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 岳野创
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最大化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而合作的一切相关行为。本研究聚焦“为最大化个人及小组习得成果”,即生成群体智慧。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群体智慧是群体中各成员的个体智慧经过发散、汇聚、凝聚和创造的过程而形成的结果,是群体对事物的理解达到更深层次的见识和洞察力。
在社会结构视域下,教学对象被分为两类:个人学习者和群体学习者。个人与群体间通过互动交流进行知识创新,生成智慧,个体知识在与群体互动中生成群体知识。协作学习时,群体共同的认知责任显得非常重要,只有每个成员都具备该特质,才能形成良好的协作学习氛围。个体与群体学习者在协作互动过程中促生群体智慧,反过来个体智慧也不断提升。群体智慧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群体智慧平台系统、个体智慧、个体间互动智慧。所以要使群体智慧生成,协作学习活动必须依赖于支持群体智慧汇聚的系统、个体智慧的不断提升以及个体与群体间智慧的协同互动。
教学过程就是教会学习者如何去运用知识,并将习得的知识转化为智慧。从二者之间的关联来看,运用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进行知识的创新和智慧生成的过程。学者Anthony Liew 的DIKIW 体系中,反映了知识的内涵及价值以及数据是如何演化为智慧的过程。
在DIKIW 体系中,数据是用于加工的原始材料,信息是加工处理后具有一定逻辑和结构关系的数据,知识是对信息进行过滤、提炼而得到的对学习和问题解决有益的材料,是可以供学习者之间互相交流传递的。真正的个人知识是与生活经验有关的复杂信息,需要学习者从个人的真实生活经验出发对认识对象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从数据、信息、知识到智慧是一个不断深度学习的过程,是个体的先验知识不断内化、智慧生成和提升的过程。
个人与群体的双向互动交流是协作学习活动最重要的部分,只有经过个人和群体的双向互动,学习才有可能发生,群体智慧才得以生成。
在个体思维与群体思维双向交互时,信息互动的接受方式是二者的主要区别,前者在信息接收上呈现出单向性,而后者则是多维的、互反馈的,是学习者之间在交流互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群体思维中,个体所进行的实际上是对群体观点的一种群体性的整体操作,思维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是思维创造和聚合生成群体智慧的过程。
在群体智慧的生成过程中,协同认知工具可以作为群体智慧汇聚系统,其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即思维的可视化、思考维度的结构化、思维的共享性。
在协作学习时,当每个学习者都能够有效地共享思维活动,个体思维的认知水平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作为学习促进者,提供思维、知识间的关系和结构,学习者个体和群体的思维也将会得到一定的提升。知识学习时,将知识以可视化的图式表达出来,学习者个体和群体的思维也将得以提升。
教学过程是以个人知识为中介来引导学生生成智慧的过程,也就是个人的先验知识是转识成智的基础。所以,个人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是智慧生成的基础,这就要求学习者了解知识管理的方法和相关知识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的SECI 模式,就是知识的社会化、外化、综合、内化。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获取数据、信息,对其进行加工并提炼成知识,再对知识进行存储、运用与创新,个人的知识和智慧才得以增长。
在SECI 模式中,知识的社会化是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分享个人知识、问题解决经验,进而产生出新的隐性知识,如在协作学习活动中分享思维模式、学习技能和经验的过程。知识外化过程是协作学习过程中,用言语、符号、图表等丰富的可视化形式,把学习者个体的独有的隐性知识通过分享、互动交流外化出来,成为相对于群体的显性知识。此时,知识是不成系统、碎片化地分布于学习者之间。经过多次交流和互动,学习者对非结构化的没有逻辑关系的知识进行归纳、提炼、综合,个人的知识经验才得以共享和转化。知识内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者个体向其他小组成员学习,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知识经过社会化、内化、综合而形成群体知识,再经过学习者个体加工内化为隐性知识,在不断内化与外显这样循环迭代的过程中,个人知识和群体知识都将不断丰富增长。
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个体的知识经验经过互动交流、可视化呈现、知识共享、结构化表达后,汇聚成群体知识的过程。美国学者罗斯切利认为,收敛思维在群体智慧生成中是非常重要的。在罗斯切利观点基础上,加拿大学者琳达·哈拉西姆,更加具体地阐述了在线协作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思维观念变化和群体智慧生成的过程。他认为协作学习中从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要经历提出观点、联结观点、观点智能收敛三个阶段,在这三阶段中,要不断有脚手架支持推动思维发展、知识建构和智慧生成。
观点提出阶段,即确定协作学习的主题,是协作学习者针对某一学习主题,在共享认知工具中发表个人观点,运用发散性思维学习的阶段。发散性思维是通过对学习对象的关系、属性、结构等之间的关系进行重组,从而生成新概念和新知识,或者从中挖掘可能的新的关系、属性、结构的一种创新性思维。该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是辐射、扩散、求异,为了解决某一问题,从该问题出发,尽可能地想出越多越好的办法、途径。
协作学习中,各自表达了个人观点后,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进行观点的联结,促进思维碰撞、观点发展。交流互动的过程是观点表达和接收的过程,由于学习者之间在学习方式、认知风格、生活经验等方面各有所不同,对同一问题可能产生不尽相同的看法,这就存在交流的动机。在交流中思想碰撞,个人的观点会受到他人的质疑、赞同或支持,伴随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对观点不断进行迭代修正、完善。
协作学习小组积极地进行知识建构,个体思维经过发散和互动,相似的观点和具有关联性观点已经辨别出来了。解决问题时,收敛性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综合众多相关性的信息和可能的问题解决策略形成清晰的逻辑结构,最终得出合乎逻辑规范的解决策略或结论。此时,应快速分辨各个观点,将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简化,最终得出合理的方案,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正确高效地解决问题。各个观点不断趋向统一,群体智慧也不断涌现,同时解决问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由协作学习活动实践可知,群体智慧生成的过程也是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在本研究中,笔者利用合适的协作认知工具促进知识建构,进而最大化个人和群体习得成果,使得最终学习成果能够凝聚每个学习成员的智慧,能使学习者对知识有更加系统完备的认识,提高学习者的协作学习能力,为教学实践中协作学习的组织和实施提供参考。