同圈子之间的层级分化会使得群体之间的利益竞争与冲突加剧,从而表现出严重的“内群偏好”和“外群歧视”,这也导致趣缘圈子向外扩张的难度加大,从而更加依赖群内成员,甚至造成“网络巴尔干”效应。彭兰教授在研究饭圈文化时也指出,不同偶像的饭圈之间所发生的冲突,一方面是源于粉丝对自己所在群体的认同与对外群体的排斥,另一方面也源于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的争夺[18]。

(三)“层级化”结构与主体行动的辩证关系

场域的参与者既可以通过互动 (竞争或交换)来增加或维持他们的资本种类和数量, 也可以通过互动 (竞争或权宜)部分或彻底地改变资本的分布结构和不同位置间关系的结构, 即改变场域的结构[19]。从结构和行动之间“二元互动”的关系来看,在网络趣缘场域中,个体不断进行的“象征性实践活动”与社群的“层级化”结构之间也同样具有互构的效果。

(1)“层级化”结构对网络趣缘群体成员行动的制约

一方面,在网络趣缘场域中,趣缘社群的“层级化”结构制约着个体的行动。布尔迪厄发现,“权力关系”作为最基本的因素, 在各个场域中普遍性地决定着场域自身的运作逻辑。沿此思路,权力关系或者说“层级化”结构决定了趣缘场域的运作逻辑和行动者的层级位置。这主要体现在拥有高层级话语权的成员能够制定社群内的规章制度和约束条件等,而其他较低层级的成员只能服从社群的规章制度,被分配到相应的层级位置上;网络趣缘场域还为个人的资本积累提供了客观环境,行动者只能按照趣缘场域的运行规则来增加或维持其资本种类和数量。所以说,个体并不能随意改变自己的层级,其在趣缘场域中的行动会受到“层级化”机制的制约。

(2)网络趣缘群体成员的行动对“层级化”结构的建构

另一方面,网络趣缘群体成员也能通过“象征性实践”影响或变革“层级化”机制。首先,在布尔迪厄看来,行动者所积累的资本种类和数量决定了其社会地位,因此,网络趣缘社群成员能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维持或增加其资本的种类和数量,从而改变其所处的层级,这导致“层级化”从来不是一个静态不变的结构,而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其次,社群成员还可能重新设计网络趣缘场域的“层级化”机制或生成新的层级结构,如个体通过资本积累成为核心成员而重新修改规章制度,或者推翻原有的圈子新建一个圈子并制定新的层级制度。所以,趣缘群体成员的行动其实也在不断建构社群中的“层级化”机制。

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层级化”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功能,既能帮助个体在虚拟社群中建构身份认同,也能以自组织规范的形式形塑社群秩序;另一方面,这种“层级化”也可能引发个体的权力垄断或群际歧视等后果,甚至导致社群瓦解。而从“层级化”结构与趣缘主体的行动关系来看,“层级化”结构制约着个体在网络趣缘场域中的活动实践,而个体也能通过资本的积累等实践来重构趣缘社群的“层级化”机制。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分层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网络趣缘文化传播中的“层级化”现象。从自然分化到组织化的管理,网络趣缘社群在其成员的社会互动过程中渐渐形成了明显的层级,这有点类似于现实社会的分层结构,但其分化逻辑与及分层标准又与现实社会不尽相同,二者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正如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所指出的那样,在我们日常互动的背后,是整个社会等级隐蔽建构的方式[20]。网络趣缘社群亦是如此,社群成员在互动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仪式性的符号互动”“优越感的自我呈现”“群际间的歧视”等方式,完成了趣缘社群中潜藏的层级制度与权力不平等的建构。我们可以认为,“层级化”是当下趣缘群体文化实践的一项重要特征,它向我们展示了趣缘文化传播美好表象之下的另一面,但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有益补充。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蒋书慧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① 林南将社会行动区分为工具性行动与情感性行动,前提是指获取不为行动者拥有的资源,带来的回报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回报;后者是指维持已拥有的资源,获得的回报是身心健康、生活满意。

猜你喜欢
社群层级分层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有趣的分层现象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社群短命七宗罪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雨林的分层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