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联合热瘀散、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3例临床观察

2020-12-16 09:4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22期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灌肠

杨 娜

河南省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河南 濮阳 457000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大肠粘膜炎性肠病,该症病因和病机尚未完全明确,病情轻重不一,且多呈反复发作,目前临床多采用氨基水杨酸类等药物对症治疗,但治疗周期较长,副作用较大,停药后易复发[1]。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机是脾虚为本,湿热为因,血瘀是其病理产物,也是其疾病加重的主要病因,故此临床治疗应以益气健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2]。热瘀散是治疗肠道湿热证的经典方剂,此外,利用中药灌肠可使药物直达病所,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笔者采用西药联合热瘀散、中药灌肠治疗肠道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29~75岁,平均(47.28±3.42)岁;病程1~13年,平均(7.63±2.25)年; 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30~75岁,平均(46.89±3.62)岁;病程1~12年,平均(7.78±2.09)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消化内科学(第2版》[3]中相关诊断标准,且经临床表现、实验室、结直肠镜检查确诊,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腹泻、腹痛,伴有黏液脓血便;病变范围左半结肠、直肠;病情分期为活动期。中医诊断符合《中医内科学》[4]中的肠道湿热证的辨证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无沟通障碍和精神疾病;③能耐受中医灌肠治疗治疗;④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②感染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肠易激惹征、放射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③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④伴有恶性肿瘤、肠梗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肠溶片(Losan Pharma GmbH,国药准字H20171358,规格:0.5 g×40片),1 g/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热瘀散组方:败酱草30 g,党参、黄芪、黄芩各15 g,茯苓、炒白术、赤芍、白芍各12 g,黄连、木香、炙甘草各9 g,三七粉3 g。用清水400 mL水煎至200 mL,口服,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中药灌肠方:马齿苋、葛根各30 g,白头翁、熟大黄各15 g,川芎、苦参各10 g。用清水500 mL水煎取汁150 mL,每日1剂,每晚睡前排便后,进行灌肠,并保留1~2h。两组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①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②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疾病活动情况;③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④记录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疗效判定 参考《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中的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评定疾病活动度[5],该量表分为4个项目,分别为排便次数、便血、内镜表现、医师总体评价,每个项目计分为0~3分,得分越高提示疾病活动性越强烈;参照《消化内科学(第2版)》中的相关标准评定疗效[3],其中缓解:主要症状均完全消失,结肠镜检查黏膜大致正常,黏膜病理检查恢复正常或恢复至组织学分级Ⅰ级,疾病活动指数较治疗前降低≥30%,治疗后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见黏膜轻度炎症或有假息肉形成,黏膜病理检查减少1个等级,疾病活动指数较治疗前降低<3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病情加重。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疾病活动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疾病活动指数各项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其中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目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对比 (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CRP、IL-6、TNF-α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其中观察组治疗后的各炎性因子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及复发率 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且经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无异常改变。观察组病情复发率为16.28%(7/4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21%(16/43)(P<0.05)。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直肠、结肠的慢性炎症疾病,目前西医无特效治疗方法,多予以水杨酸类药物治疗,本研究采用美沙拉嗪肠溶片对症治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和炎症介质白三烯,以杀灭肠壁炎症,但停药后易复发,且长期用药毒副作用较大[6]。因此,如何安全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则成为临床医师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泄泻”“痢疾”等范畴,该症发生多因感受湿热、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致使脾胃失调,脾气受损引起升降功能失常,导致湿浊内生,并蕴结于肠,加之该症病程较长,久病必瘀[6]。由此可见该病呈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脾虚为其发病之本,湿热是发病之标,并夹杂血瘀[7]。对此,临床治疗应以益气健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

本研究采用的热瘀散组方中,党参、黄芪、白术为君药可健脾益气;黄芩、黄连可清热燥湿,尤其黄连为治湿热痢疾之要药,有助于祛除胃肠大肠湿热;赤芍、丹参、败酱草可清热化瘀,上述诸药合为臣药;木香有助于行气止痛;茯苓可利水渗湿;三七粉可活血化瘀,上述诸药合为佐药;白芍可缓急止痛,并有敛阴和营的作用;炙甘草为使药,可调和诸药。全方配伍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并佐以敛阴,且补中有泻,可使湿热得清,脾胃得养,瘀血得散[8]。现代药理研究[9]证实,党参、黄芪等益气健脾中药,可促进肠道黏膜再生,促进黏膜损伤修复,且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黄芩等清热燥湿之药,可清除自由基,并具有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败酱草等清热化瘀之药,可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吞噬功能,以发挥抑菌、抗炎的作用,并可抑制变态反应发生,且对肠道粘膜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三七粉等活血化瘀之药,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促进溃疡面修复作用。

中药灌肠方中的马齿苋、苦参可清热利湿,泻火解毒;葛根可升阳止泻;白头翁可清血分热毒,并善清胃肠湿热;熟大黄可去腐生肌;川芎可活血化瘀。经保留灌肠治疗,作用于局部病灶,有助于发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肌敛疮之效[10]。现代药理研究[11]证实,该灌肠具有消炎、止痛、止血的作用,并可迟缓肠道平滑肌痉挛,且有助于保护肠粘膜,促进肠黏膜溃疡面愈合。

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是评估溃疡性结肠炎活动度定量的重要评估量表,有助于判断疾病活动度及转归。CRP、IL-6、TNF-α均为炎性因子,其含量增高,与局部炎症程度密切相关,不利于肠粘膜溃疡愈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疾病活动指数各项目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CRP、IL-6、TNF-α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病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相较于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治疗有助于获得更满意疗效,可抑制炎性因子表达,降低疾病活动指数,无明显不良反应,且有助于降低复发率。

综上所述,西药联合热瘀散、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更为确切,有助于抑制炎性因子表达,改善疾病活动指数,且可有效预防病情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溃疡性结肠炎灌肠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岭南山竹子醇提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蒙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开塞露联合温盐水滴注灌肠法在脑卒中便秘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比较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灌肠缓解便秘是否合适?
“灌肠” 治疗有副作用吗
慢结汤治疗慢性结肠炎105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